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肇始] 白什么青刍

【www.zhangdahai.com--经济论文】

  关于青白瓷起源问题的探讨,二十余年来考古界与陶瓷界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对安徽繁昌窑进行了考古发掘,提出了繁昌窑青白瓷创烧于五代的观点,是我国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窑址。而近几年的研究则倾向于“青白瓷的出现时间为10世纪中叶前后”(黄义军《宋代青白瓷起源的背景初探》,《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2期),“最早大量生产青白瓷的窑场可能是安徽繁昌窑”(黄义军《宋代青白瓷的历史与地理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年9月)这种观点。发表于2007年11期《中国陶瓷》的《景德镇青白瓷起源与发展的探讨》一文中,通过分析景德镇早期青白瓷与青瓷、白瓷之间的胎釉化学成分,及制瓷原料在化学组成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景德镇青白瓷起源于五代白瓷烧制的过程”这一观点(作者:熊春华、曹春娥、郑乃章、曹建文)。由于景德镇缺乏五代窑址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对五代景德镇地方陶瓷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时代,往往认为景德镇青白瓷是在安徽繁昌窑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在时间上或晚于繁昌窑,景德镇仅在北宋中期才成为青白瓷的生产中心,这些观点远远不符合景德镇五代青白瓷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事实。
  根据近年对景德镇窑址的一些考古调查和出土器物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景德镇青白瓷产生的时间完全可以确定是在五代,不会比安徽繁昌窑晚,且生产量大、质量更好。景德镇青白瓷完全是自创的品种,在五代时期青白瓷已具雏形,可以说景德镇青白瓷的肇始是五代白瓷(曹建文《景德镇五代白瓷兴起原因初探》,《景德镇陶瓷》1998年第8卷第3期)。
  从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古窑址调查来看,景德镇现已查清和发掘的古窑址,大体分布在三个区域:市区和近郊、南河流域、东河流域。五代时期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湖田、杨梅亭、黄泥头、白虎湾、外小里、塘下、盈田、湘湖、凉伞树下、灵珠、柳家湾、南市街等。据近期发现最新的五代窑址如南河流域的焦坑坞水库窑址、铁索桥窑址、盈田大山坞窑址及东河流域的三步源窑址,可简单勾勒出景德镇五代时期的瓷业概貌与分布特点:依山傍水,邻近瓷土矿坑和窑柴产地,借水力之利,图水运之便,大都始烧于五代。景德镇五代瓷业以湘湖地区为中心,窑址分布多、窑业堆积厚、生产规模大,为入宋景德镇青白瓷生产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景德镇五代古窑址出土的白瓷多见花口或唇口浅腹的碗、盘、碟及长颈喇叭口圆腹或瓜棱的执壶等残器,另有水盂、三脚香炉、锯齿口沿类钵、大钵、扁壶、盖盒(图1)等器型,其中一类为支钉叠烧法烧成,另一类为一匣一器的仰烧法烧成。匣钵装烧的白瓷品种多为盘、碗,普遍胎质洁白坚致,釉色纯净润泽,有的显乳白色,有的积釉处微微泛青而显青白色,有的标本釉面已经完全具备青白釉的典型特征(图2),属于青白瓷了(周丽丽《关于南方青白瓷即白瓷的探讨》,《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10月)。
  通过多次窑址调查并收集了各地墓葬出土的五代白瓷完整器,结合各地博物馆的实物,对比参照了各地五代墓葬出土的白瓷的特征,逐步对景德镇五代白瓷的特征有了新的认识:
  1.造型:
  景德镇五代白瓷的造型种类常见的主要有:碗、盘、碟、壶、罐、钵、盒、水盂等。白瓷的造型以日常生活用品居多,造型轮廓大小基本固化,与其他不同窑口产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于白瓷细部特征。五代时白瓷造型圆器多而琢器少,碗、盘的造型又以花口为特色,盘出现折腰造型。以景德镇白瓷碗、盘类为例,造型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识:
  口沿:常见的口部造型主要有敞口、侈口、敛口、葵口等。其中敞口与侈口的差别不大,侈口主要指口沿向外延伸,与敛口相对应,区别是敛口向内收,侈口外溢。敞口与侈口也包括唇口、葵口等口部造型,是白瓷碗、盘类口部造型比例较大的品种之一。唇口碗为厚卷唇口,中空,口沿微外撇,有的有一条细细的实唇边。碗的口径有大小的不同变化,一般多在14~17厘米左右,甚至也有大至29厘米的。盘类的口径一般为14厘米左右,还有小碟、小盏类口径约9~10厘米左右。
  腹部:碗类有弧壁、斜壁两种,弧壁碗高于斜壁碗(浅口碗)。碗壁斜出而微带弧,口沿薄,碗下部较厚。碗身上肆而下钦,作平坦势。有的碗下半部壁压出四至六道外凹内凸的瓜棱状直纹,上半与直纹相对削出葵口,亦也有有瓜棱而无葵口的。景德镇五代白瓷的口沿与腹部的特征同其他窑口比较来看,差异性较小。
  底足:内壁与底有明显的相交轮廓线,似“月亮底”,内底广而较平,支钉装烧的碗盘内心和足端有支钉痕迹。盘类圈足大而矮,足外壁垂直或微外撇,足壁厚近1厘米,足端平切,内墙外切,足底较平。另外还有平底内凹、卧足不明显的卧足盘类(图3)。碗类足径一般接近口径的1/2。足端平切,约厚8毫米。壶类圈足较矮、足壁较厚、足端平切。留有支钉痕,砂底。
  与同时期安徽的繁昌窑白瓷相比,底足的差异较明显。景德镇的白瓷圈足较厚,多为利坯挖足,圈足大而矮,足外壁垂直或微外撇,足端平切,内墙外切,足底较平,且因垫圈含铁量高,底部有明显的垫圈痕迹和类似“火石红”的颜色,并因烧制温度高,有黑褐色粘渣,粘沙跳起黏住底足(图4)。而北方的定窑、邢窑的底足有粗有细,多为挖足及后加的接足(图5),粘沙为白色,因垫饼瓷化程度高,底部较白,底足的主要特征是外撇,且因为手抓底足施釉而留有明显的“指甲痕”(图6)。
  2.釉色
  景德镇五代白瓷的釉中白中偏青,白度达70℃以上,釉面细腻光洁,透明度好,有的见“泪痕”,积釉处呈淡青釉色。景德镇窑一般施釉到底,带支钉类的底部一般都满釉,垫圈类的底部无釉(图7)。而繁昌窑釉色偏黄或偏灰,一般底部无釉或施釉不到底。定窑虽然也有白中泛青的釉色,但是釉色的透明度不如景德镇白瓷,“泪痕”处有微微泛灰青的乳浊感(图8)。
  3.胎质
  胎洁白,较致密,孔隙度为0.81,透光度良好,烧成温度在1150~1200℃。景德镇五代白瓷透光性很好,与之相比繁昌的白瓷胎色泛灰黄、胎质较粗。这一点是区别景德镇白瓷与其他窑口的白瓷的重要方面,也是其他窑口所无法比拟的。
  关于景德镇五代白瓷的研究,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都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对景德镇五代白瓷的研究既可以确立景德镇五代白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的地位,推动景德镇地方陶瓷史研究的进程,同时对于填补五代白瓷历史研究的空白也具有重要意义。(责编:雨岚)

推荐访问:肇始 青白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jingjilunwen/2019/0319/2241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