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机遇与挑战(完整)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机遇与挑战(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机遇与挑战(完整)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机遇与挑战6篇

第一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机遇与挑战

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国际经验(一)全球碳达峰整体进展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近期发布的报告,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碳排放达峰国家的数量分别为18、31、50和54个,其中大部分属于发达国家。2020年,排名前十五位的碳排放国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亚、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和法国已经实现碳排放达峰,中国、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承诺在2030年以前实现达峰。

根据国际科学家组成的全球气候变化计划组织(GCP)测算,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为340亿吨,与2019年相比减少了24亿吨,比上一年下降7%。

图1全球碳排放量历史变化情况

国际能源署发布《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受疫情影响情况》显示,在2020年,发达经济体在2020年的年排放量下降幅度最大,平均下降了近10%,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排放量相对于2019年则只下降了4%。与最近的排放增长率相比,大多数经济体的排放量下降了五至十个百分点。巴西下降幅度较小,最明显的是中国。中国是唯一一个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与2015年至2019年期间的平均增长率相比,中国的排放增速仅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尽管2020年是历史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最大的一年,许多经济体的能源需求和排放迅速反弹,突显出2021年CO2排放量将面临大幅增加的风险。

图2全球主要国家二氧化碳历史变化情况

(二)全球碳中和发展形势

根据EnergyClimate(能源与气候组织)推出的净零排放竞赛计分卡,目前我国已处于第四梯队,位列全球第28位。

图3净零排放竞赛计分卡

宣布时间看,部分欧洲国家(如德国)在20世纪就实现了碳达峰,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超过50年的时间,美国43年,但作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仅有30年。在陡峭的碳排放量下降曲线背后,是规模化的经济结构转型,这意味着我国当前经济结构下相当规模的存量资产将失去原有功能。

图4 重点国家碳达峰时间及碳中和趋势

(三)全球主要的技术领域

华泰证券所结合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基于五大碳排放源,归纳了四大主题12个细分领域的技术赛道,①电力部门深度脱碳;
②非电力部门深度电气化;
③终端设备节能提效;
④碳排放端“绿化”。

图5主要的技术领域

1、电力脱碳

电力部门若不率先实现发电环节的脱碳,其余环节电气化反倒可能使得碳排放增加。3月15日,习近平在财经委会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兴电力系统”,风光水发电将从当前的补充能源地位上升为主力能源地位。

2018年后中国弃风弃光问题已明显改善,2019年全年弃风率与弃光率分别降至4%、2%,叠加主要光伏原料成本的下降,2019年光伏度电成本已经降低至0.44元,同期全国脱硫燃煤均价为0.36,光伏发电处于平价上网临界点阶段,CPIA预测,2021年后光伏发电即有望实现用户侧平价。后平价上网时代,制约风光发电广泛替代火电的瓶颈体现为:1)风光发电的间歇性/随机性,火电仍需要承担较重的调峰任务,2)风光资源与负荷地理分布错配,风光资源聚集在西北地区,而电力负荷集中在东部沿海,上述“堵点”的出路在于储能系统、分布式光伏与特高压。

2、终端电气化

钢铁冶炼电气化。根据车百智库测算,低电气化的长流程(高炉转炉)制造吨钢产生2.1吨碳排放,而高电气化的短流程(电弧炉)+清洁电力制造吨钢仅产生0.6吨碳排放。目前国内炼钢仍以长流程为主,2019年短流程炼钢渗透率仅10%,对照海外发达经济体,2019年美国/欧盟/日本电炉钢渗透率分别为70%/41%/25%。电炉炼钢所需重要原料——废钢的成本问题是制约短流程工艺渗透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废钢供给相对海外发达经济体不足,成本偏高。

图6钢铁冶炼电气化情况

氢能-燃料电池。《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氢能与燃料电池是非电力部门中较难实现电气化领域的解决方案,主要用途体现在:1)交运领域的商用车、航运、航空等长距离、载重运输设备较难采用动力电池实现电气化,氢燃料电池是较优的替代方案,尤其是商用车领域,氢燃料电池技术已基本成型;
2)工业领域的炼钢使用氢气替代天然气作为还原剂,能在当前的电炉钢技术上进一步减排,同时氢能未来也有望在化工领域实现对化石燃料的替代(即氢化工)。

图7中国氢能产业链市场规模

生物燃料。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要求所有成员国2020年生物燃料在交通领域掺混比例达到10%,2018年修订版本中进一步要求2030年生物燃料在运输领域掺混比例达到14%。

3、装配式建筑

根据住建部测算,装配式住宅的单位平米碳排放,比传统住宅低近30kg,减排主要来自于保温材料与水泥砂浆的消耗。对照海外发达经济体,当前中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2019年中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为13%,海外发达经济体普遍为70-90%。

图8装配式建筑减排优势及渗透空间

4、节能提效:

