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百度百科 浅谈《聊斋志异》之快意恩仇

【www.zhangdahai.com--调研报告】

  【摘 要】《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以其笔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狐鬼花妖的离奇世界,但是虽是虚幻之境,与人世间却有着同样的伦理道德观念。可以说蒲松龄实际是假故事以浇心中块垒。
  【关键词】聊斋志异;复仇;报恩
  
  《聊斋志异》中作者蒲松龄说道:“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可见蒲松龄假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孤愤,是这部作品的主导的创作主旨。那么,《聊斋志异》中不少的复仇报恩的作品就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真实世界中蒲松龄的快意恩仇,去了解真实世界中蒲松龄的恩仇道德观。
  一、复仇故事
  先谈《聊斋志异》中的复仇故事。虽然《聊斋志异》中也写到了人的复仇,比如说《侠女》,侠女始终不忘身系血海深仇,待母亲去世,为顾生诞下一子,便手刃仇人,但笔者总结整部聊斋,写得最多,也最有特色是是鬼报。大抵是生为人时受尽千重苦难,死后依然仇深似海。这里笔者选取了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故事来阐述。
  《果报》,从题名就显示出这篇文章的主题――因果报应。
  某甲者,伯无嗣。甲利其有,愿为之后。伯既死,田产悉为所有,遂背其盟。有一叔,家颇裕,亦无子。甲又父之。叔死,又背之。于是并三家之产,富甲一方。一日,暴病若狂,自言曰:“汝欲享富厚而生也!”遂以利刃自割肉,片片掷地。又曰:“汝绝人后,尚欲有后耶!”剖腹流肠,遂毙。未几,子亦死,产业归他人矣。果报如此,可畏也夫!
  某甲者虽然是背伯与背叔,怎么就会遭此下场。笔者揣度,鬼附身后讲的那句话“汝绝人后,尚欲有后耶”,这句话可能是说某甲给大伯做儿子,继承财产后又背弃誓言,给叔叔做儿子又违背了,导致两人死后无子嗣,因而前来报复。那么二鬼为何同来,伯之鬼为何不在某甲者“父叔”的时候前来,而要等到叔死,二人(鬼)同来?关键应该在“汝绝人后”一句吧,伯叔两家都是富贾之家,家产充盈,怎会都无子无嗣?盖某甲者杀人子,意欲继之,二鬼冥间有识,遂起报复,是为果报。这篇借某甲者也是在讲述一个行善因得善果,恶因自然得恶果的道理,反应出作者自身的人生观念,人处世间当行善积德。
  《博兴女》一篇,很是奇特,奇特在于王氏之女复仇之方式,全不似鬼之所为。
  博兴民王某,有女及笄,势豪某窥其姿,伺女出,掠去,无知者。至家淫逼,女豪撕撑拒,某缢杀之。门外故有深渊,遂以石系尸,沉其中。王觅女不得,计无所施。天忽雨,雷电绕其家,霹雳一声,龙下攫某首去。天晴,渊中女尸浮出,一手促人头,审视,则豪头也。官知,询其家人,始得其情。龙其女之所化与?可以能然也?
  那么,这次的复仇事件,究竟是否是鬼之所为,作者虽然感到奇谲,但还是赞成了博兴女化为龙,取势豪人头为己复仇。笔者认为,此类事件,全不似鬼之所为。鬼能化为龙否?龙,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一种尊崇的力量,是尊贵而不可侵犯的。笔者认为,这里博兴女之复仇,该是哪位豪侠烈士之所为,而假托龙之再现。但无声亦无迹可寻,确实奇哉!
  《古瓶》之复仇,非是为自己怨报,而为摒除世间可恨贪婪之人。村人甲乙,淘村北枯井,是为平常之事,于骷髅口中得一金,是为天数,但罔生贪心,将挖掘出来的头颅全部打破,以致鬼怨“奈何遍碎头颅?情殊可恨”!此鬼非为报己之恨,而为惩治天下贪婪可恨之人,此鬼是为伟丈夫是也。
  《苗生》中嵇生为虎伥,从役良苦,求于靳生,靳生不忍为虎谋皮。却不料被劣等秀才蒋生所知,密谋杀死同邑考试居其上的尤生。但事与愿违,上山那天蒋生着白衣,却为相识者郡守所召,与尤生易冠服,交换未着,虎骤至,衔蒋而去。此事中并无明显报仇因子,但确是善恶有报,报者何人?天地也。
  二、报恩故事
  再讲报恩,《聊斋志异》中报恩的故事多不胜数,报恩的主人公不似复仇主人公那么单一,有怪有仙有鬼有人,精彩纷呈。
  《褚遂良》是讲祖先之德延及子孙。长生赵某,“病症结,又孤贫,奄然就毙”,一日出现了一绝代丽人,亲为治病,为妇治家,极有才德,后携赵生齐入仙境而不返。绝代丽人自述,“君乃唐朝褚遂良,曾有恩语妾家。每铭心欲一图报。日相寻觅,今始得见,夙愿可酬矣。”此篇盖劝世人言,行善可以福泽后代。此外,联系作者生平,是否也有作者之心愿,渴望在贫困潦倒之时出现一佳丽慰藉自己的心灵?有吧,作品中总是涵括了作者的心思郁结。
