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手法与中药内服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中医正骨手法

【www.zhangdahai.com--节日贺词祝词】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正骨联合中药内服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均应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中药半夏白术汤加减,对照组加用西药桂利嗪片,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椎-基底动脉血流超声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及主要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正骨联合半夏白术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能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及不适症状,效果满意。
   【关键词】 中医正骨;颈性眩晕;半夏白术汤;椎-基底动脉;临床疗效
   颈源性眩晕是由于颈部劳损致椎动脉受压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的综合症状群。颈椎骨关节、椎间盘及周围组织在慢性炎症刺激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韧带钙化、骨质增生[1]、脊柱周围哦软组织肿胀等,直接或间接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患者多表现为胸闷、失眠、眩晕等临床症状[2]。颈椎间盘突出、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均可引起本病,本文介绍我院应用中医正骨联合半夏白术汤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2011年5月收治的9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年龄在35~73岁之间,平均54.4±5.2岁,男性12例,女性33例,病程在1个月~8年之间,平均3.5±2.2年;对照组年龄在37~75岁之间,平均55.4±5.7岁,男性15例,女性30例,病程在2个月~9年之间,平均4.2±2.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种患者均应用中医正骨手法,理筋手法目的是松解头、颈、肩、背部肌肉痉挛,患者取仰卧位,在患者头部、颈、肩、背部采用按揉、拿捏等中医手法操作10min,后用拇指点按风池、风府、天宗、百会等诸穴,时间为5min,行颈椎间隔牵引手法约2min,14d为1个疗程;正脊手法是调整颈椎,恢复颈曲,扩大椎间孔、根突孔孔径,消除软组织异常应力,患者取坐位,双手检查颈椎,一般有C2、C5椎体有偏移[3],左手拇指触及偏移的椎体棘突固定,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向左轻推,听到咔哒声响,提示复位成功,不成功者,可在第2天再复位1次,早期眩晕症状明显者不宜使用此手法[4],患者经复位症状缓解后以理筋手法巩固。对照组患者加用西药桂利嗪片50mg,1次/d,睡前口服;治疗组患者加用中药半夏白术汤加减,基本组方:半夏12g、白术12g、天麻15g、钩藤15g、陈皮10g、泽泻15g、夜交藤12g,呕吐者加旋覆花10g、头胀者加川芎、蔓荆子各12g,四肢乏力、少气兰言者加党参20g、升麻6g,水煎服,每天1即,14d为1个疗程。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椎-基底动脉血流超声检查[5],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症状评价包括眩晕、颈肩痛、颈屈伸、眩晕时加重、椎间孔压迫试验阳性,每项20分,总计100分。
  1.3 入选标准 入选患者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颈性眩晕诊断标准,有眩晕、恶心、呕吐表现,因颈部体位变化,如头部过度旋转屈曲加剧,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旋颈试验(+),经多普勒超声(C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除外眼源性眩晕、颅内肿瘤、高血压[6]。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X2,t检验,P

推荐访问:正骨 内服 眩晕 疗效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jierihecizhuci/2019/0418/8303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