当前技术手段相对成熟的节能提效领域主要为家电(变频家电)与工业(工业控制与自动化),两者的核心部件均对应功率半导体,尤其是具备低能耗属性的IGBT。

图9 IGBT中国市场规模

5、排放绿化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利用生物质能(如庄稼等)为原料制造的塑料,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了一定量的CO2,而再其被废弃后,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同等量的CO2,又可以供下一年的庄稼吸收,从而实现了碳循环与零碳排放。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分析,果将全球每年生产的聚乙烯塑料全部替换为生物降解塑料,可减少4200万吨碳排放,相当于1000万次国际航班产生的碳排放。当前生物降解塑料中具备经济性的主要为PBAT与PLA技术。

加强塑料回收利用率同样可以降低碳排放。当前塑料处理仍以焚烧与填埋为主,全球回收率均偏低(根据OECD,2018年全球塑料回收率仅9%)。

图10欧盟费塑料处理方式占比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IEA,当前全球范围内仅有21个运营中的大型CCUS项目,其中美国占据10个,中国仅有1个(中国石油吉林油田CCUS项目),项目开展主体以国际大型油气企业为主。

图11全球CCUS项目数量

当前CCUS发展缓慢的主因是,当前技术条件下项目运营成本高昂,即使有政府补贴,火电厂或者钢厂安装碳捕集设备仍然会面临巨额亏损,而仅靠油气企业捕集CO2用于EOR,CO2整体需求量较低,难以实现CCUS的规模化推广。根据中国碳捕集与封存协会,未来实现CCUS大规模使用的出路是:1)技术进步使得碳捕集与运输成本减半以上,以及2)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捕集CO2的火电厂通过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出售其排放限额来获得收入,当碳排放价格在200-30元/吨时,叠加前述的成本优化,可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四)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府举措

1、欧盟

碳达峰:欧盟27国作为整体在1990年就实现了碳排放达峰,但各成员国出现碳排放峰值的时间横跨20年,德国等9个成员国碳排放峰值出现于1990年,其余18个成员国碳排放峰值分别出现于1991-2008年。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图12欧盟不同排放源的碳排放当量(1990-2018年)

碳中和目标设定:,2007年7月,欧盟发布了“气候与能源”一揽子计划草案,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欧盟2020年的低碳发展目标和相关政策措施。2008年1月正式提出了“气候与能源”一揽子方案的立法建议,年底获得欧盟首脑议会和欧洲议会的批准,成为正式法律。该计划设定了2020年欧盟整体比1990年减排温室气体20%、节能20%、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20%的目标,并通过按国别的目标责任分解、建立欧盟碳市场、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落实这一整体行动方案。2020年11月,欧盟27国领导人就更高的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决定到2030年时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至少55%,,在7个领域开展联合行动,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清洁、安全、互联的交通,发展竞争性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发展生物经济和天然碳汇,发展碳捕获和储存技术以解决剩余排放问题,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政策支持:欧盟形成了贯彻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目标的路线图和一整套包括市场、财政金融、标准标识、自愿协议、信息传播等工具的政策措施。2011年3月,欧盟通过了《2050年迈向具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路线图》,该路线图描绘了2050年欧盟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80%-95%目标的成本效益方法。在产业政策层面,欧盟将发展重点聚焦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数字科技等方面,政策措施覆盖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几乎所有经济领域,以加快欧盟经济从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在交通运输方面,欧盟计划通过提升铁路和航运能力,大幅降低公路货运的比例。同时加大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2025年前在欧盟国家境内新增100万个充电站,双管齐下降低碳排放量。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欧洲绿色协议》,提出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50%~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协议》涉及的变革涵盖了能源、工业、生产和消费、大规模基础设施、交通、粮食和农业、建筑、税收和社会福利等方面。2020年3月提交《气候气候法》,旨在从法律层面确保欧洲到2050年成为首个“碳中和”大陆,准备设立7500亿欧元的专项经济复苏基金。复苏计划的重点投资的领域包括电动汽车、低碳电力生产和氢燃料等,包括三大主要内容:一是为发展绿色经济、进行数字化转型等提供财政支持;
二是鼓励私人投资,设立预算为310亿欧元的偿付能力支持工具;
三是扩大欧盟科研创新资助计划“地平线2020计划”的资金规模,以强化卫生安全。

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机制五大基石

欧盟可再生能源电力机制政策

欧洲碳市场(EU ETS):启动于2005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欧洲碳市场包括电力、工业以及航空部门的11000多个排放设施,2020年排放量约13亿吨,交易量达80亿吨,占202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2290亿欧元的九成。今年2月以来,欧洲碳配额(EUA)价格一路上扬,先是超过2006年以来的31欧元每吨的记录,又于2021年2月初突破40欧元。2021年3月,欧洲议会投票通过碳关税(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议案,2023年起实施。尽管删除了“逐步消减免费配额”的表述,但市场情绪仍然较高,3月10日开盘突破41欧元创历史新高。

