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那普利和缬沙坦区别 [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www.zhangdahai.com--安全生产公文】

  [摘要]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集的81例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27例,治疗组接受贝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对照组分别接受贝那普利、缬沙坦单独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钾及血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各组治疗前后血压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显著下降(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饮食治疗、体育锻炼、口服降血糖药物和(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使血糖控制在:空腹≤8.4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血压控制在0.05)。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贝那普利组:刺激性干咳2 例,头昏1 例,共3 例(11.1%)。缬沙坦组:头昏1例,头痛1例,共计2 例(7.4%)。联合治疗组:头昏1 例(3.7%),所有患者均未经特殊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临床常见疾病,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表现,发病机制复杂,患者不断增加的蛋白尿预示着肾功能恶化,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病情不可逆转,往往发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DM)患者重要死因之一。目前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是糖尿病肾病重要的发病因素[3]。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n,AngⅡ)在肾衰进行性恶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肾小球内“三高”(即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时,肾素、血管紧张素轴的活性增高,而AngⅡ是强有力的血管收缩物质,当AngⅡ增高时,可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引起肾小球肥大,继而引起肾小球硬化。另外,AngⅡ还具有以下作用:①参与了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ECM的过度蓄积可导致肾小球硬化;②AngⅡ会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生长因子、炎症因子、纤维化因子的表达,而TGF-β1是肾ECM合成和纤维化的决定性介质,会促使发生肾小球硬化。AngⅡ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引起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过多的蛋白从肾小球滤出,近曲小管细胞通过胞饮作用将其吸收后,引起肾小管损害、间质炎症、纤维化,以致肾单位功能丧失。
  贝那普利是不含巯基的强效、长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贝那普利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竞争性结合,降低ACE活性,阻断ACE将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使血管阻力降低、醛固酮分泌减少、血浆肾素活性增高。缬沙坦(valsartan)为口服非肽类高效、长效、低毒、具高度特异性的选择性的AT1拮抗剂。两药均可抑制血管张素Ⅱ(AngⅡ)生成,从而降低全身血压,选择性扩张肾小球出球动脉,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跨膜压,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滤孔情况,从而减轻尿蛋白,防止蛋白尿引起的肾损害[4-6] 。
  ACEI可导致缓激肽增多,使P物质积聚在肺中[7],故贝那普利组中,2例患者出现刺激性干咳;缬沙坦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且轻微、短暂,不需要中断治疗。缬沙坦不抑制降解缓激肽的酶(ACE),使缓激肽不在体内蓄积,故刺激性干咳的反应少,故缬沙坦组未出现刺激性干咳。
  本临床资料显示,3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均显著下降,联合治疗组尿蛋白下降程度明显(P

推荐访问:普利 临床 观察 治疗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anquanshengchangongwen/2019/0418/8350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