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怎么调理 护理模式与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www.zhangdahai.com--组织人事公文】

  【摘要】 目的 探讨产科护理模式与产后抑郁症相互关系。方法 对观察组218例实施以产妇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努力改善产妇的社会心理因素,对照组218例实施传统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的社会心理因素,将两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以产妇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为5.5%,明显低于对照组18.3%的发病率,经统计学分析,P[1]。为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本院通过改进产科护理模式,使医护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从以病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坐堂守医到送医到人,从临床与保健分离到临床与保健结合、从个体医疗到群体医疗、从单纯疾病处理到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全方位的服务。本病区从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产妇2 649例,通过改进护理模式,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从18.3%下降为5.5%。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为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产科病区住院产妇,共2 343例,其中初产妇2 209例、经产妇134例;年龄最大48岁,最小19岁,平均27.8岁;剖宫产929例,自娩1 414例,妊娠合并高血压257例,妊娠合并糖尿病87例,产后出血59例。�
  2 方法�
  2.1 本组中随机各抽取观察组218例,对照组218例,对产妇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然后采用社会心理因素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2.2 观察组、对照组均采用COX等设立的Edinburgh产后抑郁评分表(EPDS)[2],于产后30 d给每位产妇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访谈调查,EPDS总分≤12分为阴性,总分≥13分为阳性,阳性者可诊断为产后抑郁症(EPDS+)。两组产妇智力正常,既往无精神病及脑疾病史,分娩后未使用中枢神经抑制剂。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3 护理体会
  3.1 2005年12月至2006年8月,采用传统的产科服务模式,产妇未上孕妇学校,入院后按常规由产科医生监测,产时产后所受到的一切护理服务均按传统的护理工作分阶段由不同的护理人员来完成,出院时不发放宣教小册子。�
  3.2 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病区实施以产妇为中心的护理模式:①自孕20周,夫妻双方或亲属共同参加孕妇学校听课,每周1至2次,专业人员讲授孕期保健、营养及饮食、自我监护、乳房保健、哺乳及育婴知识等[3];②孕妇产前检查:妊娠28周前每4周1次,妊娠28~36周每2周1次,妊娠36周后每周1次;③孕妇入院后,除按常规由产科医生进行监测外,按整体护理要求对患者实施护理,指定一名责任护士对产妇及家属,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需要进行健康指导,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感情等全面评估,辅助护士按责任护士的护嘱为患者提供护理[4];④分娩前让产妇熟悉产房环境,消除紧张情绪,分娩实施一对一过程,由专业助产士实施全产程生理、心理护理,实施导乐陪伴分娩,产后由责任护士指导母乳喂养及育婴方法,及时解决产妇的各种问题,指导丈夫及家属照顾产妇及婴儿,由于护理细致、交流充分,有6例有自杀倾向的产妇得到及时治疗并痊愈出院,家属有的送来感谢信,有的送锦旗;⑤出院时除做好出院指导,还示教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脐部护理,得到产妇的好评。同时根据她们的需要发放宣教小册子,开通热线电话,24 h解答孕产妇的咨询,提供服务。分别在产后第15和第30天到产妇家进行随访,发放问卷调查表。在随访时,遇到部分产妇并发产后乳腺炎,部分婴儿发生脐部感染,通过责任护士的指导,问题得到解决。�
  4 讨论�
  观察组通过改进产科护理模式,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指导,消除产妇因妊娠和分娩产生的焦虑,使产妇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同时,也使产妇及家属对产后抑郁症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产妇有更多的理解、关心和帮助,在社会中形成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社会环境,为产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出院后由在医院分娩时建立友好关系的责任护士按时访视,对家庭状况进行调查,力争得到家人在精力、精神等方面的支持,缓解产妇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产妇顺利完成角色转换,这些都有利于改善产妇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数据也表明,观察组产妇的社会心理因素明显优于对照组。从两组产妇的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护理模式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存在相关性,以产妇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能给产妇以持续的生理、心理和感情上的支持,能减少产后抑郁症的诱发因素,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茜,王保莲.产科因素对产褥期抑郁症的影响及预防.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4(2):151-152.�
  [2] Cox JL,Holden JM,Sagovsky R.Detection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development of the 10 item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Br JPsychiat,1987,150:782.�
  [3] 李素梅,肖秀如,何银花.对产后抑郁患者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南华大学学报,2007,35(1):56-58.�
  [4] 张晓萍,马兰春.对产后抑郁心理健康问题及护理干预的分析.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7,15(11):77-78.

推荐访问:相关性 产后 抑郁症 护理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zuzhirenshigongwen/2019/0406/5967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