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现状与思考】

【www.zhangdahai.com--工作计划】

  【摘要】 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归纳针灸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机理、方法和疗效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相关研究存在无统一法则,无统一标准,不系统等问题。如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形成统一的治法治则,是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乃至其他运动性疾病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针灸;运动性疲劳;综述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JIANG Da-lei.Xuchang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 461000,China
  
  【Abstract】 Reference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the mechanism,method and 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was induced.Concluded that the related research have no unified law and standard,were unsystematic,and so on.How to form a unified rule based on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Combined with clinical practice,is the major task of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exercise-induced fatigue,even Other sport disease.
  【Key words】Acupuncture;Exercise-induced fatigue;Review
  
  运动性疲劳属中医“劳倦”的范畴,表现出多组织、多器官、多系统、多层次的复杂变化并伴之以心理变化。目前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结论主要是气血的紊乱和肝、脾、肾的虚损[1]。对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所出现的偏态进行纠正和调整,即“以平为秘”。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认识到针灸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对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集中反映在镇痛、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和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方面。用针灸方法治疗运动性疲劳,其治疗作用可以认为是针灸对身体机能的调整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具有双向性调整作用。刘润波等[2]从中医经络学角度来探讨运动性疲劳的机理,提示左右经络滋养灌溉肺、心、肝、肾的机能减退是促成疲劳的原因,这证明了中医关于运动性疲劳理论的正确性,也为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提供理论支持。但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疑问和待解决的问题,综述如下。
  
  1 针灸对运动性疲劳的治疗机理研究
  
  针灸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主要包括减轻运动性疲劳与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两方面。相关研究认为其作用机制是多环节、多途径的,与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抗脂质氧化、激活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应激应答机制和影响激素相关水平等有关。
  1.1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 运动可引起机体氧化应激,使体内活性氧增加,脂质过氧化增强,从而导致运动性疲劳。相关研究已证实针灸疗效确切。朱梅菊等[3]通过针刺小鼠“足三里”穴发现针灸组小鼠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对照组,而丙二醛低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足三里”穴能提高小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罗磊等[4]通过电针刺激力竭游泳大鼠双侧的“肾俞”穴,结果发现大鼠肾脏线粒体自由基病理变化减轻。史曙生[5]通过对运动员神阙、足三里二穴进行施灸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艾灸可使SOD活性保持相对稳定。
  1.2 影响中枢神经递质和相关激素水平 神经递质5-HT、氨、一氧化氮等在与运动性疲劳发生关系密切,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这些神经递质缓解运动性疲劳。如[6]灸法对“脾阳虚”大鼠血中5-HT、组织胺有明显调节作用。史曙生[7]通过艾灸神阙、足三里穴发现其可提高运动员运动时血清NO的含量和NOS的活性。研究发现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缓解运动性疲劳。陈雄华等[8]针灸大鼠足三里和关元二穴,结果发现可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和B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李红[9]发现针灸足三里穴能使运动小鼠血红蛋白和胸腺系数、脾脏系数及补体C3和C4的含量升高,血清睾酮升高,血清皮质醇降低。罗磊等[10]观察到通过电针治疗可提高游泳运动导致降低的血清睾酮水平恢复。
  1.3 改善机体能量代谢,稳定机体内环境 针灸可以通过多途径改善机体能量的代谢,从而缓解运动性疲劳。王文远等[11]发现针刺后人体由正常态向应急态转变,应激性调动人体储备,升高血红蛋白,提高血液携氧能力,并同时提高糖异生各酶活力,因而避免了疲劳对肌纤维的损伤。向志勇等[12]通过实验表明针灸可以促进运动后血清CK及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的恢复,有利于消除运动性疲劳。史曙生等发现艾灸可以明显降低运动时机体血乳酸的含量[13]。李红等[14]揭示针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运动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异常状态,保护红细胞形态完整。
  1.4 其他 研究发现针灸通过缓解DOMS,促进疲劳恢复。陈雪琼等[15]发现针灸可以促进疲劳肌肉相关酶类如Na,K-ATP酶、Ca酶活性的恢复,可以降低肌肉僵硬,减轻痛疼等。
  目前认为针灸通过调整机体整体机能来缓解,相关机理的研究也只能片面的说明运动性疲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和方法探讨运动性疲劳及针灸治疗的分子机制,推进针灸缓解疲劳的机理研究。
  
