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比多【力比多的悲情升华】

【www.zhangdahai.com--科学科技公文】

  【摘要】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被誉为美国中产阶级灵魂的画师,他的作品精准反映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A&P》故事简单明了,但驱动故事发展的内在动力却是各路评论争论的焦点。本文依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试图从力比多升华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再解读。
  【关键词】厄普代克;A&P;力比多
  
  一、引言
  由两项普利策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创作的短篇小说《A&P》于1961年7月22日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短短三千字,却风靡一时,至今仍吸引着众多读者,不可不谓之短小精悍。作为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也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厄普代克的作品主题主要围绕人生、社会、性和宗教,揭示人与社会、人与性、道德与宗教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微妙深奥的关系。被誉为美国中产阶级灵魂画卷的厄氏作品,温和地嘲弄了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令人深思。正如詹姆斯・希夫所赞,“精细详实而又错综复杂,不仅使当代读者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也在书写前所未有的精确的未来历史”(so elaborate and lushly intricate that his writing not only generates intense moments of cultural recogni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reader, but will enable future history with unprecedented accuracy)(Schiff, 1998:10)。
  《A&P》的故事发生在一家名为A&P的杂货店。小说的主人公是萨米(Sammy),一位19岁的杂货店收银员。一个闷热的夏天,三位与萨米年龄相当的少女,赤着脚,穿着泳衣,走进店内购物。三位少女不拘一格的着装以及行为在店内的顾客中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同时也吸引住了主人公萨米的目光。他注视着三位少女的一举一动,并不断想入非非。不料少女的行为引起了超市经理棱格尔(Lengel)的不满,痛批她们着装不检点。萨米不满经理当众令心中的女王难堪,毅然辞职。萨米本以为自己的行为会使少女心存感激,岂料等他走出杂货店,三位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给萨米无限的失望以及未来的艰难。小说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透过主人公萨米的眼睛展开情节,仿佛令读者亲自置身于杂货店内,亲眼目睹整个事件的过程。
  自小说《A&P》问世以来,各路评论家对之进行了多种阐释。萨米的“英雄救美”与最后的结局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而萨米做出这个决定的内在动力,一直都是各种评论关注的焦点。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在动力,使得萨米做出这种似乎有些得不偿失的决定呢?一些批评家注意到,要解释这种行为,必须先看一看主人公的意图。萨米的意图就是希望得到女孩们的关注。为了得到女孩们的关注,萨米不惜以辞职作为引起她们注意的手段,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英雄主义”。如果这是正确的,这种“英雄主义”的源泉在哪里?也就是说英雄主义是否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质属性?要回答这些问题,则必须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那里寻找答案。
  二、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升华说
  1.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年轻时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在大学里,弗洛伊德逐渐发现了自己对神经系统研究的喜爱,并为此耽搁了其他功课,导致他不得不“留级”,多读了三年大学;毕业以后,弗洛伊德做了三年的临床实习医生,而他的兴趣依然没变,依然钟情于他所热爱的精神、神经方面的研究;后来又前往法国巴黎,师从著名神经病理学家让・夏尔科,继续他的研究,并对神经病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到维也纳之后的弗洛伊德开办了自己的私人诊所,专门治疗神经疾病,并逐渐开始发表文章,但维也纳医学界却没有对这位年轻学者的理论给予足够的关注;后来的弗洛伊德,兴趣逐渐从对神经的生理研究转到对神经的心理研究,并在1896年创造并开始使用“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一词,标志着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诞生。
