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怎么治疗 [心脏性猝死临床治疗及其危险因素探讨]

【www.zhangdahai.com--民主生活会发言】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脏性猝死的临床治疗方案,分析导致其兵病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经过筛选心脏性猝死病例,以其临床资料为基础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结果 心脏性猝死患者通常具有器质性心脏病,这是导致其病发的主要原因。结论 掌握心脏性猝死原因和特点是对其预防和治疗的最好措施。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治疗;危险因素
  
  作者单位:523843东莞市长安镇长安医院
  
  所谓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SCD),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心脏性猝死的标准是指因为心脏的原因而导致的意外的自然死亡,一般在临床上具有发展速度快,死亡时间快,发病无法预测等特点。大量的文献表明,很多的心脏病患者都具有猝死的首发表现[1]。随着近年来心脏病患者发病趋势的上升,预防和治疗心脏性猝死显得非常的有必要。本文对本院的心脏性猝死病例及其治疗方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选择了2005~2009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的资料。在这些病例中有男43人,女29人,年龄在25~72岁。其中有47例患者伴有冠心病,17例伴有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各有6例和2例。在研究中,我院对患者进行心脏结构、功能;心电图和血脂、血钾水平等指标进行检测。
  2 结果分析
  2.1 患者心电图改变情况 在所有病例中,有61例患者的心电图不正常,加上4例心律失常患者,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患者心电图改变情况
  
  心律失常类型例数百分比(%)
  窦性心动过速1321.3
  窦性心动过缓58.2
  
  房性早搏711.5
  心房纤颤1118.0
  室性心律失常65
  室性早搏1524.6
  频发或多形性室早1931.1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423.0
  心室颤动1727.9
  室性心律(心电机械分离)34.9
  房室传导阻滞1829.5
  束支传导阻滞1118.0
  左室肥厚伴ST-T改变2134.4
  
  2.2 患者心电图监护结果分析 本组病例中有26例患者在病发前进行了心电图监护,结果显示为有心律失常的有16例患者,有19例患者存在频发,室性心律过速5例,束支传导阻滞3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室停搏3例,室性心律2例。
  2.3 心功能 本组72例中心脏扩大者60例(83.3%),心功能Ⅲ级13例,Ⅳ级45例,共计58例(80.6%)。
  2.4 血脂、血钾及其他指标 本组血脂测定51例,胆固醇升高32例,三酰甘油升高15例。血清钾测定65例,其中53例(73.6%)血清钾浓度在2.3~3.5 mmol/L,3例5.5~6.2 mmol/L。72例中有高血压病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有糖尿病患者6例均为女性。在43例男性患者中长期吸烟者29例,72例中有29例(40.3%)病前存在诱发因素。
  3 结果和讨论讨论
  3.1 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一 心脏扩大和心功能Ⅲ级。
  本文的研究表明有83.3%的患者伴随心脏扩大,80.6%的患者伴有新功能Ⅲ-Ⅳ级。这样的数字比例和很多的文献报道符合,据此课件,心功能Ⅲ-Ⅳ和心脏扩大是心脏性猝死的首要危险因素,这个数据也提醒医疗工作者在临床中要密切注意心脏扩大和心功能Ⅲ级等因素。
  3.2 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二 室性心律失常。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发生与室性早搏有密切关系,尤其是频发和(或)复发的室性早搏,更具有临床意义[2]。本研究结果显示17例室颤发生前,快速室性早搏(>6次/min)、室性早搏二联律和多形室早共14例,室速3次,另3例于入院1 h内死亡,首次心电图为室颤并持续室颤而死亡。为此,作者建议在室颤猝死前应密切观察和及时有效处理室颤前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律过速,将有助于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3.3 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三 三高根据笔者的研究,案例中有25名高血糖患者,其中男性19例远远大于女性患者的6例。文献和研究表明,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厚是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3]。
  3.4 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四 低血钾。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低血钾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亦能影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发挥,为此作者建议对急诊或重症患者应进行常规检测血清钾。
  3.5 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五 精神因素,餐饮不当,长期吸咽等。研究证实:精神剌激或紧张,情绪激动或压抑均可影响患者神经。血管中枢负担过重,使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心肌兴奋性提高而诱发心血管事件,甚至出现心脏性猝死。饮食不当,饱餐后可通过胃肠道的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提高迷走神经的张力,而诱发多种缓慢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长期吸咽易增加血小板的黏附性,升高血压,降低室颤阈值,诱发冠状动脉痉挛,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可提高心血管等疾病易患因素,严重者可能诱发心脏性猝死。
  参 考 文 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65-166.
  [2] 曾连英.心脏性猝死诱因分析及护理策略.实用医技杂志,2007: 6(19): 24.
  [3] 范中杰.儿童和年轻人的心源性猝死.国外医学心血管分册,1997, 37(1): 60-62.

推荐访问:猝死 临床 心脏 探讨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nghuazhici/minzhushenghuohuifayan/2019/0410/6618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