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哪些 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效应

【www.zhangdahai.com--住建城建房产】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8824(2007)-10-0034-02   关键词 氟喹诺酮 抗菌效力 临床效应
  
  自1962年Lesher等发现第一个吡酮酸类(也称喹诺酮类)抗菌剂萘啶酸以来,已合成了不少相关类似物。然而,只是在发现氟哌酸及其细菌靶酶DNA旋转酶后,对这类药物的兴趣才明显增加,成为抗感染药物研究活跃领域,并取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许多氟代化合物(统称氟喹诺酮类),相继用于临床或进入临床、药理研究,其中常用的有:氟哌酸、氟嗪酸、氟啶酸、环丙氟哌酸等。它们都具有1-取代-1,4二氢-4-氧吡啶-3-羧酸部分与第二芳环或芳杂环稠合的结构特点。
  这类药物是在结构基本骨架的1,3,4,6,7及8位上引入侧链而加以改良的。但共有取代基为3位取代的羧基和4位取代的羰基,这些取代基是发挥抗菌作用必须的基团。由于分子中有亲水性哌嗪环与疏水性的氟原子,使具有恰当的油/水分配系数,提高了对细菌外膜的渗透性,扩大了抗菌谱,增强了抗菌效力,且有助于药物在宿主体内的动态分布。上述4种药物的抗菌作用如表1所示,对G�-及G+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G+菌的超过NA、PPA(吡哌酸Pipernidie Acid)等一、二代老品种,尤其对绝大多数G菌包括绿脓杆菌、多级耐药株有更显著的抗菌活性,超过目前临床应用的其它抗菌药物,特别是以质粒为中介的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有重要意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DNA复制所必须的DNAgyrase(旋转酶,又称Topolsomerase-II拓扑异构酶)的亚基A(Subumit)结合,抑制DNA合成复制化,从而使细菌不能增殖,达到杀菌作用。
  本类药物口服后迅速地吸收,尿药浓度超过临床上所有尿道细菌病原菌的MIC,血清和组织浓度高于大多数G�-和G+菌的MIC,有相当长的半衰期(T1/2),在某些情况下允许8~12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投药间隔。成人每次给予氟喹诺酮200mg,空腹口服时的药动学指标如表2所示。上述4种药物的Tmax为1~1.5小时,与T1/2约3~6小时近似。Cmax约1~2μg/ml,ACU约5~17gμg�h/ml。其中OFLX吸收最佳,ENX半衰期最长。且由于分子量小、蛋白结合率低(15%~30%),在液体组织中分布良好。本类药物主要经过肾及肝排泄,尿和胆汁中浓度高。NFLX、OFLX、ENX、CPFX的胆汁浓度分别是血浓度的3~10、2~4、5、8~10倍,对慢性呼吸道感染,每次0.2g,每日3~4次,连服数日,NFLX、OFLX、ENX、CPFX的痰浓度分别为0.05~0.5μg/ml、0.5~1μg/ml、0.2~0.6μg/ml。向前列腺、扁桃腺组织及皮肤的运转也良好。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很广泛,疗效突出,口服吸收良好,组织分布广,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自然耐药频率低,毒副反应小,临床上广泛用于对包括淋病在内的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及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均有良好的效果。且可用于胆道感染、皮肤组织感染、眼感染性疾病及耳鼻科感染等。
  对常见病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以OFLX、ENX、CPFX较好;对胆囊炎胆管炎效率高,以OFLX、CPFX为最佳; 对志贺氏、沙门氏菌以及弯曲杆菌等引起的胆道感染以NFLX和CPFX为优。
  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其它抗菌药相比较少较轻,副作用发生率平均为4.8%(3.6~6.2)。主要副作用为恶心、食欲不振、胃部不适、腹痛、腹泻等消化障碍和发热、发疹等变态反应症状。偶见血清转氨酶上升、嗜红细胞增多、尿素氨以及肌酸酐上升等。此外还可有眩晕、蹒跚、失眠等神经障碍,因可抑制γ-氨酪酸(GABA)作用,可诱发癫痫。使用大剂量如NFLX1200~1600mg/d可出现结晶尿。对举重关节,尤其对发育期动物软骨发育有影响,因此,孕妇、未成年儿童慎用。
  

推荐访问:临床 药物 效应 常用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zhujianchengjianfangchan/2019/0311/1000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