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大宣传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全区各地“十二五”加大文化建设力度】

【www.zhangdahai.com--经济论文】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调整经济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富民强区”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文化建设和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区各盟市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奋斗目标,结合实际,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民族舞台艺术创作、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明确了工作思路和措施,加大建设力度。
  呼和浩特市――
   大力促进首府文化发展繁荣
  一、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市级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纳入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好以市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重点和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活动网络;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区、街及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重点建设呼和浩特民族文化演艺中心,重建呼和浩特图书馆,新建呼和浩特群艺馆、呼和浩特博物馆、呼和浩特音乐厅、呼和浩特剧场、呼和浩特艺术学校实训剧场。
  二、继续实行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崇尚文明、爱我家园”广场文化活动、文化进社区活动、电影放映、送戏下乡活动的作用。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注重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继续加强文物保护、维修、管理工作;筹建市文物稽查大队;做好盛乐古城等遗址公园筹建以及公主府周边保护规划的利用与实施工作。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庆会展产业,办好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昭君文化节等相关节庆。
  五、管好搞活文化市场。有效调整布局,提升功能档次,形成与本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满足群众不同文化需求的门类齐全、秩序规范、经营和消费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六、创作出更多的文化精品。设立政府奖项,建立激励机制,创作出一批文艺精品,要有1-2台舞台精品剧目获国家级奖项。
  七、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包头市――
   三个方面入手 ?摇打造文化大市
  一、突破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均等化问题,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跨越式发展。推进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免费开放,进一步加大软件设施投入,完善场馆功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效益和水平。加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形成政府为主导、多种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格局。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点的规划布局,确保农牧区和新增城市人口充分享受城市文化生活。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特色,培育一批包容多元文化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的基层群众文化骨干队伍。
  二、着力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规模。要科学评估界定,建立文化资源库、文化产业项目库和文化人才库等,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进文化市场主体建设。鼓励文化产业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大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及骨干文化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引导投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整合文化领域资源,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规划一批有影响力、有辐射作用的娱乐业、书报刊、影视产品、音像制品、民族工艺品等特色文化市场,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品牌和文艺精品。
  三、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好文物处改造、燕家梁元代遗址博物馆建设、王若飞纪念馆改扩建以及美岱召的维修治理“四大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加强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发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在扩大内需解决就业中的独特作用。
   呼伦贝尔市――
   努力建设文化魅力独特的呼伦贝尔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博物馆6-8个,图书馆3-5个,文化馆3-5个;完善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进嘎查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
  办好敖包节、瑟宾节、使鹿部落文化旅游节、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国际旅游节等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
  重点推出大型民族历史话剧《孛儿帖》等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剧节目,着力打造巴尔虎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特色乌兰牧骑品牌。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力争“十二五”期间争取国家文物局工程保护建设经费2-3亿元,逐步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六级名录体系,进一步做好各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建设和保护工作。
  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推动呼伦贝尔市“五张文化名片”等精品剧目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大力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积极开发文化旅游新产品,促进旅游与演艺娱乐、民间艺术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挖掘整理各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等民族民俗文化,把民族手工艺企业与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培植、整合和发展一批较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品品牌和企业;培育和规范网络、音像、印刷、图书、娱乐等消费市场。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方面,力争到2015年连锁主题网吧占据网络文化市场主体地位,发展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本地特色的娱乐场所;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促进动漫产业和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规范艺术品市场;深化对从事演艺活动民办机构的监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文艺团体。
  还将利用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的地区优势,加强与国内外文化部门的交流,向世界展示呼伦贝尔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良好形象。
  兴安盟――
   抓好四项活动 建设文化兴安
  抓好“欢乐大众”活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建成并配套完善盟、县、乡、村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全方位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春风”工程,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常态机制,组织和引导好各类文化活动、专题活动和节庆活动。坚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政府“群星奖”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学习型社会“书香兴安”读书活动。
  抓好“陶冶大众”活动,推进文化艺术精品打造工程。立足悠久丰富的兴安民族文化资源,多途径多方位挖掘、整理、弘扬科尔沁文化、民族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完善和打造兴安风格和魅力的文化品牌。
