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毕业期心理困惑探析|心理困惑

【www.zhangdahai.com--科学科技公文】

  【摘要】高校毕业生所处的特殊阶段,面临着人生的重新选择,这个时段其心理状态复杂多变,容易产生一些消极心理状态,本文着重梳理这些心理状态,并从毕业生毕业期的实际出发,分析产生这些情况的诱因,以其为解决毕业生诸多心理困惑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高校;毕业期;心理困惑;诱因
  
  高校毕业生处于在校的一个特殊阶段,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个时段,他们必须直面“象牙塔”外的社会,进行人生的重新选择,开始拥有双重或多重截然不同的身份,比如在校生和就业准备者,在校生和应聘者,本科在校生和硕士攻读准备者等等。铺面而来的压力,多重身份的不适应、不协调,学校对毕业生的管理与低年级时期的管理也发生很大变化,必然对毕业生们造成极大心理冲击,致使他们心态复杂,行为多样,毕业期,学校就业制度、保研制度、离校手续办理制度等等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的工作紧促开展,是学校管理制度对毕业生前途的再分配,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波动。
  一、高校毕业期的界定
  在现有的文献中尚未有对大学毕业生的定义。顾明远认为:“大学生(university/co11ege student)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的统称,通常特指专科生和本科生,有时亦包括研究生。”张念宏认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是指“具有高等学校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及格、准予毕业者。”因此,本文认为,大学毕业生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及格、准予毕业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目前,对于毕业生离校就业的时间问题,虽然有少数高校或少数专业要求学生提前一年进入实习,准备就业,但数量较少。教育主管部门有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应届毕业生一般可以提前半年(或一学期,有的横跨最后一个寒假)离校并以试工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进入生产单位。在这最后半年(或一学期)里,毕业生也将面临参加工作应聘,参加相关证书最后一次考试机会(有些证书考试规定只允许应届毕业生参加),参加毕业论文的撰写答辩,办理毕业离校手续,参加毕业离校仪式,因此,高校毕业期应指毕业生在校的最后半年(或一学期)这个时间段。
  二、高校毕业生毕业期心理状态分析
  即将毕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又多变的,这一时期,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一是焦虑恐惧心理。就业是毕业生最关心、最焦急的问题。他们有抱负,期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但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使他们产生了沉重的压力,初始的豪情很容易被毕业即将面对工作、事业、社会、人际交往等的种种焦虑所代替,表现出浮躁、烦恼、紧张、不安、恐惧等心理冲突和矛盾,对即将踏入社会顾虑重重,充满恐惧。
  二是迫切需要心理。临近毕业,学生的需求点日益明确,并且满足这些需求点的心理十分迫切。有政治上的迫切需求心理:有的学生想积极向组织靠拢,争取入党,某些受过纪律处分的学生想从学生档案中取出处分意见等。有去留选择上的需求迫切心理:有的学生想早点离开学校,早点接触社会;有的学生想继续升学:“专升本”、考研,留下来深造。有就业上的需求迫切心理:毕业生对毕业以后的工作非常关心,既有就业区域的要求,也有工作岗位的选择。有生活上的迫切需求心理:家庭困难的同学会为学费、求职费用等问题而困扰,有恋爱对象的同学会为毕业后能否继续在一起而担忧。
  三是松懈依赖心理。即将毕业,有些学生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表现出思想上松懈、生活涣散。并认为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程度很高,从而产生依赖政策、依赖家长和学校的倾向。少数学生也有一种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见解,不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
  四是自信与自卑交替的心理。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由于涉世不深,接触社会较少,自认为具备了某种优势,就必有用武之地,应该走进“黄金屋”、捧到“铁饭碗”,很少能够理性地考虑目前就业形势与现实的困难。在接受的打击次数多了后,又易陷入自卑的心理误区,对自己产生怀疑,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会导致他们失去竞争的勇气和信心。
  有数据分析,与一、二年级的学生相比,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好的多。四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之所以会出现问题,主要是毕业前来源于外界社会环境和四年级这个特殊阶段的心理压力,特殊阶段个体产生的种种生活事件和心理冲突,使个体产生应激反应。
  三、高校毕业生毕业期心理困惑诱因
  1.学业方面
  大四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少,前几年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有一定经验和基础,应该说,学习本身所导致的紧张和压力应该相对较小。但随着毕业的临近,毕业生越来越感知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挑剔”,对计算机等级、英语四六级、职业等级证书等都有所要求。社会发展对高学历的需求,以及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迫使毕业生把目光投向升学,升学和找工作、毕业设计的冲突由此产生。他们在准备升学的同时要抽出时间和精力联系工作,不能够完全静下心学习;在他们奔波于招聘会之间时,还要时时提醒自己哪些功课没有准备好。这种注意力的涣散,严重影响学习的正常进行。这使得每一个准备升学的同学进入四年级之后,每一天都是生活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之中。在我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常常接待的是大三、大四准备升学的学生,他们的心态中普遍具有想提高自己学业水平的愿望。按照“耶克斯―道德逊定律(Yerkes―Dod2 son Law)”:在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这些准备参加升学的大学生,所学的知识难度相对原专业学习课程来说更大,要求也更高,他们在学校、家庭、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与期望下,想考上研究生的动机是十分强烈的。这样的动机在促进大学生学习时的确能发挥激励、导向和调节的作用。但对一些基础不太扎实,本身个性敏感的学生,就会出现压力越大、学习越是徘徊在学习边缘状态的现象。
  2.情感方面
  象牙塔里的爱情是许多大学生都期盼的,但象牙塔里的爱情也是最脆弱的。恋爱过程中最大的挫折莫过于失恋,恋爱的中断和恋人的离散给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带来的烦恼、痛苦和焦虑是巨大的。即使是外人看来进展顺利的恋爱,其中也少不了甜蜜与焦虑的交织。有调查显示,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是最为突出的现象,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随着大学实习期开始,毕业生的情感转折也随之产生。面对即将各奔东西,进入社会工作而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而面对失恋、心理调节、择偶以及现实因素权衡等问题,青年毕业生普遍表现出经验欠缺、压力巨大的状况。有47.21%的青年学生表示在面对恋爱挫折的时候不知所措。
