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药要联合用药对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的疗效观察] 他汀 血小板

【www.zhangdahai.com--公司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药物对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的干预作用。 方法选择7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应用阿托伐他汀(80 mg/d)和阿司匹林(100 g/d)。对照组36例,仅给阿司匹林(100 mg/d)共随访2年。同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检测血脂,测定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积分。 结果治疗组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1]。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生发展中起极大作用。笔者对73例脑卒中及短暂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联合干预,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经我院住院和门诊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3例。其中45例确诊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CI),28例为陈旧性脑梗死或头晕、头痛患者。男41例,女32例,年龄45~84岁。平均69.8岁。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戒除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如有高血压者给予降血压药,有糖尿病者将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d。阿司匹林100 mg/d,对照组仅给阿司匹林100 mg/d。两组患者在给药前、给药后在两年内分别为6、12、18、24个月进行颈动脉彩超、血脂、肝肾功能检查。�
  1.3 颈动脉超声检查 斑块测量:斑块表面纤维帽至血管壁外膜前缘的垂直距离≥1.5 mm判断为斑块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判断标准:颈动脉IMT≥1.2 mm并局部隆起增厚,管腔狭窄为斑块形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应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应用 t 检验。以 P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取决于其形成机制和病理机构,斑块的破裂,血小板的聚集以及血栓的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原因,破裂的斑块可作为栓子直接栓塞下游动脉,而暴露的脂核与血液接触后能迅速导致血栓形成,造成脑梗死[3]。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常伴有明显中、重度经动脉粥样硬化,尤其多发性斑块因表面不光滑,易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可造成脑梗死反复发生,使病情逐渐加重。
  TIA被公认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发生了致残的脑梗死后再去解决问题,为时已晚。所以,必须从疾病的上游入手,解决源头问题,才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根本方法。造成血栓栓塞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为基础的,而血小板的聚集黏附促进血栓形成。抗血小板治疗通过阻止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而起到预防血栓形成,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改变血小板膜上的胆固醇含量而影响血小板功能,降低LDL�C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还可以改变凝血系统的抗凝活性。有报道显示[4],阿托伐他汀可以在人类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内皮细胞中抑制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的表达。他汀类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也具有独立降脂作用的稳定斑块作用。总之,他汀类药物对抗血小板、抗凝血因子、溶解纤维蛋白活性的联合作用,说明他汀类在治疗血栓性疾病中具有特殊地位。而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有重要的防治作用。�
  
   参 考 文 献 �
  [1]刘亚平,张莹.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分析.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4):153.�
  [2] 黄东雅、朱雯霞.CE�MRA和Doppler�us对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评估的对比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11(28):959�960.�
  [3] 孙旭文,张艳祥,张秀珍.260例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探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1):66.�
  [4] 贾海清,桑红旭.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治疗中的作用.中国社区医师,2008,10(6):14. ��
  
  

推荐访问:疗效 用药 短暂 观察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gongsijianjie/2019/0412/7029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