  抓好“品味文明”活动,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加强文博单位和文物大遗址安全工作,建立项目库,制定保护方案与规划,筹建自治区级考古遗址、文化遗址公园。积极推进县级博物馆和特色博物馆建设。成立盟旗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县级非遗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民族文化园区建设。
  实施文化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工程。重点建设科尔沁文化产业园、阿尔山生态文化产业园、红色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和森林草原自然风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和繁荣民族用品加工业、民族文化餐饮业等传统文化产业。打造呼伦贝尔市――兴安盟文化旅游带。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培育一批实力较强的现代文化骨干企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文艺团体和建设文化设施,扶持各类人才和民间艺人自筹资金组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从事广告、演艺、娱乐等文化服务活动。
   通辽市――
   全面提升科尔沁文化发展新水平
  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到2015年,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要突破100万册;农村牧区着力实施好苏木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百团万场”下基层演出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草原书屋工程,缓解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状。
  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创作并上演大型民族舞剧《嘎达梅林》;出版大型文化丛书《科尔沁叙事民歌》;筹建科尔沁自然博物馆;力争把精品节目《蓝色安代》和《蒙古族文物精品展》推向全国、走出国门,到境外展演、展览。
  繁荣和发展文博事业。建成全市电子文物库;建立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抢救、维修和保护一批濒危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和改造一批文物库房;发掘和征集一批历史、民族和革命文物;建设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街,发挥整体传承保护效益;建设库伦安代艺术生态保护区。举办中国・科尔沁蒙古族四胡艺术节、科尔沁民族民间文艺汇演,经常开展非遗项目展览、展演、展示。
  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建立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民族民间工艺品制造为重点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体系,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文化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
  赤峰市 ――
   抢抓机遇 开拓创新
  努力打造文艺精品。着力抓出一批突出契丹辽文化、蒙古族文化,展示具有赤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大型音乐舞蹈诗、民族风情晚会、戏剧作品,宣传赤峰、歌颂赤峰;加大一度创作力度,重视二度创作的加工修改,形成创作演出的良性循环。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切实发挥作用;实施“流动文化服务工程”;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启动辽文化大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抓好辽上京等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筹建考古遗址公园或遗址博物馆;积极开展草原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保护立项、展示利用等工作,并对其“申遗”进行可行性研究;对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文保单位树立保护标志、建立保护记录档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进入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繁荣活跃群众文化。广泛开展节庆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和“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推动农村牧区和社区文化建设。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水平,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壮大文化产业总体实力。依托文化资源,推出体现赤峰特色、富涵历史和民族元素的文化产品。完善扶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集团。加强文化产业载体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
  锡林郭勒盟――
   树立新观念 促进新发展
  缩小地区间差距,实现文化事业共同繁荣发展。重点解决区域、城乡文化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在搞好城市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边远农牧区的文化建设。
  走特色文化建设之路,对现有的文化活动、文化项目进行品牌化设计,打造出过硬的文化品牌,积极筹备各类“文化艺术节”;推出一批反映民族文化底蕴、展示精神风貌的重点文艺作品。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最大限度地进行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弘扬。在保护传承上既要通盘考虑,又要突出重点。加强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传艺、交流等。
  不仅要对基础文化设施资源进行整合,而且要对人才资源、历史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好存量设施资源的最大效益和价值。要对已有的古遗址、古建筑、文化名人等民族文化元素有机糅合,精心策划包装文化旅游项目。在人才选拔、培养、使用上,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利益驱动,达到整合人才资源、人才兴文的目的。
   乌兰察布市――
   文化建设要突出民族特色
  加大管理利用力度,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乌兰察布博物馆新馆建设和建成集宁路古城考古公园,在旗县市区新建一批考古文化遗址公园和各具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如凉城县“环岱海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反映革命斗争遗址(遗迹)的“贺龙纪念馆”、“庙子沟遗址暨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文化遗址博物馆”、四子王旗“神舟家园博物馆”、“犀牛化石遗址博物馆”、丰镇市“明清建筑特色的隆盛庄古民居”等。挖掘东路二人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引导,加快艺术创作、演出和民族艺术教育发展。建立文艺精品建设工程创作专项基金。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加强文化扶贫、活跃乡村文化、发展网络文化、完善慰问演出和文化下乡、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鼓励支持农牧民发展民间艺术团体,形成若干群众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圈。加强艺术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开办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打造特色品牌,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对外文化交流。大力扶持创意新、起点高、影响大的地域性品牌文化活动和文化会展,推进重点节会活动的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运作。如凉城的岱海文化节、四子王旗草原旅游节等。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和承办节会活动。培育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外向型文化产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抓好民族风情歌舞剧、东路二人台艺术、综合类民族风情歌舞等各具特色的晚会;以草原生态与蒙古族风情相协调,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游牧、商旅、农耕、渔猎文化相融合为特色,打造乌兰察布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的知名文化品牌。
   鄂尔多斯市――
   努力建设中国西部文化强市
  经过五年的全面建设,把鄂尔多斯建设成为文化设施先进,文化服务优质,文化产品丰富,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特色鲜明,文化遗产保护良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的中国西部文化强市。