  《丐仙》这篇与别篇不同,受恩者乃是天上之仙。高玉成,平素就是德行杰出,“善针灸,不择贫富辄医之”,此医者仁人之心,不与风俗异化,至今也是罕见。一日“里中来一丐者,胫有废疮,卧于道,脓血狼藉,臭不可近”,“高见而怜焉,遣人扶归,置于耳舍”,“高出艾亲为之灸,日晌以疏食”。后丐者要汤饼,要酒食,高玉成都满足他的要求。后丐者显其能,众人始惊其异。丐者,陈九,后设天上之宴款待高玉成,并指点他避祸西山中,免于一死。仙者,何其受厄于世,大抵化身为丐,查其人世风俗民心,果有善人而终得善报。
  《毛大福》《二班》所述都是动物之报恩,奇在报恩者都是我们平日里所认为的豺狼虎豹,罪大恶极之物。毛大福为狼治疮,收生婆为雌狼分娩,殷元礼为虎针灸,都得其所报。虎狼都知道报恩,世间忘恩负义以怨报德之人何堪?
  《刘全》一文,辩驳了为鬼者必是冤孽深重杀人雪恨之物。绿衣人因侯某在焦渴之际米汤祭奠而感恩,刘全因侯某以爪甲刮去目睛上鸟雀遗粪致谢,为侯某免阴司逼索财贿之苦,又禁勾役相召,给侯某以时间准备身后事,并且于“地下代买小缺,亦无苦也”,此深情之厚,确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刘全对我情”。人于细微处及人方便,必得人心。锦上添花人人都会,最是难得雪中送炭。
  《乔女》一篇更是以丑女作为正面颂扬的主人公的超凡脱俗之作。乔女形体丑陋,“黑丑,壑一鼻,跛一足,年二十五六,无闻名者”。后有一个穆生,四十多岁,家贫,尚未娶妻,聘乔氏。生一子,后卒。此时的乔氏失去丈夫又幼子要养,求救于母,母不顾。于是“纺织自给”,拒绝了急待续弦的孟生的求婚,理由是“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管人何取焉?”孟生“益贤之,向慕尤殷”,她终未为许。然而,孟生暴卒后,她却前往哭吊,并在孟家受到欺凌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之护理家业,抚育幼子至成人。小说中,乔女与孟生之间已经达成了知己之识,否则以孟生之家业之丰,可聘佳丽淑女多少,何苦纠缠于貌丑之乔女。乔女虽未许嫁,但却许之以心,实际上成了孟生的未亡人,为之护理家业抚养幼子。此是报知己之恩。
  以上讲的都是报恩者愿为报恩,但《田七郎》一文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这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显示了对于社会交往的道德准则的疑惑:“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表面上是彼此平等的,但由于人有富贵贫贱之分,用以回报的也就不同,七郎母谓“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知恩图报的道德准则实际上是片面的、不公平的。
  在这一故事中武承休与田七郎并不相识,夜里一人托梦说自己结交无人可以共患难,唯田七郎。第二天,武某便登门拜访。但武承休的态度确实“马�挞门”,足可见武某的居高气盛。田七郎起初不愿与武承休结交,是因为两个人之间的差距过大。他知道受人恩就得报人恩,他不愿意接受富人之恩,而担上报恩之义务,但终因家贫而不得。武承休多次馈金,田七郎都坚决不受,并且以自己的方式“日以兔鹿相贻”来回报武生的深情厚意。但从牢狱中被解救出来,田七郎此时受武承休之大恩,“小恩课谢,大恩不可谢”,此时的田七郎背负上了报恩而拼尽全力的包袱。终于“自刭死”,死后“尸忽崛然跃起,竟决宰首,已而复踣”。这是《聊斋志异》中侠士悲剧性故事,却也是一个极不公平的道德观决定的悲剧,蒲松龄写了这个故事,实际上也反应了他对于受人恩急人难的怀疑和思考。
  综上所述,无论是复仇还是报恩,都反映了作者的一种人生价值观。此类文章大约立意在于劝诫,讥讽世间之丑陋现象,颂扬美好德行。但当作者在讥讽社会、人性恶的时候,作者的笔触是尖锐犀利的,但是在为社会树立榜样的时候,主人公的性格中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甚至迂腐的封建伦理道德都成为了典型,这里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但是就当时的社会,蒲松龄的题材的开拓和思想的觉醒已经是尤为进步的了。
  
  【参考文献】
  [1]徐华龙.中国鬼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雷群明.聊斋艺术通论[M].三联书店,1990.
  [3]马瑞芳.蒲松龄评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王枝忠.蒲松龄论集[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推荐访问:聊斋志异 恩仇 快意 浅谈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diaoyanbaogao/2019/0320/2557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