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性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多种临床表现及诊断: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不典型临床表现

【www.zhangdahai.com--教师工作总结】

  【摘要】 目的 探讨无痛性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多种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临床工作中收集的106例心肌梗死病例就诊过程进行追溯分析。结果 41例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误诊15例;病情好转26例,且症状明显缓解;2周内由于抢救无效的,病死13例。结论 分析非典型心肌梗死的病征、年龄因素、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诊断、治疗。�
  【关键词】
  无痛性;非典型;心肌梗死
  �
  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抢救患者非常重要。典型心肌梗死在结合心电图检查诊断相对容易;对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却易引起误诊而延误病情。一般情况下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6~1/3,本文就本院收集的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106例心肌梗死病例,并对其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02年1月至006年12月住院确诊心肌梗死患者106例,且诊断符合最新WHO标准。将106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为非典型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其中男29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岁,发病时无心前区闷胀感、压榨感、窒息感样疼痛。对照组(B组)为典型心肌梗死患者,65例,其中男43例,女22例。平均年龄63岁。发病时伴有特征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两组患者自发病至入院时间均在30min~3h之内,平均1.5h。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例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选入观察组病例:①无典型胸痛症状;②心电图无病理Q波及ST段号背向上抬高;③血清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在发病后24~48h内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给予β受体阻滞剂、扩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ACEI等进行初步治疗。并定期观查心电图、心肌酶谱、血凝等四项指标。�
  1.4 疗效标准 心肌酶学检查恢复正常,心电图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均归为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Y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
  2.3 两组诊断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确诊时间分别为(40.25士8.56)h和(10.75±6.53)h,误诊率分别为15例(36.58%)和7例(10.77%),好转率分别为26例(63.41%)和58例(89.23%),2周内的病死率分别为13例(31.71%)和8例(12.31%),两组平均确诊时间、误诊率、好转率、病死率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抢救患者非常重要。典型心肌梗死在结合心电图检查诊断相对容易;对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却易引起误诊而延误病情。一般情况下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6~1/3,本文就本院收集的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106例心肌梗死病例,并对其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02年1月至006年12月住院确诊心肌梗死患者106例,且诊断符合最新WHO标准。将106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为非典型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其中男29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岁,发病时无心前区闷胀感、压榨感、窒息感样疼痛。对照组(B组)为典型心肌梗死患者,65例,其中男43例,女22例。平均年龄63岁。发病时伴有特征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两组患者自发病至入院时间均在30min~3h之内,平均1.5h。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例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选入观察组病例:①无典型胸痛症状;②心电图无病理Q波及ST段号背向上抬高;③血清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在发病后24~48h内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给予β受体阻滞剂、扩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ACEI等进行初步治疗。并定期观查心电图、心肌酶谱、血凝等四项指标。�
  1.4 疗效标准 心肌酶学检查恢复正常,心电图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均归为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Y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
  2.3 两组诊断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确诊时间分别为(40.25士8.56)h和(10.75±6.53)h,误诊率分别为15例(36.58%)和7例(10.77%),好转率分别为26例(63.41%)和58例(89.23%),2周内的病死率分别为13例(31.71%)和8例(12.31%),两组平均确诊时间、误诊率、好转率、病死率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3.1 心肌梗死发病机制与症状 心肌缺血主要是由于血流灌注与心肌对血流需求之间失衡所致,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甚至坏死。心肌坏死的不适症状常持续20min以上,并伴有有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有时,心肌坏死可以不伴有任何症状,临床医师要诊断心肌坏死需要熟识心肌梗死临床特征以及适当的资料。经验丰富的医师可通过询问病史从而发现心肌梗死症状,心肌缺血发生后,并非立即导致细胞死亡,而是在大约15min后,因此在临床中,不同的个体的临床表现只是略有差异。资料显示,多数心肌梗死伴有动脉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形成管腔内血栓,阻塞血管,也可能导致管腔的痉挛,如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将会导致冠状动脉的完全闭塞,从而导致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与冠状动脉的闭塞和侧支循环密切相关。本文中41例患者来本院就诊,没有急性心肌梗死剧烈痛感,且常规导联心电图没有直接征侯,临床很容易导致误诊。所以对于患者,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昏迷、短暂性脑缺血、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牙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做常规心电图检查。而对于一次心电图无心肌梗死征象的,一定要监测心电图两次以上,并注意Q波的变化。�
  3.2 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 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①并发症,例如糖尿病会伴有痛觉传导的异常,进而导致糖尿患者的疼痛耐受性增高,其原因主要是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导致心肌感觉传入纤维受损;②年龄的影响:老年人痛阈增高及耐受力的增强;而体内β内啡肽增加;当受到刺激时,体内β内啡肽含量升高,以起到镇痛作用,而心肌梗死后,心排出量降低,导致脑组织缺氧,导致疼痛敏感度降低;③冠脉变窄及多支冠脉病变,并伴有心肌变性,也能减弱疼痛症状。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病史患者的侧支循环较无心绞痛病史患者的侧支循环要好,且心绞痛发病率越高,侧支循环就越好,后者促进心肌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建立;④局部范围内、持续时间长的心肌缺血所引起的心肌梗死,一般也不引起典型剧烈疼痛;⑤术后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也经常表现为无痛性。由于对本病认识的不足,在鉴别诊断上存在片面性,未认真分析局部症状产生的原因,忽略心血管检查,而导致误诊。�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心血管患者在逐年增加,非典型心肌梗死若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将直接危害生命。作为医护工作者应时刻提高警惕,做好准备,必须熟悉掌握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特点,对非典型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应有足够的了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史的患者,并伴有持续的胸闷,不明原因的上腹部疼痛、头痛、咽痛、呕吐、伴恶心、出大汗的症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急性左心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或晕厥时,一定要提高警惕,重视心脏方面的检查,并进行动态多次检察以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心电监测和心肌酶学动态性观察,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方法[2]。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早快开通梗死相关冠脉血管。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考虑全面、综合分析的能力并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挽救濒死的心肌。凡中老年患者突发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衰、胸闷气急、上腹痛、恶心、呕吐、牙痛、下颌痛、右肩痛、背痛、右腹股沟痛、头痛等原因不明者,尤其对既往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等老年患者。如无明显诱因突然病情变化不能以原有疾病解释者,应警惕发生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可能。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刘丽杰.针对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国伤残医学,2010,18(2):69.�
  [2] 杨海慧.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漏诊分析诊治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58-59.�
  [3] 杨舟.非典型性心肌梗死23例临床分析.右江医学,2007,35(6):643-644.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非典型 临床表现 诊断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jiaoshigongzuozongjie/2019/0411/6968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