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歌《乌江》的文化意义阐释] 千古绝句最美句子

【www.zhangdahai.com--检讨书】

  【摘 要】李清照的诗歌流传下来的很少,从少量的诗歌及残句中仍能窥探出她的思想,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爱国思想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她的五绝《乌江》至今受到人们的推崇,这也是最能了解她性格中另外一面的重要诗篇。本文从史学观点、反权威思想、大丈夫气概三方面来解析诗歌中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李清照;借鉴与反驳;人生态度;人生境界
  一、丰富的史学知识――历史的借鉴与反驳
  李清照的词成就很高,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易安体”,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据《寒夜录》记载:“古文、诗歌、小词并擅胜场。”她自己也曾说“素习义方,粗明诗理。”[2] “学诗漫有惊人句”[9] “学语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2]袁行霈则赞誉她“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10]遗憾的是她的作品今天大多已经散逸。靖康之难前,宋朝士大夫阶层生活相对来说还是很舒适的,宋朝实行儒士治国的政策,实现了文人、政治的合二为一,思想的合流浇灌了很多的文学全才。父亲“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1]13122母亲“拱辰孙女,亦善文。”[1]13122培养了她的文学才华与独特的品格。“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2]101.“炙手可热心可寒”[2]137对历史上党争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乌江》来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困在垓下,最后项羽在乌江自刎。一千多年后的宋朝,在已经无力抵抗内忧外患,宋朝统治者却不顾人民的生死,奉行投降与逃跑政策。李清照途经乌江县写下这首诗,诗中李清照运用历史“此三者,皆人杰也”[3]136-137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4]自比,显示了李清照的远大理想与抱负。最后,对历史上一贯流露出对项羽的嘲讽之意不同,则对这位楚汉战争中失败的英雄唏嘘不已。因此,她认可了项羽乌江自刎历史的观点,但又提出劝谏统治者要学习项羽宁死不屈精神的新论调。史书上多以项羽的事例为戒,“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3]119-120 “昔事尔朱,固执忠义,不用范增之言,终见乌江之祸。”[5] “望赤岸而沾衣,舣乌江而不度”[6]等。然而李清照在接受历史上传闻之后,重新审视问题,肯定了项羽的自刎与不过江东,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并以此来劝谏宋朝统治者应该学习项羽,这不能不说李清照深邃的历史眼光。
  二、反权威的独立思想――不同的人生态度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出自《周礼》,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11]古代女子正是在这种三从、四德思想束缚下无声无息的生活,李清照虽然出生在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却形成了一种张扬、叛逆的个性。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中曾说过“她们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她的这种叛逆更体现在她对于权威的挑战,她在《词论》中指出李氏君臣亡国之音哀以思,柳永词语尘下,欧阳修、苏轼皆句读不茸之诗尔,王安石不可读也,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2]194-195可谓“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12]她还提出“别是一家”[2]195的观点。在诗歌中也从不盲从前辈,杜牧的《题乌江亭》代表史学的一种主流观点,杜牧生于世代官宦之家“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7]后来家道衰落“长兄以驴游丐于亲旧,某与弟颉食野蒿藿,寒无夜烛……”[8]他生活在晚唐,国势也逐渐衰退,他希望能够像自己的先辈让国家重新振兴与富强。他认为只有能屈能伸、包羞忍辱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这也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人生态度,“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3]666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3]1155 “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3]等。从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个层面而言,这是不能否定的,这种态度是一个人奋斗成功的必要条件。李清照写这首诗是在靖康之难后,当时北宋灭亡,金人继续南侵,宋朝统治者继续南逃,想到自己将要飘摇在这乱世,在流转过程中也看到沦陷区人民生活的困苦,完全摒弃一个阴谋的政治家秉性,而是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她认为在国家危亡的关头宁可战死,也不能苟延残喘,希望统治者担当起收复失地,保护自己子民的重任。她通过自己的呼喊,告诉我们人生中还有另外一种“不肯过江东”的态度。当你在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要勇于去面对,有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选择。
  三、大丈夫气概的体现――人生境界的开拓
  从李清照的词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闺阁女子形象,而在她诗风中我们却看到她性格中巾帼不让须眉的一面,站在杜牧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是单个人的奋起与拼搏,他们曾因为遭受某种屈辱或者困境,隐忍而等待时机,最后而成功,这是一种获取成功的手段与方法,而这总是留在一个小的层面。李清照也从自身利益出发,她却到了另外一种境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3]880屈原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清照的诗歌《乌江》中正是体现的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如果没有这种民族大义,中华民族早已在外敌侵略中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也将会成为一个秘密,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是我们后辈学习的精神。如果说能屈能伸是个人荣辱,是关乎个人的前程,那么李清照的这种对人内心、精神的呼唤则是广泛的,上升到整个国家民族,由此可见李清照的政治眼光与内心精神世界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许嘉璐、安平秋等.《二十四史全译・史记》[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666.
  [4]丁炳贵.诗词名句鉴赏辞典[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4.
  [5]许嘉璐、安平秋等.《二十四史全译・北齐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226.
  [6]许嘉璐、安平秋等.《二十四史全译・周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526.
  [7]陈光.杜牧诗赏读[M].线装书局出版社,2007.65.
  [8]杜牧著,陈允吉校点.杜牧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55.
  [9]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630.
  [10]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8.
  [11]石晓娜.中国文化一本通[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8.235.
  [12]孙崇恩,傅淑芳.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山东:齐鲁书社,1991.30.
  
  
  

推荐访问:乌江 阐释 诗歌 李清照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jiantaoshu/2019/0320/2557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