  毕业生除了因爱情导致的焦虑、困惑,也有因亲情、友情等导致的焦虑、困惑。家庭其他成员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期望值相对增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家长群体之中有增无减,青年学生自身实力存在的差距与亲人的较高期望,易致其压力持续增高。近年来,急剧攀升的离婚率导致的单亲家庭学生除了背负单身父母全部期望之外,还面临着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维系家庭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毕业之后能否实现父母期望、给父母一个安定舒适的晚年生活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单亲家庭的青年学生。统计数据显示,约有两成毕业生学生表示与自己的家庭成员关系存在不和谐状况或生活在单亲家庭。
  3.就业方面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短期内急剧上升,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在短期内增速有限,由此导致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用人单位的入职门槛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素质要求越来越苛刻,“专业不对口不要”,“没有工作经验不要”,给予毕业生的岗位待遇却呈现下降趋势,“户口不解决”、“薪水起点下降”等,这些现实情况逐一展现在毕业生求职路上,无情地刺激着每个憧憬未来的毕业身。主观方面,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本身心理欠成熟,对所遇的问题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大多数是第一次走向就业,对社会、对行业、对就业环节均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不能正确面对所遇的困难和问题,不能自我修复、自我调整心理状态,反而极易产生心态不平衡,心理焦虑、困惑,甚至是失常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社会、对人生产生怀疑和偏执的想法,从而做出不良举动,引发校园暴力行为。如2009年1月23日,河北省石家庄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贫困女大学生刘伟,因不堪就业压力跳水自杀,死前留下10万字日记,字里行间记录着一个当代大学生走上不归路的心路历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震惊;2009年6月8日,西北政法大学法学二系学生李清华,因为科目不及格不能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从学校行政楼6楼楼顶飞身一跃,结束了他美丽而无奈的青春年华;浙江大学农学系学生周一超参加公务员考试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怨恨招考工作人员,持刀行凶杀人,造成一死一伤。
  4.经济方面
  经济的困惑带来精神的失落,由此导致部分毕业生心理扭曲,是大学生犯罪的经济根源。
  求职消费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消费。求职消费一般包括简历制作费、形象设计花费、交通费、通信费、参加相关培训及其它有关费用。项目多,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随着就业竞争的越发激烈,求职消费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漫漫求职路上,毕业生还容易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失。有个别非法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巧列名目,向大学生收取报名费、培训费、介绍费、服装费、保证金、抵押金等各种费用,更有甚者将学生直接骗到偏僻处实施抢劫或人身侵害,导致毕业生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失,给毕业生经济、生理和心理上都造成大的伤害。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求职费用不菲,给贫困生择业带来困难。各种各样的求职费用,无数次地到外地寻找机会的花费。这些费用加起来少则几百,多则超数千,对日常开支都掂量再三的贫困大学生而言,确实存在较大困难,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很有希望的面试机会。
  而即使已找到较为如意的工作,毕业生大都要离开父母的供给,自己独立面对生活经济压力、情感困惑等。特别是农村大学生,毕业以后即使在城市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也将面临很大的压力,他们要租房、生活,在很长时间内很难顾及家庭和上学时欠下的费用。而这些实际,真切地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的一种迷茫与恐慌。
  5.角色转换方面
  所谓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由于毕业生所处特殊阶段,他们处于一个角色不定、多种角色急剧转换的状况。在角色急剧转换过程中,一些毕业生表现出不踏实、不稳定的特征,并由此导致了种种心理问题,为校园暴力的发生埋下了一颗颗毒瘤。
  比如表现出对原有群体的依恋心理。在校大学生形成了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的一个相对稳定、互帮互助的群体。同学之间以这个群体为纽带,共同学习和生活,构成了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在每一个将要毕业的大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这个群体的依赖和留恋。由此容易产生对校园生活的怀念,对学生角色的依恋,影响社会赋予的新角色的及时转换到位。
  作为毕业生,因实习、就业,与社会接触突然增加,一旦接触现实,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如不能及时从这种失望中摆脱出来, 将会影响自己尽快进入新的角色。
  
  参考文献
  [1]许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243.
  [2]格西.学生伤害事故纠纷日趋增多[N].人民法院报,2001.
  [3]王林平.社会转型期青少年暴力行为泛滥的心理分析及应付[J].教学与管理,2001(2).
  [4]蔡应昌.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5]孟祥龙.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常顺英.大学生学习焦虑因素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6,5:61.
  [7]张敏生.大学生过激行为心理机制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8]陈啸,邵一江,董承军.大学毕业生就业成本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35-37.
  [9]潘友梅,徐贵权.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扫描与透视[J].教育探索,2006(8).
  
  作者简介:
  叶剑飞(1981-),男,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讲师。
  沈海华(1982-),女,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教师。

推荐访问:探析 高校毕业生 困惑 心理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kexuekejigongwen/2019/0316/1624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