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还有明天歌词是什么意思_如果还有明天

【www.zhangdahai.com--妇联公文】

  这个女孩叫杨珂。关于她的故事,许多人都有所耳闻。才走过17个春秋的她,还沉浸在花样年华中的少女,竟然遭到白血病的暴虐摧残。杨珂接受了骨髓移植――当今世界上惟一有希望治愈她的病的方法,当她的家人、医生和同学都在为手术的成功而欢欣时,杨珂却失去了她热爱的生命。难道骨髓移植也有回天乏术之时?
  为此,记者来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采访了血液科王耀平教授,他也是无数为杨珂诊病驱魔人之一。
  
  骨髓移植为何没能显灵
  三年前,正在交通大学实验学校念初三的少女杨珂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从此,她开始了与恶魔的搏斗。在屡次化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医生选择了骨髓移植。
  在对大多数恶性肿瘤还束手无策的今天,用骨髓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最有效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绝症病人的幸运。然而,杨珂为何成了这些幸运儿中的不幸者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骨髓移植。王耀平教授介绍说,骨髓移植实际上是借用他人的正常造血干细胞,取代体内“叛变”的同类细胞。通常情况下,医生先使用化疗杀灭大多数肿瘤细胞,待病情稳定后,再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入病人体内。这好比是先铲除土壤中有碍他人生长的有害植物,然后播下好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
  在进行骨髓移植前,捐献者与病人必须接受组织相容性抗原的配型,以保证移植的成功。王耀平教授说,组织相容性抗原分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和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虽然在移植前,杨珂与捐献者的部分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经过严格的配型,但是受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无法知晓两人的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符。正是这个“次要”因素成了漏网之鱼,在杨珂的体内安家落户不久,便开始攻击正常组织,产生了严重的排异反应。本来,适当的排异反应有利于白血病的治疗,但发生在杨珂身上的反应过于强烈,夺走了她的生命。
  然而在一年多前,当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骨髓捐赠中心提供的骨髓输入杨珂体内时,又有谁会料到结局竟会如此。
  想到这些情形,王耀平教授不禁流露出无奈之情,杨珂的骨髓移植手术虽然很成功,但其后发生的排异反应却非常棘手。一般地说,骨髓移植后约60%的病人会出现这种排异。因为按照理想的手术标准,捐献者与接受者的配型应有六个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位点相符。当杨珂配型时,找遍海峡两岸的骨髓库,与她最接近的骨髓只有五个位点相符。当时由于杨珂的病情非常危险,在征得家属和本人的同意之后进行了手术。然而,病魔却不是那么容易被征服的。
  有人会问,如果找到有六个位点相符的骨髓捐献者,杨珂得救的机会是否会大些?答案是肯定的。从理论上讲,从普通人群中找到的概率仅为1/5000到1/1万。因此,只有建立足够大的骨髓库,找到与病人位点相同骨髓的机会才可能更多,移植的成功率也就更高。
  
  杨珂留下的遗憾
  公众对骨髓库和骨髓捐献究竟了解多少?记者进行了一次关于骨髓捐献的调查,150余位被询问者来自某事业单位和一所高等学府。结果发现,93%的被调查者知道“中华骨髓库”这样一个机构。记者来到上海市红十字会,见到了负责中华骨髓库的杨钧仪部长。
  当记者提及杨珂时,杨钧仪部长心情沉重地说,杨珂的骨髓捐献者来自台湾地区,那里是目前最大的华人社会骨髓库。台湾地区的总人口只有2200万,而其骨髓库中的志愿者人数已达20万;美国的人口为1亿,其骨髓库中有360万人。相比之下,大陆红十字会1992年成立的中华骨髓库,到目前为止志愿者人数仅为13000人,相比之下,未免相形见拙。杨珂在中华骨髓库求救未果,想来也在情理之中。
  记者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对骨髓捐献持反对或无所谓态度者占一半以上。杨钧仪部长承认,目前骨髓库面临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来自公众认识。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在献血尚需大力宣传的今日,骨髓捐献的难度可想而知。不少人认为骨髓是人体的精髓,失去后会使人大伤元气;有些家属竭力反对亲人捐献骨髓,甚至要求有关人员在骨髓库中删除捐献者的姓名……
  虽然社会各界对骨髓库作了不小的宣传,但公众对骨髓捐献所知甚少,严重阻碍了中华骨髓库的发展。
  