  受新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动力生理学”的影响,弗洛伊德将人视作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而驱动这个能量系统的能量的源泉则是各种本能。按照其理论,人有两种最为基础的本能(instincts)――死和爱。死的本能及回复到生命的原生状态,及生命尚待开始的状态。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说将“死亡”与“生命”视作相互链接的循环链,而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相反,它是生命的开始。另一种基础的本能――爱的本能,其本质是保存物种、延续生命,弗洛伊德将之称为“力比多”(libido),也可译作“性力”、“爱欲”、“(性)欲望”等。力比多所指的爱是一种广义上的爱的概念,但同时弗洛伊德承认,在这种爱的核心中,自然也包括以两性结合为目的的性爱――这给了“范性论”(pan-sexualism)批判存在的理由――人们往往将这里的这种广义的爱狭义化,成为生活中的男女之爱的等价词。但这些批判声音的背后是对弗洛伊德爱的本能说的误解,他的“性”的观念是这样的:
  【第一,它是性与性器的关系不再那么密切了,认为性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肉体功能,首先以快感为目的,其次才为生殖服务;第二,它把性冲动堪称是包括所有纯粹的感情与友爱的冲动,即通常用含义极为模糊的词语‘爱’所指的那些冲动。(弗洛伊德, 1986:51)】
  从以上弗洛伊德的解释中不难看出,生活中所指的“性”的观念只是占据了弗洛伊德的“性”的观念的很小一部分,而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的概念,与柏拉图所说的“爱欲”(eros)倒是颇为相近。
  2.力比多的升华
  依照前文所述,弗洛伊德之所以要找到最根本的本能,目的在于他要找到所有人的能量的源泉。在弗洛伊德后期的理论中,力比多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是整个“本我”的内核,不但成为个人创造性活动的动力,也是一切社会文明现象的基础。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说指出,人的心理过程是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冲突的结果。本我受本能的驱使,遵循“享乐原则”,尽最大的努力使原始欲望和冲动得到满足;自我处于本我和感官意识之间,用理性和审慎来“保护”本我,使原始欲望和冲动的爆发在理性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依循着“求善原则”,是外部世界在人内心的反映,使得欲望和冲动必须在道德准则的范围之内。
  升华是一种物理概念,指固态的物体通过能量的吸收,成为气态的过程。而在这种过程中,粗糙浑浊的固体变成了细腻轻盈的气体。通过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升华一词具有了由粗入细,由混沌到清澈的含义。按照“享乐原则”,人的本我需要追求快乐,但自我和超我,以及客观的外部条件不断限制着这种对快乐的追求,因而这种追求很多时候根本不能得到满足,为了保持心理的平衡,力比多的低级原始欲望开始升华成为激励高层次活动的动力,就像能量的相互转换一样,“性本能的这种可以受到影响或转向的特征,能够使这些本能服务于各种文明活动,甚至能对文明作出及其重要的贡献”(弗洛伊德, 1987:52)。因此,力比多通过升华,既使得原始冲动和欲望通过其它形式得到了释放,从而满足了享乐原则,又服务与人类的各种文明与创造。
  三、萨米悲情的力比多
  1.萨米澎湃的力比多
  纵观整个故事,主要的情节可以归纳为萨米因不满杂货店经理令女孩们当众难堪而愤然辞职。如前文所述,有一部分学者将萨米的行为看作是一种“英雄主义”的行为,但这种解读方法是否解释了萨米行为的内在本质值得思考。英雄主义指的是“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坚强、首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行为”(朱贻庭, 2002)。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所谓的英雄主义应该具备“英勇、坚强、首创”和“反映当时的历史潮流”这样的特征。
  比对一下萨米的心理活动过程就不难看出,萨米的行为不具备所谓的“英雄主义”的一般特征。首先萨米的行为表现出的并不是英勇和坚强,萨米对三位泳装女孩的关注,明显是出于生活的空虚无聊以及枯燥乏味;其次他的行为不具备“反映当时的历史潮流”这样的特征,反而萨米自己也承认,“一旦你开始表态了,如果你不能坚持到底,那可要命了”(厄普代克, 1986:864)。
  而弗洛伊德的力比多之说,则为理解萨米作出这样的决定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小说所描述的美国六十年代是一个不安定的年代――越南战争、民权运动、女权运动、性革命、家庭解体,这些对美国历史和文化有着强大冲击力的社会事件均在这一年代逐一上演。新的社会运动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着以萨米为代表的年轻的一代。在三位泳装女孩出现之前,萨米对杂货店甚至整个小镇的保守和传统都感觉到无聊乏味,而三位女孩的出现则使得他不禁眼前一亮。但萨米对三位女孩的印象集中在这些方面,性感的泳衣、裸露的皮肤、柔软的臀部、细长的大腿、棕色的头发等女性特征,甚至小说的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描写:“走进来了三位姑娘,穿的是泳衣,没有其他衣服”(厄普代克, 1986:855)。可以说,棱格尔介入这件事情之前,小说的内容完全是萨米内心力比多澎湃的写照。
  2.棱格尔的介入