  2 针灸取穴方法
  
  2.1 辩证配穴 很多学者认为运动性疲劳其症侯以虚为主,依据“运动必劳其形体(筋、骨、肉),劳其脏腑和神志,必耗其大量精血、津液”的观点作为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将运动疲劳分为形体疲劳、神志疲劳和脏腑疲劳三个类型,针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不同分型,对其预防和修复所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六个字:健脾、补肾、养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辩证分型,如张氏[16]分为:张世明等把运动性疲劳归纳为形体疲劳、脏腑疲劳和神志疲劳3种类型,5种证候(筋肉疲劳酸痛证、运动性失眠证、运动性脾胃功能失调证、肾气不足证、女运动员月经失调证)。类似的分型方法很多,但最终的分型还未确定,没有统一标准的治法治则,这样导致在在组穴方面随意性比较大。因此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为指导,关于辨证组穴在运动领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从目前国内针灸抗疲劳的报道来看,足三里、关元、神阙三穴被选择的频率较高[17],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许多研究者在选择穴位时仅仅参考其他研究方法,在治疗时没有辨证,这与大多数实验受试者是大鼠,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有关,另外疗效的评价标准也未能统一,但如果以此就得出结论是不科学的。开展以人为实验对象的临床研究是以后的重点。
  2.2 针灸的方式 针灸临床治疗方法相对较少,其针灸疗法以针刺、艾灸或针刺配合艾灸为多见,艾灸的方式多采用温针灸、艾条灸中的温和灸、回旋灸或雀啄灸,也有电针[3-9]。
  近年来,中医药运动补剂在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取得了成功,两者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如采用穴位注射、穴位敷贴、药条灸、隔物灸等针药结合的方式,另外结合现代技术如各种电波、药物离子导入等方法,可能会使中医药在运动领域的研究产生一个飞跃。
  电针、耳穴、埋线、皮内针等在运动领域的研究设计也是很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此外,对人体无创性,又有相当疗效的耳穴、穴位敷贴、皮内针是很值得一试的方法,而且比较适合于运动中和运动训练期间应用。
  2.3 针刺方法 临床研究表明[6],刺灸法的量学要素与针灸疗效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运动领域开展此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刺法的量学要素包括进针的方向、进针的深度、具体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及留针时间的长短等,相关研究多采用直刺,深度依个体差异而定,手法、留针时间各差异较大,研究对象不同方法又有差异。多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3-15],目前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人体实验研究,实验对象的来源、运动方式、取穴、操作、疗程长短及测试指标等均存在标准不统一的现象,给针刺量效研究带来困难,系统性的、规范性的研究势在必行。
  2.4 针灸疗效的评价方法
  由于针灸疗效的评价指标大多根据运动性疲劳的机理研究结论而设定的,如自由基损伤,体内代谢物的堆积或能量物质的消耗,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或直接从受试者的主观感受来评定,评定的指标往往集中于某一方面,而结论就直接肯定了针灸的治疗作用,让人难以信服。同样由于实验对象的来源、实验方式、运动方式、指标测定时间等没有标准统一,导致实验结果无可比性,实验结论的真实性受到影响。所以应建立运动动物和人体的各种完善的实验模型及其标准评价程度,并筛选适用于针灸适用于机能评定与评价抗疲劳针灸的敏感指标,进行科学的、客观的临床疗效评价。
  
  3 小结
  
  无论是基础机理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无统一法则及标准,研究不系统,不规范等问题。如何利用现代医学技术提高对机理的认识,如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形成统一的治法治则,是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乃至运动领域相关疾病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志元.运动性疲劳中医理论的生物学基础.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4(4):55-57.
  [2] 刘润波,谭朕联,东贵银.从经络学说对疲劳的探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6,8(1):10-13.
  [3〕朱梅菊,高顺生,李红,等.针刺足三里穴对运动小鼠体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3):263-265.
  [4] 罗磊,许晓瑾.电针对力竭游泳大鼠肾脏线粒体自由基代谢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中国针灸,2001,21(6):366-368.
  [5] 史曙生.艾灸对运动员运动时机体血清酶活性的影响.中国体育科技,2001,37(8):48-49.
  [6] 刘农虞,张京英,张蕊,等.不同灸质、灸量对动物血中5-HT、组织胺含量的影响.中国针灸,1995,5:29-30.
  [7] 史曙生.艾灸对运动时血清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酶的影响.体育科学,2002,22(6):92-93.
  [8] 陈雄华,刘又香,王华,等.针灸“足三里”、“关元”穴对阳虚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中国针灸,2000,20(9):55-57.
  [9] 李红.针灸足三里穴对小鼠运动能力及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1) :42-46.
  [10] 罗磊,代卫萍.运动训练与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功能的关系和针灸调节作用.上海针灸杂志,2000,19(2):3-5.
  [11] 王文远,牛栋,王辉,等.平衡针刺治疗运动性疲劳征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1999,(1) :13-15.
  [12] 向志勇,陈元武,郁时兵,等.针灸对运动性疲劳影响的实验观察.山东体育科技,1998,20(3):25-27.
  [13] 史曙生.艾灸对运动时血乳酸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 :20-21.
  [14] 李红,朱梅菊,许可,等.针灸足三里穴对大负荷训练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形态的干预.体育科学,2004,24(1):31-34.
  [15] 陈雪琼,吕璇,陈影红.温针灸对运动员大强度负荷后疲劳恢复的初探.现代康复,2000,4(11):172.
  [16] 张世明,叶锐彬,虞亚明,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1) :47-51.
  [17] 杨翼,李章华.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与思考.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5) :499-501.

推荐访问:针灸 现状 思考 治疗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gongzuojihua/2019/0407/6151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