  骨髓捐献知多少
  问卷调查中发现,不知骨髓如何捐献者占80%,而且有33%的人害怕取骨髓。其实,无论是加入骨髓库还是捐献骨髓,所取的都不是人的骨髓,而是从捐献者的手臂静脉中采集血液,再通过特殊的方法提取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杨钧仪部长提议,能否将“骨髓库”改为“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之类的名称,比较容易让普通人接受。
  杨钧仪部长特别指出,骨髓并非是人体的精髓,更不是脊髓(中枢神经),它只是骨头内腔中的一种组织,其中含有大量造血干细胞。骨髓捐献实际上也就是捐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人体50%的造血干细胞处于活跃增生状态,造血干细胞在完成造血功能后,仍然保持原数量。当失血或捐出干细胞后,造血干细胞会加速增殖,在一两个星期内完全恢复正常的数量和质量。人们对此知之甚少,因此有38%的被调查者担心捐献骨髓会影响健康也就不足为怪了。了解了这个生理过程,大家就不必担心了。
  我们建立的骨髓库并非如人们想象中那样,是一个储藏着许多人骨髓的仓库,其实只是一个数据库。杨钧仪部长介绍,志愿者加入骨髓库时,先抽取3~5毫升血液,通过检测得知血干细胞的基本类型,并将此数据输入计算机。一旦有病人需要进行骨髓移植,先检查其血干细胞的基本类型,与骨髓库中的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与病人有四个位点相同者,再做进一步配型,直至找到最相似者。换而言之,加入骨髓库后,如果没有相同类型的病人,你很可能始终是个待命者。
  若是捐献者与病人配型成功,就可取“骨髓”。捐献的过程并非是举斧舞锯、破骨取髓,而是提取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过程有点类似献血。由于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要比骨髓少得多,因此捐献者需要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使骨髓大量产生造血干细胞,并“满溢”至外周血中。通过细胞分离器,留下造血干细胞,其余血液又输还给捐献者。虽然经过细胞分离器的血液有1万毫升,而最后捐献的不过50毫升。国际上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进行了几十年,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相当安全,对人体健康几乎没有影响。
  
  杨珂的希望
  捐献骨髓的确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神秘和可怕,当越来越多的人捋袖奉献时,战胜绝症不无可能。就像杨珂坚定地相信,人类最终战胜病魔。当记者看见中华骨髓库的前景之时,没有理由怀疑杨珂的遗愿终将成为现实。
  据杨钧仪部长介绍,在中华骨髓库的帮助下,自1996年第一例非血缘关系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后,到1999年底为止,共成功配型6例。而在1999年11月中华骨髓库人数突破10000人后,在以后8个月内,已配上8例。在世界范围内,一般5000~10000名捐献者中能配上一例,而按照目前的数据来看,中华骨髓库的配型成功率已达1/1000。
  更令人欣慰的是,值此发稿之际,在中华骨髓库的协助下,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成功地完成两例非血缘关系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使两位濒临绝望的年轻女性重新拥有了美好的明天。
  人食五谷,孰能无病?在帮助素昧平生的人的同时,也为自己添加了一份保障。当他人的身体内流淌的血液,是由于你的奉献而使之奔腾不息,因此生命重现光辉。杨珂虽然无法再见明天的阳光,但我们相信,许多像她那样的病人,将在千百万热心人的帮助下,重燃生命之火。

推荐访问:明天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fuliangongwen/2019/0425/9541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