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迪庆《藏医精要》的临床治疗特点|藏医临床工作情况总结

【www.zhangdahai.com--行政管理论文】

  关键词:《藏医精要》;迪庆;用药特色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1-0057-03   
  《藏医精要》藏名为“曼居达勒荡赤”,也被译为“藏医甘露”,藏族人民把甘露象征长寿和净化心灵的佛法,因此,藏医甘露即有能使众生受益,解脱病痛之义。藏医学深受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从藏医理论“五源学说”的构建及对产生疾病的三毒(贪、嗔、痴)这一总根源的认识,再到以调节人体风、胆、涎平衡为目的的临床实践等方方面面都深刻地体现出了藏传佛教的思想精髓。《藏医精要》是由迪庆州藏医院的创始人向.初称江初活佛与其师傅阿尼・哈咱共同编著而成,该书正是藏医理论与迪庆本地临床实践经验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临床实用价值、通俗易懂的藏族医药著作,也是香格里拉迪庆州现存的第一部临床医疗专著。本文将从四方面对《藏医精要》中临床治疗特点进行阐述。
  
  1 调摄饮食起居,预防治疗疾病
  
  相传早在释迦牟尼佛传讲的《金光明经》中就已提到饮食起居与疾病的关系,经中讲到。“春季宜食用粗糙、含养分少的热性饮食,夏季宜食用碱、酸或含油丰富的温性饮食,秋季宜食用味甜而含油丰富的寒性饮食,如能按照上述原则调配饮食和用药,就不容易患病”。可见,藏族先民很早就有“未病先防”的治疗观念,这对以后的医学体系的完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四部医典》中讲到,发病的途径犹如射箭一样,作为靶子的龙、赤巴、培根,被其他外缘(季节、不合适的饮食、起居及魔鬼等)射中任何一个,则其他两者也会紊乱起来,危害身体。因此,藏医非常注重饮食与起居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迪庆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形成了众多高山平坝,及具有差异性的气候及生态特质,由于迪庆地区的自然环境限制着植被和农作物生长的种类和数量.因此,只有耐高寒的作物才能生长,因而形成了以青稞、小麦、豆类等农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同时这一环境地带有广阔的大草原,草原上奔驰着成群的牦牛、绵羊、山羊、马等动物,以牛、羊为主的饮食文化为迪庆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藏民这种以游牧与农耕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使得藏医在治疗疾病上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综合治疗。所以,形成了藏医注重饮食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认为合理的饮食能使身体健康、生命得到保证。
  从《藏医精要》对疾病的治疗中可以看出,藏医注重饮食起居对疾病的治疗及预防作用。藏医将饮食起居对人体的调节作用纳入到疾病的治疗方案中,对待疾病,最先采用的方法是饮食起居的调摄,然后配合药物施治。如治疗风疾。患者舌苔呈现色赤且燥,有粗粒豆疹时,就采取进食热性营养饮食以防止风疾扩散,并辅助起居进行调摄。具体要求患者进食陈肉、葱蒜、蔗糖酒、绵羊肉、陈酥油、獾崽肉、牦牛乳、骨汤面糊粥等食物,并嘱其居住在比较温暖避风的恬静舒适之处。这种治疗理念也反映出藏医治疗疾病注重以“调和”为主的治疗方法。
  
  2 应用对治原则,注重辨证施治
  
  藏医将疾病分为热性病与寒性病两大类。隆病、培根病、慢性病属于寒性病;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属于热性病。因而医生诊病用药组方时根据“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即寒性病以温或热性药治疗,热性病则以凉或寒性药治疗,寒热并存之病则寒热药兼用。也即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法则,藏医称之为“对治原则”,这是藏医治病的主要原则之一。具体如表1所示。
  另一方面,禁忌药性寒热属性与疾病寒热性质相同的同性治疗方法,即寒性病用寒性药,热性病用热性药。藏医认为同性治之,则必遭其祸。因此,藏医在治疗疾病时非常注重药性与病性的对治关系。
  从迪庆《藏医精要》对疾病的治疗中可以看出,藏医对一些病情较简单的病症,一般多采取对治原则进行治疗。但对于病情较为复杂的疾病,则要采取辨症治疗,并视病情发展过程出现的不同症状而对症施治。《藏医精要》在治疗疾病时也非常注重对治原则的应用。如,在对胆分疾病的治疗,采取进食黄牛乳或山羊乳制成的乳酪、蒲公英菜、凉水或冷开水、水和茶冲搅的饮料、米粥等,患者适宜住在凉爽恬适之处。藏医认为,胆分疾病是由赤巴元素紊乱造成,本性属火,身体所有的热症均由它产生,在治疗本病时要采用对治原则。即热性疾病用寒药治之。
  藏医注重辨证施治,主要体现在根据症状变化灵活运用相应的治法、方药。如,风涎二合症是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的病症,临床表现为头晕、心烦意乱、干呕等症状。选用以热性药物和饮食共同治疗,食疗采取进食绵羊肉汤、野牦牛肉汤、葱蒜加三辛熬汤,药物则选用喜马拉雅紫茉莉五味方加荨麻仁。当出现头晕脑胀症状时,将略微陈旧的猪脑盖骨、鱼骨、芫荽、生姜等熬汤令患者服用;若服药后不见疗效,继续头晕,则艾灸后脑穴和卤会穴,再用阿魏汁滴眼治疗。
  
