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_某三甲医院2008年530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www.zhangdahai.com--党风廉正工作总结】

  【摘要】 目的 分析本院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制定2009年年度 ADR监测工作方向。方法 对本院 2008年度所发生的530例 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报告中 40~69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生素、中成药制剂较多;ADR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 加强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监测
  
  Analysis of 530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2008
  
  ZHU Jinxiu,SHI Qingping,CHENG Peng.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233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occurred in our hospital,and establish the way of ADR clinical monitor in the next year.Methods Reviewed and analysed the reports of 530 cases of ADR occurred in our hospital in 2008.Results Among the 530 cases of ADR,the patients at the age of 40 to 69 had the highest incidence; The primary reasons we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use of antibiotic drug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injections; ADR were mainly manifested as skin and local lesion,secondary as alimentary system lesion.Conclus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ADR clinical monitor and promote rational use of drugs in clinic.
  【Key words】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alysis; Monitor
  
  作者单位: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监测,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减少ADR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本院临床药学室在2005年开展了对全院门、急诊患者及住院患者的ADR监测。ADR收集的范围包括中西药物的ADR、药物相互作用的ADR等。现对本院临床药学室 2008年度收集的530例 ADR监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安全的使用药物,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并探讨本院今后ADR监测的工作方向。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检索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数据库,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2008年1月至12月期间接收到本院自发呈报的530份ADR报告表。
  1.2 方法 对ADR报告表上的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可疑药品、给药途径、结果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与性别、年龄 530例ADR报告中,男304例,女226例,男女性别比为1.35∶1;患者的年龄跨度为5个月~85岁。
  2.2 ADR与给药途径、剂型 530例 ADR报告中,用注射剂出现412例(77.74%),其中粉针剂113例(21.32%),注射液289例(54.52%);用口服药出现118例(22.26%)。
  2.3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及例次 对530例 ADR按种类和报告例次进行分类统计,并分别求出百分比和相关位次,结果见表 1。
  
  可以看出抗生素引起 ADR报告的例数占首位,这与抗生素的临床使用率比较高有关,引起 ADR的抗生素药物的种类和例次见表 2。另外中成药制剂中静脉给药的有52例占9.81%,口服药有8例占1.51%。可见中药注射剂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制剂品种。
  
  表1
  
  引起 ADR的药物种类及例次
  
  药物分类
  药物品种ADR例次
  
  品种数构成%例次构成%
  
  抗生素类药物6024.7924446.04
  中成药类药物3012.406011.32
  心脑血管类药物3514.46458.49
  生物及生化制品2711.16397.36
  止血、 抗凝血类药31.24254.72
  水电解质药物156.20244.53
  消化系统药物177.02234.34
  抗肿瘤药物208.26234.34
  解热镇痛药124.96163.01
  泌尿系统用药52.0781.51
  皮肤系统用药52.0771.32
  维生素类药物31.2450.94
  抗病毒类药物31.2430.57
  其他类药物72.8981.51
  合计242100530100
  2.4 ADR涉及的主要器官和系统以及临床表现 ADR涉及最多的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247例占 46.60%,这与大多数报道相符合[2]。详见表3。
  评定ADR的严重程度:其中大部分是轻度的不良反应 482例(90.94%),中度46例(8.68%),重度 2例(0.38%)。
  
  2.5 ADR因果关系评定及结果 按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一制定的 6级标准,即:肯定有458例(86.42%)、 很可能有2例(0.38%)、 可能有63例(11.89%)、 待评价有7例(1.32%)。ADR临床转归,治愈118例(22.26%)、 好转410例(77.36%)、有后遗症2例(0.38%)。
  
