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高校管理改革新视角

【www.zhangdahai.com--行政管理论文】

[摘 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各个时期不同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管理活动,进而指出建立在“主体人”人性假设哲学基础之上的知识管理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管理改革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高校知识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推进知识的流动与共事,知识创新则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主题。高校知识管理是对以往管理活动的超越和创新,在学校环境、学校组织、管理模式、管理策略以及分配方式上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走向,形成了高校知识管理的明显特征。

[关键词]高校 知识管理 共事 创新 发展

[作者简介]徐高明,淮阴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江苏淮安 223001)

一、历史考察:高校知识管理的发展轨迹

高校管理作为管理实践中的一种专业管理活动经历了一个由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多元整合的一体化管理进而到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因而高校知识管理的形成是管理理论日趋成热、管理实践不断检验、修正和发展的历史延续过程,是历史前进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20世纪初,被西方管理学界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后来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则注重人的因素,提出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把人看成是“社会人”;1957年,道格拉斯·麦格霄戈提出了X—Y理论,之后,洛尔施等人又提出了超Y理论,X-Y理论及超Y理论都把人看成是“复杂的人”,在此基础上斯蒂芬·P·罗宾斯提出了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思想。

科学管理主张以物为本,把一切对象加以“物化”,强调人是“活的机器”,突出效率优先;人本管理主张以人为本,把一切对象加以“人化”,强调满足人的情欲需求,突出需要的满足;而一体化管理则主要把一切对象“复杂化”,强调人是复杂的人,管理是一种多元化整合的一体化活动,突出管理活动的灵活性和系统性。然而作为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和一体化管理人性假设的哲学基础“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人”都是人性不同方面的展示。20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学者对工业化以后新的社会形态的思考和探索,随着知识经济的萌芽、产生和形成,对人类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已成为有自己个性和意志,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愿承担责任,富有知识,不断自我超越的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主体人”不再是组织机体中可以任意替换和摆布的默默无闻的“螺丝钉”,而是可以为组织提供源源不断创新动力的“发动机”,蕴藏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唯一驱动力,成为高校的核心资源。因而,对知识的管理也就成了管理活动的焦点,正如科学管理取代经验管理那样,知识管理取代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和一体化管理也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创新与应用基地的高校,理应成为知识管理的先驱和典范。

正如人们对知识经济的理解一样,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把握也经历了从思辨到逐步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根据人们对知识管理的不同理解,从高校的性质和管理的本质考虑,我们认为,高校知识管理就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管理者依据知识管理理论,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掌握和利用学校内、外部知识,有效发挥学校成员的知识潜能,提高学校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校园文化与价值观,形成学校横心竞争力,以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取得最大办学效益的过程。

二、知识共事:高校知识管理的中心环节

“知识一直不停地流动和变化着,它对源于个人、针对个人及关于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经营起着关键的作用。知识并没有摆在那里:它属于那些开发它、传播它、利用它的人。”可见,高校必须积极推动知识的流动与共享,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与传播速度非常快,知识的老化也在加快,学校员工拥有的知识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共享,一旦过时,就会一文不值,这样势必造成知识的浪费;另一方面,知识本身在共享过程中,员工们可以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从中获得启发,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或创造出新知识,而且使用得越多,创造的新知识也就越多,知识本身的增值性就越大。

虽然知识共享在高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知识本身所固有的形态和特质,它又不能实现自动的共享。根据知识的内在特性,可以把它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及图表等编码加以明确表述,从而可以相互流通以及向外延伸扩散的为显性知识;而难以用语育、文字及网络等手段来实现传播的,存在于个人身上,与个别情境经验有关,主观独特的、而且难以具体化的则为隐性知识。“如果说显性知识是‘冰山的尖端’,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它们比显性知识难发觉,却是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因而,这样就更增加了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难度。