  3 根据地域特色,注重实际操作
  
  藏医火灸是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藏医五种传统外治法之一,属于外治法中的峻治法范围,即在既定穴位或痛点用艾炷烧熨,利用火之热力及药物作用将隆病和寒性疾病平息于发病部位,达到根除寒症和部分热症的一种治疗法。藏医在治疗食物不化症、浮肿、寒性水肿、头部及四肢黄水充斥、肉痈和骨痈等疾病时常常用到火灸的疗法。如在治疗风疾时,要配合火灸黑白际和脊椎骨第六节、第七节以断除后遗症;又如,寒性阻塞症火灸空喉穴及鸠尾骨。藏医在使用火灸施治时,强调时机和运用方法的把握,不宜过早或过晚,要准确把握病时。藏医这种注重实际的操作理念,对较难治的疾病是有积极作用的。
  
  4 结合药物治疗,加强心理调节
  
  藏族深受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渗入到藏医药理论与实践中,成为藏医临床用药思想的出发点和特色所在。《藏医精要》认为疾病发生的原因是“众生本身存在着烦恼和三毒(贪、嗔、痴)之故,它与疾病的三因(人体内存在的风、胆、涎)同时并存”。并指出,贪可以滋生风疾,嗔可以滋生胆分疾病,痴可以滋生涎分疾病。强调人体内在的致病因素,精神因素与心理状态。因此,如何协调人体内存在的风、胆、涎之间的平衡成为藏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
  
  如,《藏医精要》对风疾的治疗,采取让患者禁忌多言、忧郁、恶语刺激,并与情投意合的朋友长期相伴;对胆分疾病的治疗,则要禁忌白昼睡觉,而认为患者适宜住在凉爽恬适之处等。藏医理论认为,人的根本意识成分,贪、嗔、痴三情若分开来看。“贪”与外界的“风”相同具有摇摆性;“嗔”与外界的“火”相同具有燃烧性;“痴”与外界的“水土”相同具有重而下沉性。因此,藏医认为,如果患风疾的病人,在听到朋友说顺耳的甜言蜜语时立即产生喜悦之情,由于“风”的摇摆性所至,所以疾病不具有稳定性,会很快过去,疾病将会痊愈。藏医这种重视人们精神因素与心理状态的思想,在今天看来,具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5 启示与思考
  
  迪庆地处特殊的边缘地带,特殊的高原生态环境及丰富的藏文化背景造就了迪庆藏医用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及民族性特色。虽然,迪庆藏医药其整体研究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藏医精要》这部临床著作对指导迪庆藏医临床实践,提高藏医医疗水平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其内容简明扼要,是临床经验精华的凝结。迪庆藏医注重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用药讲究对治原则且视病情发展而强调辨症施治,结合饮食起居疗法的配合治疗以及重视患者的心理调养等方法和举措。这些治疗方法对于治疗现代复杂多变的疾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现代医药学强调以“攻法”或“对抗”疗法为主要措施,随着人类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对抗”疗法是永无止境的。如抗感染的大量抗生素的滥用及抗癌的化疗药物的泛用都是现实的例子。而藏医治疗疾病首先以“调和”为主要手段,调和机体的三大元素(龙、赤巴、培根)之间的平衡关系,调动机体自身调节功能,消除疾病因素。多采用适时进行饮食起居的调摄,合理心理调节,正确的药物施治,精准的实际操作等。这种治疗理念更符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对现代医学的治疗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推荐访问:迪庆 藏医 精要 浅谈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xingzhengguanlilunwen/2019/0423/9100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