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接棒”_中小学语文诵读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衔接,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急慌忙地把棒掉到地上,影响前进步伐的速度。我觉得中学语文教师在接“棒”的时候,一要稳、二要顺、三要运用推进力。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就是: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怎样在具体教学当中做好呢,我思考了如下几点:
  1、找准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衔接的症结所在:主要体现在中学比小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由老师安排时间到自主安排时间;学生学习习惯由小学的被动型转到中学的主动型,对于相当多的学生在转型上存在问题。
  2、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 在给初一新生上课之前就要明确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很重要。要向学生讲明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得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初中由于课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
  3、温故知新,适当复习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初一学生面对增多的课程和加难的课文,难易有诸多不适应,适当复习一下旧知识十分必要。
  一是把住记忆特点--机械记忆,让学生大量背诵古典诗歌、名言警句。这是记忆诗歌的黄金时期。
  二是根据思维特点,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适当重视形象思维。如充分利用电教设备的视听效果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
  4、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衔接。
  适当引导学生研究:“单元学习要求”、及“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强调预习、复习指导学习的方法。有的老师指导预习方法很有成效。如“朗读课文三五遍,解决疑难生字词,不懂的地方画问号,通过练习找重点。”同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过渡,调动口、心、手、眼的四到位。多说、多读、多思、多写是学好语文的四个法宝。
  5、展开读写双翼,做好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衔接。 读写被称为语文的两翼,是语文的两支柱,但是在小学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套路文”或称“八股文”。老师一让写好人好事,不是谁给谁补课,就是下雨了谁的伞自己舍不得用,留给别人。这种作文内容的陈旧形式的模式化,反映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封闭和僵化,学生思维灵性被扼杀。这和应试教育求稳、求折中,不求创新,反对出奇的弊端。必须从这种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开放式大读写的新语文教学格局。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向口头作文适当倾斜。首先做到口心一致。即“我口讲我心”,课文演讲、短剧表演、专题竞赛、趣味辩论等口头作文,学生可以克服对书面作文的畏难情绪更有兴趣。当然也可以说是向书面作文的一种过渡。口头作文同传统作文最大的区别是“由笔写”到“口述”,这种方式的变化要求学生从“静”到“动”,从个人写作到当众叙述。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情感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 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从阅读(或学)到方法(或理解内涵),再延伸到写作(或谈感受、学写作技巧),把两者结合的比小学时再紧密些,树立读是为了写好,写能更好地读的“双翼思想”“比翼双飞”。
  (3) 从电视与电脑之间走向广阔的生活,处处有心皆语文。小学生在电视与电脑游戏之间的消极影响是生活的空间被自我封闭。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有能力也有必要从封闭中解放出来。
  一是广泛涉猎课外书,从人类的精神宝库中探求宝藏。
  二是从家庭中体验亲情,抒发感想。
  三是从交往学会处事,磨练健全的人格。
  四是走向大自然寻找灵感和享乐。
  五是向内心世界探求生命的本质,记录下成长的轨迹。
  六是向未来世界描绘多彩人生,写下豪言壮语。
  语文的广阔天地要逐渐在语文教学中展现,把“读写”变成开放的大舞台。把语文变成人生的加速器。
  6、发扬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把写日记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根拐杖。
  有人说:“日记很小,只容得下我一个人,日记很大,又可包罗万象。”由于日记特殊的魅力,决定了日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领的特殊作用。记日记是小学时形成的良好习惯。需要在中学巩固好发扬好,使它成为学习语文助推器和个人的小天地。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字数不多,只要求写出自己的东西。这样既达到了练笔的目的又帮助他们养成关心社会关心身边事物的习惯,这也有助于理性思维的发展。
  7、做好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教育家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这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 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 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济南的冬天》,我就让学生写《家乡的冬天》;学习了《羚羊木雕》,我就让学生编话剧;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家乡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我还想强调的是语文教师自身一定要具有创造力,不墨守成规,树全新的学生观,把全体学生都看成学习的主人,创设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认识自身的危机感和使命感。要尊重学生个性,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超越老师,具有能激发学生创造渴望的教学艺术。新教材除了课本外,还增加了读本,阅读量大大增加,把读本引入课堂,让学生大胆尝试当老师,把课文只当作例子,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性学习,就会发现语文本身的魅力,增添对语文的兴趣,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推荐访问:接棒 中小学 浅析 语文教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19/0316/1740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