  实施“两大战略”。即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实现文化结构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坚持文化工作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增强大文化观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全市文化建设的结构和布局更加科学,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更加统一。实施“人才・品牌”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选用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促使人才脱颖而出,吸引人才汇聚,从而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建设“三个基地”。即把鄂尔多斯建设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基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蒙古族民俗文化保护基地。
  突出“四个特点”,即突出民族、地域、时代、效益特点。
   推进“五项文化工程”。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文化市场管理工程,进而使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加健全,布局更加均衡,设施更加完善,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生产出更多的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且具有鲜明的鄂尔多斯特色的精品力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文博事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进一步优化、繁荣、发展。
   巴彦淖尔市――
   文化建设规划要注重操作性
  准确把握文化发展大局和发展定位。“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据此,将结合本地区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任务。
  科学谋划当地文化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要认真研究本地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整个经济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实际发展现状,制定发展规划,既要保持与中央规划的一致性,也要充分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以河套文化建设为重点,从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狠抓艺术创作生产、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开展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继续实施“文化春雨、艺术明珠、文物珍宝、产业朝阳”四大文化工程。
  切实设定文化支撑项目和专项资金。要加强与文化部、文物局及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对接,承接中央设立的项目,积极做好各级政府配套资金落实工作;要积极完善已有项目,扩大整体效益;持续和扩大已认可的项目;要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各地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推动规划项目的落实;要多采用现金投入方式,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
  乌海市――
   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文化中心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实现市、区都有图书馆,三区文化馆建设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全部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一镇一站、一社区一室的标准化建设目标。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的力度,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全市逐步实施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十二五”时期,每年举办以群众性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为内容的“乌海群星奖”奖项评选活动。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建设书法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集特色文化、历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书法产品交易中心、书法产品会展中心。建设乌海文化产业示范园。整合现有文化娱乐业、书画装裱业等文化产品资源,上规模、上档次,做大做强。设立文化产业贡献奖,对发展文化产业做出贡献的部门、企业、单位和企业家及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设立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奖,奖励文化产业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
  繁荣文艺创作。每年举办广场消夏艺术节或社区文化节,定期举办全市舞蹈、声乐、器乐、戏剧(包括小型作品)等专业性比赛,推出能够体现乌海文化核心理念、具有时代精神、既能“走市场”又能“得大奖”的精品力作。设立乌海市舞台艺术政府奖。
  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建立保护档案,现有文物遗址安装电子监控报警系统,尽快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积极申报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开展馆藏文物修复保养、考古发掘、古建筑修复、岩画保护、民族文物和近现代文物研究等重点课题。广泛开展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继续发挥“中国书法城・乌海”金质名片作用,同时发展有潜力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
  阿拉善盟――
   文化建设实现七大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以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高效优质、覆盖城乡为方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更好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和推动发展的作用,使公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文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制定并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创作一批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
  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和传承力度显著加大,文博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发展。
  有利于文化人才队伍发展新机制新体制逐步形成,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广度进一步外延,形成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文化品牌。
  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形成一套符合阿拉善盟情、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文化发展新体制。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企业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快速增强。
  二连浩特市――
   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有的作用
  以政府投入的基础性、持续性为保障,“十二五”期间二连浩特市将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早日开工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以及二连浩特市国际文化体育交流中心。结合城市建设大局,以小而实用,均衡分布为宗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布局,常惠于民。继续推动公共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免费开放。
  创新设计一些新的公共文化活动。将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馆开设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培训班;还将开办唱歌、舞蹈和瑜伽等艺术、健身类培训班;聘请资深专家开设各色生活类讲堂等。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组织好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基层农牧区。本市的体育场馆、文化馆和图书馆多为中小型场馆,大小适中,建成以来满足了群众文化体育用馆需求。今后还要多用常用,提高场馆的使用频率;维护好场馆,形成长效运营机制。
  立足口岸独有的地理位置,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蒙文化日交流活动,极大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将继续举办“蒙古国乌兰巴托”文化日国际青少年拳击邀请赛、中蒙俄经贸论坛专题文艺演出以及“友谊彩虹”中蒙歌友会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责任编辑:张燕翎

推荐访问:全区 文化建设 力度 二五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jingjilunwen/2019/0319/2386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