  表2
  
  引起ADR的抗生素药物的种类和例次
  
  药物类别品种例次
  喹诺酮类培氟沙星、 洛美沙星、 帕珠沙星、依诺沙星、 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妥舒沙星96
  头孢菌素类头孢替安、头孢唑肟钠、头孢西丁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尼西钠、头孢米诺、头孢呋辛钠、头孢地嗪、头孢唑啉钠、头孢塞肟钠、头孢匹罗、头孢匹胺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硫咪、头孢甲肟、头孢吡肟、头孢他美酯、头孢地尼、头孢丙烯80
  青霉素类阿乐西林、阿莫西林/舒巴坦、 呋布西林、 美罗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舒他西林、青霉素、 美洛西林、 羧苄西林27
  其他β内酰胺类拉氧头孢、美罗培南、氨曲南3
  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克拉霉素、罗红霉素6
  氨基糖苷类依替米星、 阿米卡星3
  咪唑类苯酰甲硝唑、替硝唑4
  其他克林霉素、磷霉素、利福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25
  表3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例次构成比%主要表现
  皮肤及附件损害24746.60丘疹、 红斑、 色素沉着、 皮肤骚痒、颜面水肿、 静脉炎、 荨麻疹型药疹、多形性红斑、 剥脱性皮炎等
  神经系统10620.00头痛、 头晕、 失眠、 体温升高、 肢体局部麻木、 感觉减退、 精神亢奋、 舌麻咽痛、 耳鸣
  全身性损害9417.74过敏样反应
  消化系统244.53腹痛、 腹泻、 恶心、 呕吐、 肝功能损害、 黄疸、 肠道菌群失调、 胃部烧灼感等
  呼吸系统234.34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憋气、胸闷
  循环系统224.15血压下降、 胸闷、 心悸、 休克
  运动系统112.08下肢运动障碍、 肢体麻木、 关节肌肉酸痛、 脚跟疼痛
  泌尿系统30.57肾功能损害、 尿频、 血尿
  合计530100
  
