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诊治探讨】上颌窦息肉

【www.zhangdahai.com--毕业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诊断、手术方法、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中,6例行鼻内镜手术,12例行鼻内镜加上颌窦柯-陆手术。结果18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术后均经病理确诊,随访1-6年,无复发,无重大并发症,治愈率达100%。结论鼻内镜下手术切除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创伤小,并发症少;上颌窦柯-陆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避免复发;鼻内镜辅助的柯-陆手术有利于发挥两种术式的优点。
  [关键词]鼻息肉;鼻出血;鼻内镜术
  [中图分类号]R76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208(2008)23-0024-02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是发生于上颌窦、以出血坏死为特征的息肉或粘膜慢性炎症,临床上并不少见。其病变隐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类似于上颌窦恶性肿瘤,影响了其诊断及手术术式的选择。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探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现回顾我院2002年5月-2007年6月18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8例患者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4-68岁,平均41.5岁,病程1周-19个月。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10例,左侧8例。因单侧鼻出血或涕中带血就诊者10例,因鼻塞就诊者2例,单侧反复涕中带血合并鼻塞者6例,另同时伴有面部肿胀不适者1例。鼻腔检查:双鼻腔无异常发现8例,鼻腔中道见暗红色息肉样组织,触之易出血6例,鼻腔见息肉样赘生物4例。CT检查:12例患侧上颌窦内充满软组织影,呈膨胀性改变,密度不均匀,其中6例伴有上颌窦内壁骨质吸收,1例伴有上颌窦后外侧壁骨质吸收,1例伴有上颌窦前壁骨质吸收;6例见上颌窦局部软组织影,位于内侧,未充满窦腔;9例患者同时显示筛窦软组织影。全部病例行诊断性上颌窦穿刺,穿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14例;5例经下鼻道活检,病理为出血坏死物或粘膜慢性炎症。
  1.2、手术方法全部患者均在局麻下完成手术。1%地卡因(内加适量1:1000肾上腺素)棉片作鼻粘膜表面麻醉2次,1%利多卡因(加1:1000肾上腺素少许)作蝶腭神经、眶下神经阻滞麻醉,中鼻道前部及钩突行局部浸润麻醉(上颌窦柯-陆手术作窦前壁浸润麻醉)。6例CT显示上颌窦内侧软组织影、未充满窦腔者行鼻内镜手术,切除钩突,咬除筛泡,开放前组筛窦,迅速咬除上颌窦口周围病变组织并尽量扩大窦口,选用不同角度息肉钳或切割器清除上颌窦内病变,在不同角度内镜下观察上颌窦,清除残留组织。其余12例患者均行鼻内镜加上颌窦柯-陆手术。上颌窦前壁开窗,迅速清除上颌窦内病变组织及病变粘膜,尽量保留正常粘膜,鼻内镜下切除鼻腔及筛窦病变,经鼻内镜检查上颌窦内有无病变组织及粘膜残留并予以清除,尤其是上颌窦自然口内侧。上颌窦内壁无破坏者不行下鼻道开窗。上颌窦内水囊压迫,鼻筛腔膨胀海绵填塞。
  
  2、结果
  
  18例患者均在局麻下1小时内完成手术,出血量因病变范围大小而异,均控制在100ml以内。术后病理报告为出血坏死性息肉13例,坏死组织伴血管增生3例,息肉伴变性坏死组织2例。患者术后病情稳定,除患侧鼻腔和面部轻度胀痛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6年,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无复发,上颌窦自然口开放可,窦腔粘膜上皮化。
  
