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转城_浅析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中“农转城”居民就业问题

【www.zhangdahai.com--环保公文】

   摘 要:如何解决“农转城”居民的就业,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统筹城乡发展带来的收益,其关键是如何针对“农转城”居民就业难的问题从政策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本文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针对该地区“农转城”居民的实际情况探讨相关就业问题。
   关键词:“农转城”居民 就业问题 两江新区
  
   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各个方面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这其中以“农转城”居民最为重要。近年来,重庆市加快统筹城乡的步伐,大量农民因此失去土地,面对这一现状,重庆市政府普及了“农转城”政策,“农转城”居民的就业成为了一大难题。
   1.“农转城”居民概述
   1.1什么是“农转城”居民
   统筹城乡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地,重庆市“农转城”政策应运而生,所以“农转城”居民就是指因统筹城乡被征收土地的农民转而成为的城镇居民。
   1.2“农转城”居民具备哪些社会特征
   第一,综合素质较低,“农转城”居民来自农村,受教育水平等限制,其综合素质较低。
   第二,社会地位较低,权益得不到法律的完全保护。
   第三,就业竞争力低,由于“农转城”居民的素质普遍不高,而城镇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形成“农转城”居民就业率相对较低的现状。
   2.“农转城”居民就业概述
   2.1什么是“农转城”居民就业
   “农转城”居民的就业是指年龄在16周岁以上的“农转城”居民,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获取相应劳动报酬。
   2.2政府督导“农转城”居民就业
   “农转城”居民就业关乎民生,更关系到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无法由市场自行解决,因此对于政府而言,解决“农转城”居民的就业是责无旁贷的,政府应从全社会的角度加以引导、调节和管理。
   3.重庆市两江新区“农转城”居民的就业问题
   3.1重庆市两江新区“农转城”居民的就业现状
   经过对两江新区空港工业园区“农转城”居民的小范围调研发现①,绝大多数16-55周岁适龄工作人员在外打工,没有固定收入;其中很多因体力下降、年龄老化等原因无法继续找到工作,基本没有生活保障。很多年龄边缘化的“农转城”居民认为年龄偏大是他们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其他则认为没有好的社会关系、学历偏低以及无技术特长是找工作的缺陷。尽管多数的“农转城”居民对于城镇生活非常憧憬,但是不能及时就业、稳定就业也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务之急是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3.2重庆市两江新区“农转城”居民就业存在的问题
   3.2.1“农转城”居民受教育水平较低
   “农转城”居民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文化程度的较少,受过高等教育的更是寥寥无几。在我国,近年来国民素质有了普遍的提高,但是作为从发展较为缓慢的农村走出的“农转城”居民,面对招聘者们“知识、技能、市场竞争意识”等要求,他们难以达到。受教育水平无疑是导致他们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重庆2005年统计数据:(见下表)。
   3.2.2“农转城”居民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狭窄
   “农转城”居民寻找就业机会的方式比较单一,通常会通过朋友介绍等,一般不会通过中介寻找工作,更不会通过互联网等寻找工作,因此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
   3.2.3“农转城”居民自主创业困难重重
   首先由于征地后的收入来源减少,日常生活支出增加和征地补偿金较低等原因,使得创业资金短缺。其次对合适项目不够了解、缺乏相关经验等造成创业困难重重。
   3.2.4大量“农转城”居民涌入城市,劳动力供过于求
   “农转城”居民流入城镇,给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但同时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如两江新区三大工业开发园区共有征地“农转城”居民约25万人,除去老人、小孩外,约有12万-13万名适宜就业人员,而这12万-13万名适宜就业人员的就业是三大工业园区无法完全解决的。
   4.如何提高两江新区“农转城”居民的就业率
   4.1“农转城”居民的教育普及,提高“农转城”居民的素质
   4.1.1“农转城”居民中青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在“农转城”居民中,有不少正在接受教育青少年,两江新区三大园区25万“农转城”居民中就约有4-5万青少年儿童,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既能提高年轻一代的的素质,又有助于缓解今后“农转城”居民的就业压力。因此,政府应减免受教育“农转城”居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用,减轻“农转城”居民家庭负担。
   4.1.2在“农转城”居民中建立成人教育机制,最大程度的普及“农转城”居民教育。
   解决“农转城”居民的就业难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提高他们的素质。“农转城”居民的素质教育水平是否能够提高直接影响其就业率,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鼓励各高校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建立“农转城”居民的成人教育机制,普及素质教育。
   4.2“农转城”居民就业信息服务制度的建立,有效的确保“农转城”居民就业
   “农转城”居民寻找就业机会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完整的就业信息,他们只能盲目寻求就业机会。政府应在安置区内成立相关就业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可雇佣“农转城”居民,不仅可以提供部分就业岗位,更能增加居民对就业信息的了解。
   4.3提供政策扶持,鼓励“农转城”居民当地就业
   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在引进企业的同时出台相关政策,要求企业拿出一定的岗位专招“农转城”居民,以促进就业。
   如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把安排征地“农转城”居民充分就业作为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据统计,两江新区将有38万征地农转城人员,据初步测算,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人员约20万人,为帮助他们充分实现就业,两江新区将充分发挥各园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在全部免费对农转城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引导入园企业至少拿出15%的岗位面向农转城人员,仅此一项,就将提供15万个以上工作岗位。同时,工业开发区内各园区市政维护、保安保洁、物业管理等公共服务岗位将主要提供给农转城人员,在此基础上,各园区还将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提供给农转城人员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充分就业。
   4.4鼓励“农转城”居民参加就业培训,建立相关就业培训制度
   “农转城”居民因整体素质不高,没有技术特长而无法找到较稳定的工作,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多样化的就业培训机构,为其提供相关的培训,以增加就业机会。可先做调研,根据居民的就业愿望设置培训项目,还可以根据地方需要针对性别的差异、学历的高低以及市场对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的要求等对“农转城”居民进行特色培训,通过特殊的教育方式,为市场提供实用性人才。
   如2010年12月13日,两江新区首期被征地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班正式开班。开发区域内18岁-55岁被征地“农转城”人员均可报名参加该培训班。学员在培训期间不仅吃、住不交一分钱,培训费也全免,每天还发放一定补助,帮助更多“农转城”居民就业。
   失地不失业,“农转城”居民一定要“安得稳”,因此解决“农转城”居民的就业问题,就是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只有解决了“农转城”居民的就业,才能让他们真正立足于城镇,有安定的生活,稳定民心,才能进一步推动统筹城乡建设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如何解决农转非劳动人口就业问题[J].新视点,2003(9).
  [2]廖元和.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与战略思路[N].开放导报,2007-08-04(39、40、41).
  [3]康擎.论重庆市“农转城”居民就业的制度保障.重庆[A] 编号:1009-0592(2011)07-076-02.
  [4]白硕,吴江,王邦祥.城乡统筹视野下的重庆市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
  [5]王泱.帮农转城人员就业两江新区免费培训.重庆商报.2010-12-14.
  
  注 释:
  ①此调研数据来源于移通学院09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调研结果,作者是调研者之一。
  
  作者简介:
   杨宽(1983-),男,汉族,重庆南川人,大学本科学历,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助教。
   卢伯年(1981-),男,汉族,重庆云阳人,大学本科学历,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助教。
   曾明珠(1985-),男,汉族,重庆璧山人,大学本科学历,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助教。

推荐访问:重庆市 就业问题 浅析 统筹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huanbaogongwen/2019/0321/2782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