  3 讨论及ADR监测方向
  3.1 加强抗生素的合理用药评估和宣传,降低抗生素ADR的发生率 从上报的数据来看,抗生素引起的ADR占第一位,这与抗感染药种类多、应用范围广、用药频率高有关[2]。抗感染药引起的 ADR以皮疹和药物热多见。滥用抗生素不仅增加患者发生ADR的机会,同时造成耐药性的发生,加重了患者心理、生理和经济上的负担。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较多见,这与相关报道相符[2]。主要原因是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需要做皮试而被临床广泛应用,如0.5%左氧氟沙星是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大部分患者都会引起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有的是皮疹伴瘙痒,停药后症状好转,而严重的导致过敏样的全身反应,经静脉给予地塞米松、肾上腺素治疗后、吸氧,症状得以缓解。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4例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阴性而换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临床上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约有 10%~30%会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因此,即使患者的头孢菌素皮试反应为阴性,医、护人员仍应注意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同时应注意掌握抗感染药物的用药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及合并用药。
  从244例抗生素引起的ADR分析得知,0.5%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比0.2%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ADR发生频次要高、且抗生素连续使用5 d以上发生不良反应的频率较高,所以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严格用药指征,避免超剂量使用、频繁更换和使用疗程过长,同时还需要掌握药品的使用注意事项,详细询问过敏史,老年患者的个体化剂量等。通过了解抗生素ADR发生规律及相关安全性使用的宣传,也是降低 ADR发生率的方法之一。
  3.2 重视老年病专科用药ADR监测 从ADR人群发生比率来看,中老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这与中老年生理机能活动衰退、对药物代谢能力减弱有关。来本院就医的老年患者较多,在药学服务窗口因发生 ADR和恐惧ADR的发生而来退药的中老年患者也较多。此外,许多老年患者常患多种疾病,临床上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较为常见,因此药物相互作用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用药依从性差是引起老年患者ADR和加重ADR的主要原因,说明开展对老年患者的ADR监测应成为ADR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一项统计资料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用药的ADR发生率为15.4%,老年患者因药物治疗而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是一般成年人的2.5倍[3]。可见,ADR对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如本院神经内科医师重视服用抗忧郁药的老年患者的ADR监测,及时发现了多名患者由舍曲林片引起的尿潴溜,并及时调整药物,从而保障了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
  3.3 强化中西药学服务窗口的ADR监测 从 ADR报告统计来源得知,门诊药学服务窗口的退药服务是了解门诊患者用药安全的直接途径。从目前服务窗口每天办理1~3起因ADR而退药的病例来分析,可/从中了解门诊ADR发生的规律,为临床药师宣传和促进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如有3位患者先后办理因注射用阿奇霉素引起胃肠道反应而不能继续用药时向药师倾诉发生了严重的恶心、呕吐、胃肠道绞痛,而无法坚持用药,经了解患者的用服药经过发现都是空腹且输液速度较快而引起的,经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得知该类药物的使用一定要在饭后,且应以较低的滴速才能避免出现这种严重的胃肠道反应。为了避免ADR再次发生,临床药学室在院内药讯上进行刊出有关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宣传,临床药师及时深入到相关科室与医师和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杜绝了此类ADR的再次发生。
  中药历史悠久,且药性一般平和,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安全、有效、毒性低的药物,因此人们对其ADR往往重视不够。在530例ADR报告中,由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有60例,占11.32%。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有56例占10.57%,且部分是严重的ADR。由于中药针剂制剂的成分复杂,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不够完善,稀释配伍输注过程中易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如有1例患者在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更换第二瓶输液培氟沙星注射液,没有更换输液皮条,导致两种药物在输液皮条中发生结晶性沉淀,造成患者恐惧ADR发生。又如护理部反映有的中药针剂稀释后在输注过程中不溶性微粒增加,输完后在滤过器表面可见褐色沉淀,如果输入人体可致局部循环障碍或类热原反应。由于中药针剂安全性的原因,全国已有一些医院停止使用中药针剂。但中药针剂是传统中药提取的精华,是本院药物治疗的重要部分,如何保障中药针剂的安全使用,是本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课题[4]。
  3.4 建立上市新药ADR追踪监测制度 从分析中发现新上市药物使用量加大过程中ADR发生的病例也相应增加,例抗生素氨苄青霉素/舒巴坦钠针剂引起的皮疹、药物热及过敏性休克,丹红针剂引的皮疹、多形性红斑,呋布西林针剂引起的群发畏寒高热的类热原反应等。为了促进新药的安全使用,应建立新药引进负责制,由引进科室和临床药学室共同进行ADR监测及新药安全性的评估,通过安全性评估再确定是否作为医院的基本用药。改变新药上市缺乏规范的 ADR监测和反馈,以促进引进科室有计划的使用和评价,可减少受市场影响超适应证的大量使用,使用方法不当等不安全因素[5]。
  3.5 实施医疗组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和ADR监测负责制 实施医疗组重点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和ADR监测负责制,在促进临床实施合理的适应证、稀释溶媒、浓度、滴注时间、输注方式(例避免高浓度的微泵推注)、合并用药的前提下,对注射剂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追踪和评价,降低注射剂的ADR发生率,是保障患者的安全用药的有力措施。ADR提示医务工作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减少注射给药,同时还要注意输注速度,某些易刺激血管而引起静脉炎的药物输注时应减速,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磷霉素、万古霉素等,而除静脉炎外,万古霉素输入速度过快时尚可引起“ 红人综合征”。ADR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因为经费和认识的问题,以及制度和人员素质的问题,工作开展起来困难往往较大。因此,应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监测重要意义的认识,更要提高管理层对这一工作的管理力度。
  参 考 文 献
  [1] 李连瑞.11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调查分析.中国药师,2005,8(10):857858.
  [2] 吴锐,管玫,黄顺英,等.四川省2002~2004年抗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物警戒,2005,2(4):235237.
  [3] 李家泰.临床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99.
  [4] 赵雪梅.含碘造影剂 CT增强造影扫描中的副作用及处理.川北医学院学报,1999,3(1):69.
  [5] 刘艳萍.111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0,2(2):94.

推荐访问:不良反应 三甲 药物 医院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dangfenglianzhenggongzuozongji/2019/0409/6434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