  在棱格尔介入之前,小说的内容可以说完全是萨米力比多的澎湃。然而棱格尔的介入,意味着小说的情节将发生大的转折。小说对棱格尔的介绍很少,只有寥寥的几笔,读者只知道这是一个沉闷的人,整日躲在经理室内,星期天的时候,他是主日学校的老师。但仅仅这么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守旧虔诚的形象。棱格尔代表的是传统道德准则,他的性格具备了以他为代表的恪守传统道德准则的小镇居民的集体性格,这在杂货店内的其他顾客身上也有所折射――他们衣着保守,身着古板的衬衫短裤、宽大的灰色裤;循规蹈矩,海滩和避暑圣地尽在咫尺,确有人已经二十年没有见过大海;克制节俭,结帐时紧盯收款机,生怕被重复计费,即使有人在杂货店内投放炸弹,人们依然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购物,“大半都会不断伸出手,把燕麦片从他们的单子上划掉”(厄普代克, 1986:858)。
  小说描述的发生地――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以北、距离海边仅五英里的小镇――是当初欧洲移民最先踏上美洲大陆的地区,是美国基督教新教传统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这一新一旧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对以萨米为代表的年轻一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甚至令他们有些不知所措――一方面他们投入到各种社会运动所带来的新思想的怀抱,另一方面却又摆脱不了以新教教义为核心的旧传统的束缚。如果萨米放任自己的欲望,那可能发生的事情则完全不能为旧传统所接受;但如果萨米这样情窦初开的青年强压自己的欲望,对三位性感美女无动于衷,似乎又不正常。所以萨米的力比多转化成了他对三位泳装女孩的极大的关注――从他对三位女孩的细致观察中,他内心所激荡澎湃的欲望以间接的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但萨米满足内心欲望的间接的方式被棱格尔打断了。棱格尔当众训斥了几位女孩着装不检点,女孩们虽然心中不满,但面对这样一位传统道德准则的斗士,也仅仅只能悻悻的说了一句“我们都是规规矩矩的”(厄普代克, 1986:862)聊表抗议,之后便溜之大吉。而对于萨米,无法再被满足的力比多只能寻求其它方式来进行满足,于是他试图通过辞职来引起女孩的注意,从而继续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
  3.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
  如果厄普代克用萨米辞职这样的举动,就此结束了整篇小说,那这篇小说估计就不会有今天的地位。《A&P》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将萨米升华以后的力比多与文明进行了对立。要理解这个观点首先要理解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即“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当存在两种互相排斥的立场之时,与其中一种立场保持一致的第三方必定会成为另一种立场的敌对立场。
  如前文所述,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在经过升华以后,就可以成为其他高层次活动的动力,就可以为各种文明活动服务,甚至为之做出重大的贡献。小说巧妙地运用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巧妙地利用新旧两种文明交替之时的矛盾与斗争。萨米作为年轻的一代,他接受了较多的新思想。而萨米在无法再通过细致的观察来满足内心的欲望之时,选择通过辞职来引起女孩注意,进而继续满足自己的欲望。但这样做,萨米在无形中成为他所接受的新思想的斗士,他的力比多完成了一次可以被称为“被升华”的过程,尽管可能他自己并没有这样意识到。
  在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新文明和旧文明构成了两种弧线矛盾和冲突的立场,而萨米在寻求满足自己内心欲望之时无意之中成为了新文明的维护者,按照“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这样的逻辑,那他的行为必然不能为以棱格尔为代表的旧文明所接受,于是萨米的辞职成为了整个故事中“令人沮丧的那一段”,尽管他“自己并不认为那是令人沮丧的”(厄普代克, 1986:860)。
  四、结语
  综观整个故事,如果以力比多视为主要视角,可以发现萨米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力比多被满足--失去满足力比多的方式--重新寻找满足力比多的方式。萨米在这个过程的最后一步,无意之中充当了一次新文明的斗士,他的力比多于是升华成为维护新文明的力量。但在他生活的小镇,这样一个旧文明还占着主导地位的地方,他却很快发现力比多升华以后形成的力量仅仅支撑着他走出了杂货店。当他发现女孩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回头望见棱格尔接替他的位置,“检查通过那里的驯良的人”,他瞬间失去了之前的力量,预见到失去工作以后“这个世界会对我(他)多么严酷无情”(厄普代克, 1986:865)。
  《A&P》的精妙之处在于,厄普代克让主人公的力比多顺利地完成了升华的过程,却又让他悲情地与尚处于弱势的新文明保持同一战线,使其在强大的旧文明面前瞬间崩溃,体现出萨米所处时代的窘境。
  
  参考文献
  [1]Schiff,James A.John Updike Revisited[M].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 1998:10.
  [2]弗洛伊德.顾闻译.自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1-52.
  [3]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4]厄普代克.雨宁译.“A和P”.小说鉴赏(下册)[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855-65.

推荐访问:升华 悲情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kexuekejigongwen/2019/0317/1882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