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下如何构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构建

【www.zhangdahai.com--经验交流材料】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的新世纪;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其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否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居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体制,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提高自身政治教学艺术,落实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自然与经济规律的能力,提高求知兴趣,使学生获取探求知识的能力;加强科学思维方式,使学生获得智力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和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加强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初中大多学生都认为思想品德内容抽象空洞、枯燥乏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厌学。怎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怎样才能扭转这一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克服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不利教学的局面?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是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与生成并重,注重备课的双向性、灵活性
  一份好教案,对于上好一堂课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设计要坚持创设与生成并重。首先,要求熟悉课本知识,清楚把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反映学生的认知、思想情感的疑问、困惑和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常听到学生反映:“书本上我已经看懂了的老师还在讲,而且不厌其烦地讲,不懂的老师一带而过,结果还是不懂。”这种讲课就是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没有为学生着想,若教学过程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去设计,其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教无定法,教学要灵活机动,教学设计更是如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是一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教师的点拨、知识的引申都可能会生成新的知识,特别当前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知识,教师要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为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做好准备,要多学习、多积累,尽量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其积极性。
  二、启发与讨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问题情境设置出来后,可以灵活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思想政治课能够采取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自在的讨论和归纳。如“小组讨论”、“演讲”、“辩论赛”、“当回小老师”等等,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空间中如鱼得水,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启发、讨论式对话教学,这种方法可依据教材中“探究园”、“观察与思考”中的问题,由学生先进行讨论思考,归纳概括,教师再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因势利导。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充分肯定其正确的观点,对片面的认识再引导其仔细看书分析,自己纠正错误,这就使学生有种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他们畅所欲言,才可以看见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思想在整个课堂洋溢。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舒畅合作的教学氛围,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关注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老师不再做学生的“说教者”,而是做学生的“商谈者”,做学生成长的参谋、伙伴,做学生学习教材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与实践性
  思想品德课因为理论比较抽象、深奥,加之教师讲解空洞、枯燥,甚至个别老师干脆让学生去读书划书,从而造成课堂缺乏生命活力,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富有活力的课堂,是广大政治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尽管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与现实生活又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及时渗透与社会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就无法活化书本上的知识,就谈不上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和应用,也就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认为破解这一难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回归生活,立足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政治道理。二要关注国内国际形势。每天都在发生的国际国内时事,因为其新颖性而受到学生关注,更因为它蕴涵着丰富的政治道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要关注地方乡土材料。乡土材料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而且能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其积极性。
  四、改变教学评价,发掘学生的创造性
  “关注差异,人人成才”的评价观应运用多元、多维、全面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地看、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如果教师抓住了师生交流的最佳契机,适时运用语言、表情等手段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就能使师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为此,不仅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常予以肯定,而且还应鼓励各类学生都大胆地发表自己对知识的见解,肯定每个观点中好的一面。这样他们身上那种潜在的动力就会被挖掘出来,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得到树立和提高,长此以往,教师的这种期待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必定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此外,教师还应当培养和保持一颗“年青的心”,和学生经常交流,让学生更亲近你,是谓“亲其师,信其道”也。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探索出培养具有高度自觉能动性人才的途径和模式,使之有利于人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确实使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适应于素质教育模式的转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去,使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书目:
  [1]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轮》�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陈万析,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陈秉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 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 李镜流主编:《教育心理学新探》,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年版。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浅析 新课程 思想品德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jingyanjiaoliucailiao/2019/0316/1800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