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儿童的药源性疾病_浅谈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www.zhangdahai.com--学校工作总结】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研制出了多种新药及老年性保健用药,药物作用到人体发挥药理作用时,有时产生一些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反应,进而造成机体产生某些病理性变化,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症状,这种疾病叫做药源性疾病。在我国不合理用药约占用药者的12%~32%,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者约有200多万人,其中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其数量是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1],可见药源性疾病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为了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查阅大量文献及工作中的积累总结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1 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及原因
  1.1 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长期服用异烟肼,快乙酰化易使异烟肼转化为酰肼,后者可生产肝脏损害;慢乙酰化型则易发生周围神经炎。②性别:药品不良反应在妇女的发生率要比男子高,如保泰松和氯霉素引起的粒细胞缺乏为男子的3倍;对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男子的2倍。③年龄:如老年人应用地高辛、哌替啶后血药浓度较高,半衰竭期较长;应用肝素过程中易导致出血;应用硝西泮治疗量即易致脑功能紊乱;保泰松和普萘洛尔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用抗胆碱药和抗震性麻痹药易致尿潴留。婴儿用氯霉素易发生灰色综合征;磺胺和维生素K可引起或加重黄疸;对耳毒性抗生素较为敏感等[2]。
  1.2 导致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 ①对患者的既往史了解不详细未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药物反应史及特异性体质,不注意询问原有疾患及一些重要器官功能状态,而导致过敏或其他药源性疾病。如对青霉素类过敏者用氨苄西林。②忽略特殊人群的用药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如老年人服用地高辛,因体内平衡作用的减退,致使部分药物容易产生毒性反应。儿童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则对患者的骨组织发育有影响。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可致新生儿出血,肝、肾损害及致畸[3]。③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乱用、滥用严重以抗生素滥用程度最为严重。④对药品成分不明确造成重复用药例如:钙尔奇与骨化本醇(罗盖全)合用,重复用药,易致血钙过高。如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尼莫地平两药同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合用会引起低血压,同时也会增加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机会[4]。
  2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2.1 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 要认识到药物不但是治疗的手段,也是一种致病的因素。严重的药物事件在近百年中已发生多起,造成众多患者致残、致死。如1961年,沙利度胺治疗妊娠反应,结果造成了数以万计海豹肢畸形的悲惨药害灾难,即众所周知的反应停事件[5]。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调换药物。
  2.2 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首先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或药物反应史,这一点对有过敏倾向的和特异质的患者是重要的。如老年人服用一般成人剂量的硝基安定,特别易引起脑功能紊乱。幼儿、新生儿因药物代谢酶和消化酶分泌不足,对氯霉素类、磺胺类、新生霉素类、巴比妥类、吗啡及其衍生物、维生素K及同类药物都易引起严重的药源性疾病。抗心律失常药、受体阻滞剂:硝苯地平、胺碘酮、阿霉素、环磷酞胺、5氟尿嗜吮等,均有可能引起药源性。心力衰竭是某些药物通过阻断受体或直接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排血量,从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如湿疹外用硼酸可造成新生儿中毒,甚至死亡。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尤其是妊娠初期前3个月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若用药不当有可能致畸。肝病、肾病患者,除选择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的药物,还应减少剂量。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对症用药,也要排除禁忌证,切忌随意用药。应采取小剂量、少品种、短疗程、多观察[6]。所用药品应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3 药源性疾病的处理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合理用药,给患者用药前,一定要弄清药物的主要!临床作用,合理选药,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毒副作用。若怀疑出现的病症是由药物所引起,而又不能确定为某种药物时,如可能,首先是停止应用的所有药物。这样做不但可能及时制止药物继续损害机体,而且有助于诊断[7]。停药后,临床症状减轻或缓解常可提示疾病为药源性。此后根据病情采取治疗对策。由于药源性疾病多有自限性特点,停药后无需特殊处理,待药物自体内消除后,可以缓解,症状严重时须进行对症治疗。如致病药物很明确,可选用特异性拮抗剂。若是药物变态反应,应将致病药物告之患者,防止日后再度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高真春.小儿药源性疾病的病因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22):34763478.
  [2] 孙成春,颜晗,孙军.240例住院患者合理用药调查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82683.
  [3] 陈丽娟.药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原则.浙江临床医学,2007,9(12):1690.
  [4] 贾公孚,谢惠民.药害临床防治大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5.
  [5] 任惠龙.老年糖尿病并发药源性低血糖症38例临床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6,8(4):399400.
  [6] 魏尔清,戴宝琴.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科学出版社,2001:90.
  [7] 张建平,王义良.妇产科药物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10.

推荐访问:浅谈 预防 疾病 治疗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xuexiaogongzuozongjie/2019/0409/6423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