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学龄期儿童基础加硬膜外麻醉的影响】 学龄期个体心理发展任务为

【www.zhangdahai.com--工会社团】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学龄期儿童基础加硬膜外麻醉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需行基础加硬膜外麻醉的年龄6~12岁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基础麻醉药用量情况、硬膜外麻醉的主动配合及并发症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儿在基础麻醉药用量、配合硬膜外的主动性和术后躁动评分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和一般性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心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术前1 d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首先向患儿和家长作自我介绍,消除陌生感,然后向家长了解患儿的性格、脾气、在校学习情况及与同学关系等,进行个体化护理,向患儿及家长介绍有关的医学知识,麻醉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正确的处理和预防措施。耐心与患儿沟通,语言要亲切和蔼,主要以激励的方式,增强其自信心。然后带患儿及家长一同参观手术室,对患儿及家长感兴趣或有疑虑的问题、仪器尽可能进行讲解,允许患儿随意触摸房间内仪器及输液用具等;②手术当日巡回护士根据手术麻醉医嘱,先在手术间备齐用物,包括心电监护、吸引器全套装置、静脉输液全套用物等,然后护士带病历到手术室门口核对患儿的姓名、手术名称、部位、麻醉方法等,同时向家长和患儿说明不同心理状态对麻醉用药的影响,指导如何配合麻醉。干预内容宜深入浅出,使用鼓励性语言,亲近关心患儿,同时向患儿和家长讲解有关基础加硬膜外麻醉的相关知识,取得患儿的信任,使患儿的恐惧感和陌生感基本消除,并能跟随护士入手术间。进入手术间后,护士要不停地讲些夸奖、关爱、鼓励患儿的话语,如你很勇敢、坚强、听话等等。使患儿树立自信心,积极配合打针,进行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护士及时表扬、夸奖患儿并鼓励继续配合硬膜外穿刺。待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再讲述患儿配合的重要性,然后一边鼓励患儿,一边摆手术体位,并告诉注意事项。同时在手术间采用音乐疗法,播放生动、活泼、轻快的儿童轻音乐,减缓紧张情绪。手术开始后加少量的基础麻药,记录操作时间和手术时间。
  1.3 观察指标 记录术中患儿不用基础麻药主动配合硬膜外麻醉情况,术中静脉药用量、苏醒期躁动采用AONO评分法:1分:安静;2分:不安静但易被镇静;3分:中等程度激动或不安;4分:激惹、兴奋或定向不良,有呕吐、噩梦或精神症状、暂时性失明等不良反应。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其他并发症:对照组患儿出现噩梦或精神症状10例,暂时性失明5例,见表2。
  表2
  2组患儿躁动评分和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x±s)
  组别例数AONO评分呕吐噩梦或精神症状暂时性失明
  观察组802.1±1.1�※300
  对照组803.2±1.24105
  注:�※P   2.3 2组患儿静脉药用量情况,观察组异丙酚4~6 mg/kg、氯胺酮1~2 mg/kg;而对照组异丙酚8~10 mg/kg、氯胺酮4~6 mg/kg。
  3 讨论
  3.1 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在医学界提出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受到广泛关注,明确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转归具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干预在医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得到肯定。近年来心理学治疗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但应用于学龄期儿童较少,儿童是一个有别于成人的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及感受能力提高,有一定的耐受性;另一方面他们自控能力不足,易被外界事物诱惑[1]。在他们心目中常把手术作为疼痛的同义词,因而对手术有关的一切,如白大褂、手术室甚至消毒液都感到恐惧,因此,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能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消除负性心理影响,提高患儿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静脉辅助药物的用量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3.2 心理干预有助于取得患儿的信任,缓解患儿麻醉和手术前焦虑。实施心理干预,基本上能满足患儿对麻醉和手术相关知识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作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心理干预还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优化良好的心理护理氛围。在手术室这个陌生的环境里,离开了熟悉的亲人,往往会使患儿产生孤独,因此护士应当像他们的母亲一样关心他们,注意他们的一言一行,知道患儿此时需要的是什么,成为他们“心理”上的母亲,这样有利于解决治疗和护理中可能出现的许多问题。首先护士平时要注意良好素质的培养,注意自身仪表,做到微笑服务,关心患儿,给家长和患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增加他们对护士的信任度。其次护士应当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学会通过观察、交谈,辨别不同儿童的性格特点,并能“对症下药”。
  3.3 重视对患儿的心理干预作用,儿童时期患儿的心理发展处于信任 不信任期与自主 疑虑期之间[2]。所以实施麻醉操作前护士要主动接近患儿及时满足其需要,尽快建立其信任感。进入手术间后患儿没有家人陪伴,会很快流露出惶恐的表情,此时护士应加倍关心患儿,与其交谈,分散其注意力。操作后及时给患儿以抚慰和夸奖解除其恐惧和疑虑。另外儿童心理与成人有极大的区别,与治疗有关的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方面,一般来说儿童多不具备目的性,尤其是对疾病的治疗,他们还不能理解疾病造成的痛苦,所以使疾病痊愈并不能成为他们坚定的目的;另一方面,儿童没有持久性和坚韧性,缺乏自制力,却相反地表现为执拗性与冲动性,在接受治疗时会固执已见,有的患儿答应配合静脉穿刺,但由于没成功,再也不肯配合,最后只能大量注射基础麻药,让患儿处于睡眠状态后再进行各种穿刺操作。孙增勤等[3]报道成年人静脉注射300 mg氯胺酮后可导致精神病,这些都表明氯胺酮在患儿苏醒近期和术后远期都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
  总之,在儿童麻醉诱导期实施心理干预可减轻患儿的心理应激反应,减少术中静脉辅助药物的用量,从而减少由此引发的心身疾病,有利于围术期的安全,减少并发症,也能提高家长对麻醉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梅青海.医学心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69.
  [2] 朱延力.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 18.
  [3] 孙增勤,沈壤.麻醉失误与防范(第2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4.

推荐访问:干预 麻醉 护理 儿童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gonghuishetuan/2019/0410/6726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