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脊椎转移瘤的MRI诊断价值 脊柱转移瘤

【www.zhangdahai.com--施工方案】

   【摘要】 目的探讨脊椎转移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其中33行增强扫描。 结果82例共346个椎体受累,16例单椎体受累,66例多椎体受累,全组病例均有信号异常,其特点依破坏类型而异。合并塌陷性压缩骨折39例,侵及附件18例,跳跃式分布56例,侵犯椎旁软组织肿块16例,硬膜囊受压24例。33例增强后有32例其转移灶明显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更清楚,且其中有1例比平扫时多发现1个椎体有转移灶存在,1例无明显强化。 结论脊椎转移瘤有其特征性的MRI表现,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脊椎;磁共振成像;转移
  
  脊椎含大量红骨髓,血运丰富,其毛细血管网适宜肿瘤栓子的生长,是肿瘤转移好发部位[1]。MRI作为一种成熟的、无害的检查技术,对脊柱转移肿瘤具有高敏感性,可较早显示骨转移,且无假阳性,已成为脊柱检查的主要手段之一[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82例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旨在探讨脊椎转移瘤的MRI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2例脊柱转移病患者中,男64例、女18例、年龄25~86岁,平均54.9岁,其中60岁以上68例占82.93%。原发肿瘤:肺癌38例,肝癌2例,结肠癌3例,食管癌6例,前列腺癌5例,膀胱癌2例,乳腺癌4例,宫颈癌3例,恶性淋巴瘤、右大腿纤维肉瘤、鼻咽癌、肾癌、左臀部软组织肉瘤各1例,原发瘤不明确2例。所有均行MR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诊断证实。�
  1.2 采用设备及检查技术 采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型MR机,脊柱表面线圈或体线圈。SE�T1WI(TR/TE=500/18 ms)、FSE及FR�FSE T2WI(TR/TE=3000/85 ms)、层厚4 mm、层距1 mm、FOV 32 cm、NEX 3、矩阵512×224。所有病例均扫描矢状位T1WI、T2WI及FR�FSE T2WI,部分病例根据需要加做DWI(b=800或1000);横轴位FR�FSE T2WI,层厚4 mm、层间距1 mm。增强扫描Gd�DTPA剂量0.2 ml/kg,注射后做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扫描[3]。�
  1.3 影像评价方法 由两名(或以上)高年资医师独立阅片、诊断,结果不一致时,多人会诊、讨论、最终诊断。�
  2 结果
  转移瘤分布:颈椎18个,胸椎133个,腰椎119个,骶椎76个,共计346个。受累椎体数目:单椎体转移16例计16个椎体占4.6%(16/346),多椎体转移66例计330个椎体占95.*4%(330/346)。脊柱转移瘤的形态表现按形态分为:①结节型,158个椎体;②不规则型,64个椎体;③整体浸润型,124个椎体。按信号特点分为溶骨型67例,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呈不规则的斑点状,片状信号影,通常累及整个椎体及附件;成骨型6例,T1WI及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呈斑片状信号影且均发生于椎体内; 兼而有之为混合型9例,T1WI及T2WI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椎体转移瘤继发性改变:椎体合并“盘状”或“楔形”塌陷性压缩骨折39例, 侵及附件18例,侵犯椎旁软组织肿块16例,硬膜囊受压24例,跳跃式分布56例。33例Gd�DTPA增强后有32例其转移灶明显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更清楚,且其中有1例比平扫时多发现1个椎体有转移灶存在,1例无明显强化。全部椎间盘均未见受累征象。 �
  3 讨论�
  3.1 脊柱转移瘤的发生机制及分布特点
  骨转移瘤多为经血行转移,多发生在富含红骨髓的部位,70%发生于脊椎[4]。这与脊椎解剖结构关系密切相关。红骨髓的毛细血管网适宜于肿瘤栓子的生长,而红骨髓集中分布于脊柱等中轴骨; 另外由于椎体后正中的椎体静脉直接与Batson椎体静脉丛相通,而Batson椎体静脉丛血流缓慢,缺乏静脉瓣,并与胸腹腔静脉之间存在广泛吻合,所以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屏气时,胸腹腔压力暂时增高,腔静脉中若有癌栓,就不进入肺、肝,可首先到达椎体后部生长,因此,转移瘤常侵及椎体的后部和椎弓根,为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佐证。脊柱转移好发于胸、腰段椎体[5],本组病例肿瘤发生部位以胸、腰椎较多,颈椎、骶椎较少,与文献报道一致。�
