[中医对石淋的认识探讨] 石淋的中医治疗

【www.zhangdahai.com--试用期工作总结】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祖国医学对“淋证”中“石淋”的认识,从中医角度分析其主要的病因病机,总结历代医家对该病进行辨证论治与治疗的用药特点,为中医临床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石淋;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025-02
  
  淋证,是肾内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尿频、尿急、尿痛和尿意不尽等膀胱激惹症状为突出临床表现[1]。中医认为淋证即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者称之。历代医家一般将淋证分为5种:即气淋、血淋、石淋、膏淋、劳淋,故合称“五淋”。西医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一部分病证可隶属其范畴之中,包括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输尿管结石、肾结石等,本文主要探讨中医学“五淋”中“石淋”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治则治法,为中医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1 历史沿革
  淋证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2],并且记载:“其病中热胀,小便黄赤,甚则淋。”后汉代张仲景在《金匾要略》[3]中称为“淋秘”:“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热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提示淋证是以小便淋漓不爽、尿道刺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指出了五淋的内容:五淋即为石淋、气淋、膏淋、劳淋 、热淋也,现代中医临床仍沿用五淋之名。
  2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淋之为病,肾虚膀胱热也。”[4]隋・巢元方亦认为淋证系肾虚而膀胱热所致,如《诸病源候论》[5]:“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认为肾虚气化不利则小便数,热郁膀胱则水下行艰涩,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以“肾虚”为本,“膀胱湿热”为标的病机观点,为“淋证”奠定了理论基础。《丹溪心法》[6]曰:“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金代刘河间首先提出感染湿热毒邪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淋证是“热甚客于肾部,干于足厥阴之经庭孔,郁结极甚而气血不能宣通”的结果,这一论点为淋证之上行感染的认识开创了先河。总之,中医认为,肾乃水脏,职司水液的分清泌浊,膀胱为州都之官,贮藏和排泄尿渣,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二者功能正常则开合有度,水液排泄正常。若膀胱为湿热病邪所侵袭,或肾气亏虚,肝气郁结等致使气化功能失司水道不利。古云:“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证治准绳》云“膀胱为水脏,热甚则生湿,湿生则水液浑,凝结而为淋。心主血,气通小肠,热甚则搏于血脉,血得热则流行入胞中,过食膏粱厚味,脾受积食之气,积湿生热传入膀胱亦致为淋。湿热蕴结下焦,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结为砂石,成为石淋。”[7]《中藏经》[8]云:“虚伤真气,邪热渐深,又如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故后世医家多认为石淋的病机为:“湿热久蕴 ,煎熬水液,尿液凝结,日积月累,聚为砂石,则为“石淋”[9]。具体分述石淋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肾虚膀胱热”,由于房事过度或年迈体弱,命门火衰,肾阳衰微,虚寒入内,导致肾气虚,膀胱气化失调,水道不得通利水结石聚而成。如过多食入肥甘厚腻之品,使得体内之热聚集蕴积于下焦,煎熬尿液,尿中杂质结为砂石,或滞留于肾或滞留于膀胱,或滞留于尿道,形成石淋。三是久病多瘀,尿路结石病程绵长,结石羁留,阻遏络脉,导致气滞血瘀。因此尿路结石的基本病机则肾虚而膀胱湿热,前者是本,后者是标,本虚标实,在本病发生变化中,又出现气滞血瘀的病理所在[10]。
  3 辨证论治
  石淋的临床主要症状与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表现相似。膀胱结石则排尿时疼痛,有时放射至睾丸或外阴部,运动时加剧;输尿管结石可见患侧上腹部及肾区突发性绞痛;肾结石为肾区呈钝性隐痛和肋脊角压痛。尿液异常主要表现为血尿、脓尿、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中有砂石排出,甚则尿路梗阻引起尿闭或肾盂积液等。中医临床症见小便涩痛,窘迫难忍,溲而不畅,时或滴沥,时或中断,尿黄浊或夹血,多有腰及小腹剧烈绞痛,向下放射至会阴,甚则冷汗淋漓,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多弦数。本虚为重者,病势多缓,小便滞涩及疼痛均不明显,小溲滴沥失约,病情时轻时重,稍劳即发,腰酸神疲,舌淡,脉细[11]。临床上将石淋分为四种证型。
  3.1 湿热下注型
  症见:恶寒发热,腰痛,并可放射至肩胛部,小腹部或腹股沟,伴恶心呕吐,尿频数色赤,溺时涩痛,或尿中挟有砂石,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处方:用八正散或导赤散加减。
  3.2 气滞血瘀型
   症见:突然腰部或侧腰部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溺时小便突然中断,疼痛剧烈,牵扯腰腹,待砂石排出后疼痛可缓解。检查肋脊角处叩击痛呈阳性;或侧腹部压痛,痛后伴血尿,尿检镜下血尿,X线摄片腹部可见结石阴影,舌质黯红,边有瘀点或瘀斑,脉弦紧或沉。
  治则:活血化瘀。
  处方:石苇散加减。
  3.3 肾阳虚型
  症见:腰膝酸软,恶寒,面色恍白,尿频或小便不利,夜尿多,舌淡白,脉沉细弱。X线摄片可见结石或伴积液等。
  治则:温补肾阳、化石通淋。
  处方:肾气丸加减。
  3.4 肾阴虚型
  症见: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失眠盗汗,心悸气短,五心烦热,精神萎靡,食少纳呆,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肾阴虚,滋阴补肾。
  处方:六昧地黄汤加减。
  4 讨论
  石淋以腰酸疼痛、血尿、排出砂石为主症。纵观古今,各位医家对淋证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确立了按五淋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治病求本的原则,不少方药仍然沿用至今。清代叶天士确立治淋五法,即养阴澄源法、通阳法、提壶揭盖法、分利法、清利火府法,立法明确、切中病机,用药精专,药性平和,疗效显著[12]。此外,古代医家对于淋证不同时期的症候转化认识很明确,有“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砂石也”。在治疗上根据淋证的进展情况辨证论治:淋证初期宜散热利小便;发展为膏砂石淋,宜开郁行气,破血养阴。对泌尿系结石、慢性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病症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证明,前人有关淋证的理论和治疗经验,是行之有效的[13]。研究历代医家对于淋证及石淋的认识与治疗方法,有助于帮助医生在临床上针对类似疾病作出准确判断,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缩短诊疗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76-285.
  [2]晋朝皇甫谧.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66-269.
  [3]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36-239.
  [4]肖文新.淋证之因症治浅识[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2):172.
  [5]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66-169.
  [6]刘河间.丹溪心法(卷三)[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16-219.
  [7]肖文新.淋证之因症治浅识[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2):321-322.
  [8]华佗.中藏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6-169.
  [9]郭履成.自拟溶石排石汤为主治疗石淋72例[J].中医研究,2005,18(4):42.
  [10]李玉梅.石淋的辩证论[J].中医中药,2008,5(3):238.
  [11]程淑娟.石淋的中医辨治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2,11(6):503.
  [12]谢丽萍,罗鸿宇.《临证指南医案》淋证辨证五法[J].2007,29(8):744.
  [13]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56-365.
  (收稿日期:2011-06-02)

推荐访问:中医 探讨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shiyongqigongzuozongjie/2019/0420/8519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