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流程

【www.zhangdahai.com--法律论文】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对本院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在结核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85例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以肝脏损害、胃肠道反应、关节痛、肾损害为多见,经调整方案、合理治疗,所有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抗结核药物易引起不良反应,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结核药物治疗。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结核病;不良反应
  
  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大及耐多药结核的增多,结核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而新药的开发仍趋滞后。又由于人口的老龄化等原因,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亦呈增多趋势。结核药不良反应常累及肝、胃肠道、皮肤,其次为神经、精神系统、关节,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等[1]。回顾性分析我院 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抗结核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85例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患者中,男58例,占68.24%;女27例,占31.76%;年龄7~85岁,平均38.6±10.4岁;所有病例均无肝病史。初治病例52例,复治病例33例;痰涂片阳性45例,阴性4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肺结核诊断与治疗标准”中的肺结核诊断标准[2];入院时无血细胞减少,尿液分析、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无血液病史,(除35例甲乙丙肝标志物阳性外),无肝、肾疾病、无胃病史。按照1999年结核病分类法,原发性肺结核5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11例,继发性肺结核48例,结核性胸膜炎21例。本组发生不良反应涉及器官主要是累及肝脏,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异常ALT、AST升高、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63例发生肝损害。利福平、异烟肼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52例。住院治疗不少于2个月,追踪观察不少于10个月。
  1.2 治疗方法
  1.2.1 抗结核治疗方案
  初治方案为2-3HRZS/4-6HR、2-3HRZE/4-6HR、2-3HRZAK/4-6HR,复治方案为2-3HPCVTh/6-9PaVTh、2-3HLEV/6-9HLE。每日剂量为异烟肼(H)0.3 g、利福平(R)0.45 g、吡嗪酰胺(Z)1.5 g、链霉素(S)0.75 g、乙胺丁醇(E)0.75 g、阿米卡星(AK)0.4 g、卷曲霉素(C)0.75 g、左氧氟沙星(V)0.4 g、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Pa)1.0 g、对氨基水杨酸(P)0.8 g,利福喷丁为(L)0.6 g/次、2次/周。 1.3 不良反应及治疗措施
  抗结核治疗中最常见的副反应是肝损害,所以在治疗开始时每周复查1次肝功能,1个月后改为每2周检查1次,3个月后可以每月复查1次,结果出现肝功能异常者为63例,最早1例出现在用药后2周时,肝细胞损伤程度:轻度肝细胞损伤即丙氨酸转氨酶值高于正常但低于1.334 μmol•s-1/L者有25例;丙氨酸转氨酶值在1.334~3.334 μmol•s-1/L范围内者有28例;丙氨酸转氨酶值高于3.334 μmol•s-1/L者有8例。治疗:所有出现肝损害患者均使用保肝治疗:凯西莱0.2 g或甘利欣152~200 mg静脉滴注,1次/d,口服护肝片5片,2次/d,连服2周。同时依据丙氨酸转氨酶值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丙氨酸转氨酶低于1.334 μmol•s-1/L者继续使用原治疗方案,同时每周复查1次肝功能,如肝功能值继续升高给予相应治疗;丙氨酸转氨酶值在1.334~3.334 μmol•s-1/L范围者停用EMB,RFP,改用利福喷丁治疗;丙氨酸转氨酶值高于3.334 μmol•s-1/L者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
  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胃肠不适者为32例,大部分应用胃复胺10 mg,胃康灵2片,3次/d后好转,小部分反应严重患者在停用INH或减少剂量后好转。出现听力障碍和肾损害者有4例,均为使用链霉素引起,听力损害早期表现为耳鸣,继之出现听力障碍,肾损害早期表现为腰痛,继之出现肾功能不全,化验结果示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治疗上停用SM,改用EMB后均好转。出现关节痛者为3例,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痛,发生在服药后1~2个月,主要为使用PZA引起,停用PZA或服用芬必得或布洛芬后好转。
  2 结果
  本组85例患者中出现肝功能损害者63例,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胃肠不适者为32例,出现听力障碍和肾损害者有4例,出现关节痛者为3例。经过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和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均得到很好控制。
  3 讨论
  肺结核治疗中出现的最常见的副反应为肝脏损伤,其次为胃肠道反应、听力和视力障碍、关节痛、皮疹、失眠及乳腺增生等[3]。引起肝细胞损伤的药物有RFP,INH,PZA,PAS。有学者认为[4]肝损害与药物剂量有关,也可因肝细胞微粒体药代谢酶系统有先天缺陷、发育不良,或活性被药物抑制,致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对肝细胞毒性增强。如服异烟肼后,在肝内经乙酰化分解,方为异烟酸与乙酰肼,引起肝细胞坏损;当合用利福平时,因二药均为酶诱导剂,通过诱导微粒体的作用,增加了乙酰肼的产生,从而增加了异烟肼的毒副作用。药物作为半抗原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过敏反应与剂量无关。在临床除认真选择适合个体差异的抗结核药及适当的剂量外,不论何种原因引起副反应及肝损,均应调整药物剂量[5],应尽早采取有力措施改善症状、恢复肝脏功能。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由INH,PZA,RFP,PAS引起,加用胃药或调整药物剂量可改善症状; 关节肿痛多由PZA引起;听力下降多由SM引起;视力下降多由乙胺丁醇引起。总之,为了减少抗结核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结核药物进行联合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殷玲丽.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158例临床分析.肺科杂志,2003,8(5):475.
  [2] 谢莉.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中国防涝杂志,2006,S1:18-19.
  [3] 邵丽玮.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293例临床分析.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5,28(2):127-128.
  [4] 周井利.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96例分析.中国保健,2009,31:1398-1399.
  [5] 耿幼娟.111例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分析.中国防涝杂志,2006,28:81.

推荐访问:结核 不良反应 病患者 临床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falvlunwen/2019/0412/7160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