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视角下在“90后”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改革开放90后个人视角

【www.zhangdahai.com--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这对于在大学生中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高校迎来了“90后”大学生,他们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思想观念给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针对新的形势,加大推进在“90后”大学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则是在“90后”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好手段。运用实践是在“90后”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90后”;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如何,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是否拥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到社会主义观代化事业的成败。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大学生能够普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普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修养,夯实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而当前在高校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对象则是“90后”大学生。
  “90后”大学生是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大学生,他们出生和成长在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猛、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最为多元化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独立自信,敢于挑战,政治参与热情高,人生观念上开拓进取、积极主动、灵活务实,求知欲强。然而,自200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90后”走进了大学校园,个性张扬,独立务实的思想特性使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有所减弱,甚至提出了质疑,这对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关心实际,而非抽象的哲学理论与精神信仰,因此,他们更关注具体实践能力的锻炼,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第二,“90后”大学生大部分信仰和崇拜的是科学知识,而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十分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弱化的趋势,除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元文化的侵蚀外,大学阶段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由于“三观”未完全确立,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极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从客观上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接受的难度。因此,加大推进在“90后”大学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则是推进在“90后”大学生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好手段。
  一、实践是在“90后”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好手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进一步发挥其理论实效,就必须使其理论为人民大众接受。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国际竞争加快,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与矛盾也日益凸显。这也使得青年学生中的思想与心理特征不断变化,对个人利益的实现愿望非常明显。从“90后”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上看,由于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承受了巨大的负担,使他们将主要的精力投身到自身的前途和利益问题,而对社会与人类发展问题关注较少。这也使得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凡事讲究实效。具体表现有:
  (1)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把主要精力投身于关系到以后工作能力的专业课学习当中,轻视思想政治等一些课程的学习,认为这些课程对于以后的找工作没有直接关系。
  (2)在入党动机上,许多“90后”大学生表示入党是为了个人荣誉或为以后的就业提供方便。
  (3)在思想方面.民主意识与维权意识增强,对很多社会政治问题上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常以怀疑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现象都一定程度的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丰富的物质生活的追求,因此,当他们在进行政治评价与价值衡量的时候,常常是以利益作为衡量的标尺。当代大学生更加讲求实际效果,只有观点而没有实践证明的理论是无法令人真正信服的。
  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大学生就业,学习,生活等直接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因素连接起来,消除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大而空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错误观点。针对大学生的务实性,功利性的心理特征,在实践中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正发挥其在指导发展中的问题的作用,进而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投身实践,通过实践课堂的锻炼,把科学的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党的地位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了解,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二、运用实践手段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作为“90后”大学生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应当发挥其作用。要使“90后”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具体来说,高校应在理论教学方式和社会实践两方面加以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丰富“90后”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能力。
  1.在教学模式上,由理论式教学转向理论式教学与实践式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程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立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一个“听、看、读、议、写”(听即听老师讲课,看即参观、调查研究、观看电视录像资料,读即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议即讨论,写即写以心得体会为主要内容的小论文)全方位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达到“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的“五动”状态。在这个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中,通过制作精良的课件,历史影像史实资料,选取适当的电影等,充分利用电子技术,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以事实为依据,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的许多小论文在公开刊物发表,在各类征文竞赛中获奖。这种模式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减小了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主观因素,充分利用客观因素,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务实心理。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听,视”多重感官,大大加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2)在教学内容上,多结合当下最热门的,最为关注的事件作为素材,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即运用网络打造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在信息化的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了解政治事件,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应充分结合时代发展,以网络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如对于教学成果较好的课堂可以进行实况录制,并将之发布至校内网上,打造“网络课堂”。同时开设学习心得交流平台,供学生以发帖、电子邮件、集中讨论区等形式进行同学之间的学习心得经验交流,教师亦可以参与学生讨论,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利用一些重大事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纪念活动。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具体实践活动及取得的实际效果,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价值。在教学中,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纪念活动,如举行全校范围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竞赛、“学习十七大,宣传十七大”演讲比赛、‘我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演讲比赛、“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比赛、红歌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活动,激发了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极大增强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和理论认同,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觉将理论的“认知”与实际的“践行”结合起来。
  (5)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进行体验式实践教学。可以选择一些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单位,作为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并与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座谈,使学生受到了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教育和工人阶级优秀品质的教育。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毛泽东在武汉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施洋烈士墓,以及武汉市周边的湖北红安革命纪念馆、韶山革命纪念馆等,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在每次实践教学开展前,任课教师可以明确要求每位学生实践考察的具体要求和思考问题,实践结束后提交一份实践报告,并通过海报、展板等形式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进一步的宣传和展示。
  (6)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这项活动,首先由任课教师拟定调查报告若干选题,在放假之前向学生进行布置,并提出具体要求。下学期开学第一周上课时,以课堂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交流,之后让学生将修改好的调查报告交给任课教师,由教师进行评阅和讲评,并将评定成绩记入平时成绩。学生通过假期做调查报告,不仅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从感性体验中得到启迪,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课外,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涵盖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实践基地,推进大众化载体实体化。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把社会实践基地与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推广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相联合,真正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此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度,不断提升青年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社会实践阵地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可靠载体,有利于建立巩固的长效的大众化工作机制。
  (2)拓展实践路径,切实开展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寒暑假的社会调研活动,而应该拓展实践路径,拓宽实践领域,切实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并将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体系,使过程规范化,推进大众化工作合理化。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了党情国情民情,增强了对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的认同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3)加强队伍建设。组织专业人员对社会实践作出实时指导。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积极担负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使命,发挥高校教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导作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占领学术阵地。这就要求在加强队伍建设的时候,要特别重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指导教师头脑。同时教师要具备应对当下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求职面试、就业咨询等诸多问题的丰富应对经验,能够给予学生具体实际的指导。
  (4)完善评估机制。学校要和社会实践单位联合制定完善的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机制,通过实践小组成员互相评估,实践对象如企业,社区等单位对其评估与指导员的综合评估三方结合起来,既考察了实践小组的完成情况,同时也磨练了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诚信的品质。并且学校要成立相关部门专门对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管理,开展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评估活动,将教师参与实践育人活动作为其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的必要条件,把实践育人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作为学院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进一步确保学生实践活动的有序、有效推进。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坚持不懈地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一方面通过课堂模式的改革以生动的形式、鲜活的内容、大众的语言、科学的手段,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最新理论成果为大学生所理解、接受;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这一“第二课堂”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指导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用实践完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传播手段,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90后”大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同具体道路之间关系,进一步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信心,最终使“90后”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简介:
  金伟(1972-),女,河南商丘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钱耕(1966-),男,湖南临澧人,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职员,主要从事干部培训理论研究。

推荐访问: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视角 推进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xingzhengguanlilunwen/2019/0316/1610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