高校知识共享的实现过程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个体知识的外显化和外部知识的内部化。个体知识的外显化是指把师生员工个人的知识财富(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一定的交流方式为学校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学校的知识财富。目前高校立体化的传播途径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为学校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课程讲授计划等显性的知识实现共享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极大的便利。相比而言,高校中诸如教师的教学经验、科研方式与思维等经验技能型知识就不容易得以交流与共享,这种隐性知识的外显化难度较大。德特勒夫·哈尼施认为,获得这种隐性知识的唯一办法就是“密切观察他人的行为方式,注意他做的事情和做事的方式,把自己当作他人来进行思维,并且从他人的观点出发来看待事物,进行反思式观察”。

推进高校的知识共享,除了构建校内知识平台外,还应积极发展校外知识网络,从而实现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的交流与互动,最终达到外部知识内部化的目的。外部知识的内部化就是要把学校的知识最大程度地内化吸收到学校知识管理体系之中,并成为学校知识存量的一部分。一方面,高校不仅要保持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有关方针政策,保证与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性,在政策框架内自主办学;还要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多倾听用人单位对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的意见,并根据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另一方面,高校在与兄弟高校和社会保持合作与知识共享互动的同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程度。

知识共享不能自动实现,不仅是因为知识的形态和特质这个内在的因素,还因为存在着阻碍知识共享实现的外在条件。因此,为了顺利地实现高校的知识共享,首先,学校要创设知识共享的网络技术环境,这是硬件基础。高校应在因特网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络,并研制开发出相应配套的应用软件,形成包括知识收集、知识分

类、知识检索和知识交流在内的完整网络体系。其次,要着力营造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软环境。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信任这一校心价值观上,只有坦诚与信任,才能进行相互交流,进而实现知识的共享。第三,学校还应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补偿机制。不能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人愿意将自己以很大代价获得的知识免费奉送给他人,否则就会丧失自己的竞争优势。为此,学校除了把知识共享作为评价师生员工的教学业绩的标准之外,还应把它与考核、晋级、评优、培训进修等奖励制度联系起来,对积极奉行知识共享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利益补偿。

三、知识创新: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主属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创新是灵魂,高校知识创新的广度、深度和方向将最终决定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

也许人们认为知识创新就是要进行创造和发明,就是要发展高精尖技术,其实不尽然,高校的基础研究才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基础研究绝不是仅仅产生‘故纸堆’,它除了提供非常珍贵的前沿性文献资料,还通过生产和转移知识、技能、工具和形成许多有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专业联系网络而使技术发展受益。”因而高校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重新认识基础研究的价值,摆正它的地位和发展它在知识创新中的应有作用。

在当今时代,由于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增强,高校的知识创新已与高科技知识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加快了知识创新与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如以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为主导发展起来的美国硅谷科技工业园区,中国的中关村等等,都是依托某一所或某几所高校,由高校、研究机构、产业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构建的,是高校哺育形成的知识型企业,是高校知识创新成果转化的结晶。正因为高校具有强大的知识创新功能,所以高校是社会的创新源,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第一执行主体,以开发和转化“高、精、尖”技术的知识创新工作也是高校知识管理的主要方面。

当今科技发展在日益专门化和专业化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元整合的综合化趋势,跨学科的特点更加明显。因而“组织只依靠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很难地进行创造性突破是不够的。单个人或者部门的突破很少能实现,而且往往非常脆弱。如果能在组织各个部门之间沟通信息和创意,培养在跨职能部门的团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就能更加系统地发现很多潜在的创新。”这种“团体”就是各种“项目组”、“课题组”、“工作团队”等,它们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较的采自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甚至是不同组织中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目前,高校建立一定数量的项目组或工作团队,对于推进高校的知识创新十分迫切和必要,它是对高校职能管理的一种补充,是一种流程创新。由于这种工作团队中的成员的群体目标明确,由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的个人组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相互之间信任感较强,同时具有较强的团体内聚力,为了共同的目标他们往往在知识分享和使用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知识的创新。