  3.2 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特点 ①椎体信号改变:正常椎体T1WI呈高信号,T2WI呈中等(或)略高信号。转移性病灶在T1WI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呈低、中和或高信号,信号改变则取决于转移的类型,溶骨型、混合型均表现为信号增高,混合型信号不均匀,而成骨型则表现为信号降低[6]。本组资料表明,在检出脊柱转移瘤上T1W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这是因为转移病灶在T1WI均表现为信号降低,与正常椎体高信号对比明显而易于识别。脂肪抑制STIR像显示病灶轮廓更清晰的高信号,对于诊断不明确病例有一定帮助;②跳跃征:脊柱转移瘤常表现为跳跃式分布。此种表现在其他脊柱疾病中很少见,故可认为是脊柱转移瘤的特征之一;③椎体形态改变:椎体破坏严重者常有病理性骨折,以“盘状” 或“楔形”压缩性骨折为多见且具有特征性,表现为椎体前后径拉长,椎体前后缘圆钝,致相应椎管狭窄;④附件受累:附件易受累是转移瘤的特点之一 。椎体破坏伴附件破坏,约83%是转移瘤引起的,而良性病变一般不侵及附件。因此,附件破坏对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是有很大帮助的;⑤椎旁软组织肿块:脊柱转移瘤可以侵犯椎旁形成软组织肿块,常同椎体相连,信号和病变椎体相似,软组织肿块呈浅分叶状,边界清晰,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⑥硬膜囊受压,其是椎体转移瘤的继发间接性改变,是由椎体塌陷或椎旁软组织肿块压迫所致;⑦椎间盘不受侵犯,本组病例椎间盘无一例破坏;⑧应用Gd�DTPA可提高小转移灶的检出率,本组有1例比平扫时多发现1个椎体有转移灶存在。另外增强后T1加权像还可使合并存在的椎旁及椎管内侵犯显示更为清晰,尤其对脊髓受压范围和程度判断独具优势。�
  3.3 脊柱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①脊柱结核或化脓性感染:常表现为多个相邻椎体的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及硬膜外脓肿形成,脊柱结核影像改变明显而临床症状相对轻,而化脓性感染症状重、椎体压缩不明显,破坏的椎体多呈增生性改变;②脊椎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两者的相同点是老年性、多发性和跳跃性。60岁以上的女性,无原发恶性肿瘤史,疼痛症状出现突然,病变椎体前后径不宽,硬膜囊无明显受压,椎旁及硬膜外无软组织肿块等,有利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③脊椎原发肿瘤:单发椎体破坏时需与椎体的原发肿瘤相鉴别。年龄、病史、病变椎体的形态、信号强度及均匀度等,均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④多发性骨髓瘤:好发于扁平骨及不规则骨,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有时需做骨髓穿刺活检才能鉴别。�
  3.4 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优势 MRI可通过显示椎体信号异常,在肿瘤细胞侵犯尚属早期阶段,而形态学尚未改变之前,早期发现病变,所以它可以较早地显示椎骨的转移病灶。MRI在发现转移瘤的数量、周围侵犯情况、椎管受累程度、脊髓受压移位和侵犯等明显优于其他检查。MRI对发现骨转移是敏感的,当病灶>3 mm时即能显示,病变的检出率高[5]。MRI能显示一些转移瘤较具特征性的改变,如跳跃式分布、附件受累、椎旁软组织肿块和椎间盘不受累等情况,对定性诊断十分有价值。总之,MRI以其高组织分辨率、多方位成像、大视野、无骨伪影、无电离辐射损伤等优势已成为脊柱转移瘤的首选检查手段。
  
   参 考 文 献 �
  [1]付克广,肖江喜,徐馥梅,等.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与评价.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5):378�380.�
  [2] 周康荣,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295�1299.�
  [3] 燕树林,王鸣鹏,余建明,等.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CT、MR、DSA)上岗考试指南.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349�354.�
  [4] 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78�480.�
  [5] 郭启勇主编.实用放射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85�1188.�
  [6] 郭启勇主译.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26. �
  
  

推荐访问:脊椎 诊断 转移 价值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shigongfangan/2019/0412/7031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