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和议 [简议和谐文化]

【www.zhangdahai.com--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目前,我国社会改革正进入关键时期,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对社会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构都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 文化 简议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愈来愈突显出重要作用。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形成凝聚力,激活创造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大作用
   1、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理想信念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和谐文化担负着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社会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之所系。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既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的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我们党的一个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就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教育和引导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最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实践证明:一个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一个民族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凝聚之力;一个国家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强国之器。就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实现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和谐。
   2、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激发强大的创造活力、营造和谐的社会风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和谐文化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从政治层面来看:首先,表现在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和谐。中国的社会组织几乎都是执政党或政府的组织,非政府组织得不到发展。由于社会组织的自由发展长期遭到抑制,社会公共事务也就被执政党或政府包办。从经济层面来看:首先,表现为经济阶层的不和谐。当前,由于官僚的特权导致官民经济关系的不和谐,由于资本的特权导致劳资关系的不和谐,由于暴富者的特权导致贫富关系的不和谐,由于精英的特权导致精英与平民经济关系的不和谐……,其次,表现为经济发展的不和谐。从文化层面来看:就是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和谐。二十多年来,中国主流文化意识在名与实之间逐渐拉大了距离,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出现了文化“显规则”与文化“潜规则” 的不和谐现象。中国文化主流价值取向迷失,表现为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不是和谐的多元化,而是对立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不是善的多元化,而是恶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形形色色的价值取向,诸如剥削、压迫、贪污、腐化、奢侈、颓废、自私、欺诈、封建、迷信等等弥漫了整个中国的现世文化。
  三、 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1、注重教化: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为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指明了根本途径。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文以化人”,注重教化,真正让“和谐之根植于心”。一靠教育引导。把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纳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使和谐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体现在全体公民的生活实践和日常行为之中,真正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二靠文化熏陶。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氛围起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作用。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反映和升华,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三靠社会倡导。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激发社会热情,把“立德”摆在首位,重视德性的培养,培育道德人格楷模,构建人伦秩序和谐,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2、规范行为: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首先,要营造良好社会风尚,使荣辱观教育与倡导“温良恭俭让”精神紧密融合,引导人们知书明理,见贤思齐。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一面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也蕴含着“温良恭俭让”的传统伦理精神。我们要按照《决定》提出的“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要求,形成“温良恭俭让”的人格品行,自觉地抵制“唯利是图”、“唯势为贵”、“唯我独尊”、“争权夺利”的思想和行为,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其次,要融入社会管理,使和谐文化建设与加强社会管理紧密融合,做到刚柔并济,虚实并举。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倡导“仁爱为怀建和谐”,主张仁爱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是社会管理的润滑剂,适用于所有的家庭、社会、种族和国家。要将和谐文化倡导的仁爱思想渗透融入到社会行政管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把仁爱和谐精神体现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校规校纪、厂规厂纪、学生守则等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最后,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和谐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融合,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和谐文化建设既包含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部内容,又涵括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各个层面。只有广泛深入地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才能使和谐思想、和谐精神植根于人们心灵深处,才能把和谐文化建设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建立健全诚信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和谐文化的思想理念寓于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使群众得到和谐思想的陶冶,精神文明的熏陶,道德境界的升华。
  3、健全机制:和谐文化建设的保障。首先,在治国理政上,坚持把追求社会和谐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将和谐的思想融入渗透到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各项方针、政策之中,将和谐文化用于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关系等。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建立健全民主权利、法律、司法、公共财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就必须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使和谐文化向更宽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拓展和延伸。其次,在法律法规上,主张“礼法相济、赏罚分明”。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维护民利,从而不断增强和谐文化的渗透力和引导力。最后,在社会管理上,主张“情理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把“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这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但却可以为我们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纠葛,提供历史的智慧。我们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要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应急管理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从而使和谐文化建设贯彻到社会管理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
  [2]《以和谐文化促和谐社会》-----《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电子版

推荐访问:议和 文化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qiyewenhuajianshe/2019/0317/1971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