  3、讨论
  
  3.1、病因与病理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确切发病机制并不明确。现多认为是上颌窦炎的一种特殊类型,与炎症和息肉的关系密切。上颌窦内因炎症或变态反应产生息肉,外伤后窦内粘膜血管受损出血,形成血肿,如不能及时排出或吸收可压迫窦内粘膜造成粘膜水肿;上颌窦内息肉如扭转可使静脉回流障碍,血管内压增高,导致其血管破裂出血。炎症肿胀的粘膜或息肉阻塞上颌窦自然口,影响其通气引流,继发或加重细菌感染,导致组织糜烂、出血、变性和坏死,息肉及坏死、炎性渗出物滞留窦腔,使骨壁受压吸收破坏。本病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病变窦腔内息肉、血肿、坏死、感染共存,病变组织明显水肿,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丰富扩张的毛细血管,血管周围有大片血浆渗出,部分血管有机化。
  3.2、诊断和鉴别诊断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早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易被误诊或漏诊。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单侧进行性鼻塞和反复鼻出血,鼻出血多为一侧鼻腔少量出血、涕中带血或回吸痰中带血,也可表现为鼻腔反复大出血。本组病例中1名患者以左鼻反复多量出血入院,鼻内镜检查未见出血灶,患者本人不愿cT检查,行抗炎、止血药物治疗好转后出院;l周后再次大出血,鼻窦cT检查示左上颌窦软组织影,手术病理确定为出血坏死性息肉。该疾病的少见症状可有面部肿胀、眼球突出、复视等。检查可见中鼻道或下鼻道有暗红色或灰褐色息肉样肿物生长,触之易出血,也可无特殊改变;鼻内镜检查有利于发现中下鼻道较小的隐匿性病变,如窦内组织膨胀性生长可有鼻腔外侧壁内移。CT表现为窦腔扩大,窦腔内为不均匀的或伴有钙化的密度增高影,强化时可轻度增强,周围窦壁呈膨胀性骨质压迫吸收改变,多为内侧壁破坏吸收,病变发展也可有其他骨壁破坏。诊断性上颌窦穿刺也是该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因为原发于上颌窦的血管瘤很少见,故穿刺后如有新鲜血液滴出基本可确定为该病。如无血性物流出,可改变针头方向及深度,以刺人组织内。临床上如可疑为上颌窦恶性肿瘤,可取活检,因上颌窦内壁通常被破坏变薄或吸收,故窦内活组织可从下鼻道进入取材。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与恶性肿瘤、霉菌性上颌窦炎和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上颌窦恶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呈浸词性生长,发现时多有面颊、眼部、硬腭或上列牙侵犯;CT表现骨质破坏为侵蚀性,窦腔无扩大,侵袭周围结构时其边界不清,强化明显;(2)霉菌性上颌窦炎血涕多为暗红色,伴干酪样物,cT大多有钙化灶,且为点状,多位于上颌窦口处,无窦腔膨大,骨质破坏少见;(3)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大多鼻腔有乳头状或分叶状组织,涕中带血少,CT骨质破坏出现较早,病变密度均匀。但本病的确诊仍需术后病理。
  3.3 治疗和预后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以往通常行上颌窦柯-陆手术,术中清除窦内全部粘膜,并作下鼻道开窗。随着鼻内镜技术的进步,手术方法已较前有很大改变。本组中,我们对于CT显示上颌窦内侧软组织影、未充满窦腔者行单纯鼻内镜手术,术中充分扩大窦口,选用不同角度息肉钳或切割器迅速清除病变,在不同角度内镜下观察上颌窦,清除残留组织。手术创伤小,出血不多,避免手术面颊肿胀和麻木感。该手术在病灶完全清除以前往往出血较多,影响手术视野;如病灶较大,单从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口切除较困难且费时,我们曾试过加下鼻道或前壁穿刺入口,但对出血的病灶清除帮助不大。较多出血对贫血、老年或体质虚弱者不利,且手术时间延长患者局麻较难耐受。本组我们对12例病灶较大的病例行内镜辅助的柯-陆手术,先行上颌窦前壁开窗,迅速清除上颌窦内病变,病变组织清除后出血立即减少,鼻内镜下切除鼻腔及筛窦病变,经鼻内镜检查上颌窦内残留的病变组织并予以清除,尤其是上颌窦自然开口,往往为息肉根蒂所在,应予以清除并将其充分扩大。手术中因有内镜辅助,视野清晰,病灶清除迅速,总出血量不多。本组病例出血量均控制在100m1以内。同时,因为有内镜辅助,病灶清除彻底,尽量保留上颌窦内正常粘膜,内壁无破坏者不行下鼻道开窗,术后患者反应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预后良好,只要术中病灶清除干净,窦口引流通畅,一般不会复发。

推荐访问:上颌 坏死 诊治 出血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biyelunwen/2019/0401/4993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