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中医之路必须立足于中医之本] 我的中医之路

【www.zhangdahai.com--企业工作总结】

  【摘要】中医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西医结合,不断创新,提高疗效和安全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创新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86-02
  
  中医,包括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唯一有五千年连续历史的医学。五千年来,人口众多的中国的卫生保健一直依靠它。且不说日常保健、防治疾病,从有记载的东汉以来,中国的传染病流行次数不少,但像欧洲14世纪、16世纪鼠疫流行,1918年西班牙流感,一次死亡人数过2000万者,未之有也。为什么?中医之功也。2003年SARS流行,中国大陆死亡率最低。近几年的禽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等也都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未发生大规模流行。溯其原因,与中医早期介入治疗不无关系。
  中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应该有其自身的发展方法和道路。但无论怎样发展,其本不能丢,否则就不是中医。
  
  1什么是中医之本
  
  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的临床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生存发展和繁衍昌盛之本。
  1.1“天人相应”的中医模式中医学受中华文化天人合一观的影响,如果要找个中医学的模式的话,应是“天人相应”观。即把人放在时间、地域、人群、个体中进行健康保健预防与治疗的观察研究。中医诊治疾病,不单单在追求“病”上,而是按“时、地、人”把大环境以至个体劳动整体进行辨证论治与预防。如2003年SARS流行,中医无法追求确认“冠状病毒”,而是根据当年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与病人的证候表现,确认SARS是湿邪为主的瘟疫病,实行辨证治疗与预防,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仁心仁术”的中医学精神境界“仁心仁术”是中医学也是未来医学的最高精神境界。“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作为医生,对病人有爱心,这是天职,故曰“仁心”。中医格言“��在抱”,就是说把病人的病痛看做是医生自己的病痛,必然处处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
  现代医学是一门生物医学,许多治疗措施与技巧都是从动物身上练出来的。不少治疗手段,看来对某一个病,可能已解除了,但会落下另一个终生遗憾。不论现代医学已发展到如何高明的程度,这样的技术就不能称为“仁术”。“仁术”是未来医学重要的灵魂。
  1.3“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格言中医养生学,有几千年的积淀,内容十分丰富。“上工治未病”是其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
  西方医学也很重视预防,讲卫生。但两者比较,中医是较西医积极的。西医的预防讲外部的防御,如绝对无菌、消毒,而中医比较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发挥人的抵抗作用。未来医学必将把养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1.4辨证论治中的整体观念中医基础理论有其明显的优点,就是辨证论治中整体观念比较强,比较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即所谓人体正气。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防和治疗,也是从人与自然界统一的整体性,以及人体内部脏腑之间,脏腑与经络之间,表里之间,上下之间的相生相克以及互相维系互相制约等关系,即对立统一的整体观来分析判断疾病产生、发展,及诊治和预防。尽管中医的辨病多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其诊断往往凭借临床表现,含症候、病因、舌、脉以及一些触诊等,显得比较神秘。西医辨病是建立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因学、生理病理学等基础上,又有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多种辅助检查为依据,大多显得诊断明确,治疗起来针对性较强。但对于一些不能明确诊断的病,及一些诊断明确而原因不明的病,西医就束手无策。而中医可以通过辨证以证名病,甚至可以病因或病机名病。
  
  2如何强中医之路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温病条辨》等医药著作就代表了中医药在不同时期的先进水平,可以说是历史各个时期中医药的“创新”,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近五十多年来,中医学发展缓慢,与快速发展的西医学相形见绌,其原因何在?又如何强中医之路,使中医药能够与时俱进、健康快速的发展呢?
  2.1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这门学问是深深扎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的。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只要播下“中医的种子”,就能长成“中医的树”,所以古语有云:秀才学医,如笼抓鸡。只有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再努力进行系统的中医学学习,才能成为中医师,才能进一步成为好的中医师。因此,中医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自五四运动以来,很多人看到了西方文化的优越之处,于是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把传统文化当做包袱放在了一边。近几十年来,这种思潮进一步强化,这种强化的结果,就是学中医的找不到方向。
  中医之所以沦为今天这样一种被解释、被验证、被改造的对象而存在,就是因为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这种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在今天,传统文化正在我们的主流生活中加速消失,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中国人自己的厌弃,传统文化被认为是不科学、落后的,使得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之中的中医也被指斥为不科学、落后,中医界中的很多人竭力推动的所谓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就是想把中医从所谓不科学、落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剥离出来。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医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2立足于中医的特色―“中医药味”强中医之路最关键的就在于:坚持中医的特色―“中医药味”。“中医药味”来自传统文化。中医吸收了传统文化多学科的精粹,中医学是建筑在传统文化的多学科基础之上的,要想学好中医学,必须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兵学、文学、武术等等。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要“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具有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古代名医注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培养自己深邃敏锐的哲学思辨和触类旁通的医学灵感。他们所反映的中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以“文、医、史、哲四位一体”为特征的。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孙思邈“弱冠善读庄老及百家之书”,张景岳深究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通晓天文历法、数术、吕律,主张学医必先知《易》。正是因为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学养,才使得他们达到了中医学的巅峰。
  2.3立足于辨证施治的创新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大特色,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中医要发展,辨证必须创新,而辨证创新首先是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的创新。传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是“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多采用由表知里、司外揣内的方法进行诊断,具体手段是望、闻、问、切。这种传统的诊断思维和方法体现出的宏观性和整体性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信息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主观性和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解释和认清疾病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建立在传统诊断技术方法基础上的辨证也就可能因不同医师的临证体验而显现出难以规范的困惑。
  中医辨证的创新要充分体现出对现代科技手段和成果的利用,可以借助于现代科技补充四诊信息,发展完善中医的四诊体系与内容。比如,对无症状性冠心病,心电图的应用无疑是有助于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同是头痛病人,进行脑电图、脑CT等检查,有利于对颅脑器质性病变的排除,准确把握疾病的预后与转归,辨证论治就更有的放矢。
  中医首先是医学,只是在理、法、方、药、诊疗技术有一个“中”的特色。如果说中医大夫会看影像学图片,能阅读心、脑电图就说他不是中医,那是我们自己认识上的误区。现代医学也是从用简单的听诊器,一直发展到现在的CT、MRI、PET等高级诊断工具,它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中医当然也需要与时俱进。那么,中医的诊断就不应该停留在“三根手指头”水平上,而应该在达到掌握和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的水平上。
  2.4立足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古老的学科要创新与现代化,必然要吸收现代化的东西,加强自身的新陈代谢。作为医学,其核心在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而不在于采用的是什么理论、方法、手段。即使应用最现代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应用最现代化的设备与新药剂型,如果疗效和安全性不高,就不能算“创新”;相反,尽管采用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是传统的,但疗效和安全性高,也是创新的体现。提高疗效和安全性是中医药创新与现代化的生命线,也是中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保证。
  (收稿日期:2009.02.03)

推荐访问:中医 之路 之本 立足于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qiyegongzuozongjie/2019/0330/4555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