作为累积、传承知识主阵地的高校。继承了前人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经验,为高校知识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继承,知识创新就如“无米之炊”、“无水之源”,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任何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知识传承基础上的扩大、加深、重新组合和发展,是对继承的发展和提高。我们应正确认识到它们的辩证关系,让知识创新活动建立在厚实的基础之上,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高校中的知识创新也不是一般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创造性活动,有时为了规避失败的风险,人们往往不愿创新和不敢创新,因而就必须想方设法消解或补偿知识创新中的个人风险或项目组(工作团队)风险,承认、容忍甚至是赞许失败。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复杂的陈规旧习、条条框框的制度规范和一成不变的现状是知识创新的天敌和大碍,宽松、自由的校园环境才是创新之花茁壮生长的肥沃土壤,才是创新之光自由闪烁的广袤空间。

四、特征分析:高校知识管理的发展走向

高校实施知识管理是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一次管理革命,是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一种超前战略选择,它既是对以往管理理论和模式的整合,更是在整合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和创新,有其独到之处。对于高校知识管理的特征,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走向上予以把握。

(一)学校环境由单一、稳定向多元、多变化发展

目前大学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已从农业经济时代的游离状态、工业经济社会的边缘状态,走向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随之大学的功能也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简单趋向复杂,大学不再是一崖封闭的“象牙塔”,它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大学更加具有国际性、开放性和竞争性。这样势必会造成高校管理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加,高校的内外部环境也从稳定趋向多变。因而,高校应一改过去的求平求稳思想,力争求变求新,以变应变,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对旧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学校组织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

曼传统官僚制度的影响,高校管理分工越来越细,管理层次越来越多,机构也日益膨胀和臃肿,这种金字塔式的等级权力机构的官僚化日益强化。这种组织形式还严重地阻碍了高校知识交流的畅通,严重扼杀和窒息了广大师生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应坚持撤消一切形式化的组织,减少中层管理阶层,从而使组织扁平化。高校管理组织纵向缩减、精减人员后必将进一步增强高校的横向联系和交流,这势必就对高校管理组织的网络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管理可通过因特网或校园局域网实行网络化,这一方面可以把管理组织扁平化以后大量的程序性工作交给网络中的计算机去完成,节省人力,从而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创造性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学校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三)管理模式由指令控制型向服务支持型发展

与传统高校管理精细的组织构架和复杂的管理体制相对应,高校在管理模式上也往往丑调指令和控制,追求统一性和服从性。在高校管理相对单一稳定的环境中,这种有计划的精确管理,确实可以起到效率最优化的作用,但在管理环境复杂多变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职工的“创造力和个人能动性是一种远比统一性和服从性更重要的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因而,必须变指令控制为服务和支持。服务支持型模式是重心下移,强调以基层为主,员工们有较大的自由度。高校中具有自律意识、自我拓展精神和较强成就需要的员工,在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之后,往往具有更为强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激情。

(四)管理策略由充分利用价值向创造新价值发展

传统的管理往往是将被管理者视为达成组织目标的一个工具,尽可能地利用甚至是榨取被管理者的价值,这在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对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在知识经济的“十倍速时代”,提高效率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生产率已变得非常容易,有时往往是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积压就越多,浪费就越大,亏损就越严重。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每天都向未知的未来挑战,因而应“把管理核心从尽可能地榨取价值转换到创造新价值”上来。新加坡总统吴作栋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开幕式发表讲话时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实力取决于人们通过运用新观念和新知识创造财富的能力,创造性、进取心以及不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最值得嘉许的资产。作为集传播知识、发展知识和应用知识于一体的高校应尽早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持之以恒地不断学习,从而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竞争提供潭潭不断的创新动力。

(五)分配方式由按劳分配、按费分配向按知分配发展

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和劳力是两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们是创造价值的基本要素,由此也就形成了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两种基本的分配形式,这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由生产的外生变量变为内生变量,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的“知识是唯一的经济资源”。因此,作为知识社会的中心和策源地的高校,应使学校员工各尽其力,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长,各尽其用,在管理活动中更应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依据采使用和评价人,在利益分配上应让拥有丰富知识和智慧而又有才能的学者,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分配方式的改变,让他们同时成为财富的拥有者。

(责任编辑:赵淑梅)

推荐访问:知识管理 高校 改革 新视角 管理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xingzhengguanlilunwen/2023/0330/57711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