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新思维在病理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体会:病理实验课的感受

【www.zhangdahai.com--可行性研究报告】

  创新思维,简言之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1]。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一文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著名学者兰德曼认为:“人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生物”。美国人类学家查耳斯・霍顿・库斯说:“人类本性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可教育性”。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每一学科都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此,笔者将创新思维应用病理实验课教学之体会总结如下。
  
  1 培养学“观察”能力 打好创新基础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着的知觉,是知觉的最高级形式。演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教师做演示实验时,除交代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观察的重点。教师对每一项演示实验都应制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基础,精心策划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措施,变简单的实验“观看”过程为实验“观察”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打好创新的基础。
  
  2 增加分组实验 增强创新体验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是老师做、学生看,但有不少的演示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特别是后排的学生)是很难看得清的。即使看得到,出于缺少“参与”意识,往往调动不起积极性,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及创新力就难以得到充分锻炼。 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就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从而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加强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还可以通过实验探求知识,获取知识。
  
  3 加大探究性实验力度 激活创新思维
  
  教材中属于验证性、测量性的实验较多。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说给学生听。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实验。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失去对实验的“神秘感”和探索欲望,思维单一、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如果教师能选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从而激活创新思维。
  
  4 开放实验室 拓展创新空间
  
  除课堂实验教学外,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到实验室去通过“动手”自主做实验,可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实验室的开放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开放时间可选在每天自修或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条件研究和创新;②仪器摆设传统的做法是按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的顺序,按每个实验独立摆布。这样可能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一定限制。我们可以尝试根据“设计思想”,布置成几块,要求学生在设计思想下做实验;③材料利用学生除可充分使用实验室内各种仪器进行实验外,还可设立“废料利用箱”,让学生把平时弃置的易拉罐、废胶管等收集起来,供同学们选用。这样做既可节省资源,又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④组织管理除了安排1~2名实验员负责开放时间的宏观管理外,还可考虑安排若干名学生协助管理,提供指导。这样既节省了管理资源,又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实验室的开放能做到有序、高效。
  
  5 培养实践能力 总结创新成果
  
  人的思维虽有其共性规律,但又有其鲜明的个性。传统的课堂实验教学注意较多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注意的是学生思维的共性特征。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是任何别人规定的思路所替代不了的。因此,我们要把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统一起来,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以求升华创新意识,总结创新成果。

推荐访问:病理 创新思维 课教学 体会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kexingxingyanjiubaogao/2019/0405/5606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