英国碳市场(UK-ETS):于2021年1月推行碳排放交易系统。UK-ETS的实施将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21年至2030年,第二阶段从2031年至2040年。英国政府将在2023年对ETS系统进行初步审查,以评估系统在2021-2025年前半阶段的表现,并于2026年之前完成对系统设计方案的必要调整。2028年将全面评估系统在第一阶段的整体表现。本次纳入ETS的行业类型包括能源密集型工业、发电行业和航空业。2021年包括航空业在内的配额发放总量大约为1.56亿吨,之后将逐年减少420万吨。免费配额发放量将考虑免费配额的总量上限,2021年的免费配额总量大约为5800万吨,之后逐年减少160万吨。

2、美国

碳达峰:美国碳排放峰值出现于2007年,比欧盟的德国、英国和法国以及东欧成员国晚15年以上。碳排放峰值为74.16亿吨CO2当量,人均排放量为24.46吨CO2当量,比欧盟人均水平高出138%。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图13美国不同排放源的碳排放当量(1990-2018年)

碳中和目标设定:美国总统拜登已明确表示,将承诺在2035年,通过可再生能源过渡实现无碳发电,2050年实现碳中和。美国主要的碳排放源为能源活动。碳排放达峰时,美国能源活动的碳排放量占比为84.69%;
而农业、工业生产过程和废物管理占比较低,分别为7.97%、5.31%和2.03%。由于能源市场上价格便宜的天然气发电逐渐取代燃煤发电,碳排放达峰后,美国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量占比呈下降趋势。

政策支持:2013年6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制订了“总统行动计划”,对2020年比2005年温室气体减排17%的目标进行了按领域分解落实,包括更新新建以及既有发电厂碳排放标准、发展新能源、激励对清洁能源的长期投资、提高能源效率、确立四年一次的能源评估制度等。2014年6月,推出“清洁电力计划”。要求2030年之前将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排放水平上削减至少30%,这是美国首次对现有和新建燃煤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该计划只提出电厂的减排目标和指导原则,不规定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方法,允许各州将整合资源,形成最佳成本效益组合方案。2017年6月,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给世人留下了似乎美国政府不关心温室气体减排的印象。2021年1月,拜登上任第一天就宣布重返《巴黎协定》,并提出“到2035年,通过可再生能源过渡实现无碳发电,2050年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3550”碳中和目标,政府计划拿出2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具体措施主要有:在交通领域的清洁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计划、城市零碳交通、“第二次铁路革命”等;
在建筑领域,建筑节能升级、推动新建筑零碳排放等;
在电力领域,引入电厂碳捕获改造,发展新能源等。同时,加大清洁能源创新,成立机构大力推动我包括储能、绿氢、核能、CCS等前沿技术研发,努力降低低碳成本。

美国碳市场:由于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政策导向摇摆不定,某些州在没有联邦政府参与下尝试推行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是美国东北部地区和大西洋中部某些州共同实施的第一个强制性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该机制仅覆盖不低于25MW的发电装置且采用拍卖的形式进行初始配额的分配。近年来,RGGI在制定收紧总量控制和建立排放控制储备等新措施的同时还吸纳了弗吉尼亚州和新泽西州两个“新成员”。加利福尼亚州则创立了全球最广泛且最复杂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其出台的《全球变暖应对法案》对碳减排目标设定与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总量控制目标、覆盖范围、碳配额抵消与存储机制等问题做出明确的制度安排,是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典型代表。

3、日本

碳达峰:日本碳排放峰值出现于2013年,碳排放峰值为14.08亿吨CO2当量,人均排放量为11.17吨CO2当量,低于欧盟人均水平的8.66%。日本的主要碳排放源同样为能源活动,碳排放达峰时,占碳排放总量的比例高达89.58%,而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和废物管理的碳排放量占比分别为6.36%、2.47%和1.59%。达峰后,能源活动造成的碳排放量占比略有下降,得益于日本严格的垃圾回收政策,废物管理造成的碳排放量持续降低。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图14日本不同排放源的碳排放当量(1990-2018年)

碳中和目标设定:2020年12月,日本政府推出《绿色增长战略》,被视为日本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进度表,构建“零碳社会”。一是将在15年内逐步停售燃油车,日本政府计划到2030年将电池成本“砍半”至1万日元/千瓦时(约合96.9美元/千瓦时),同时降低充电等相关费用,使电动汽车用户的花费降至燃油车用户相当的水平。二是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过半,其中海上风电也将是日本未来电力领域的发力重点,目标是到2030年将海上风电装机增至10吉瓦、2040年达到30-45吉瓦,并在2030-2035年间将海上风电成本削减至8-9日元/千瓦时。三是引入碳价机制来助力减排,将在2021年制定一项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收费的制度,但业内担心增加经济负担,使得政府对于全国引入碳定价机制仍然持谨慎态度。

政策支持:日本经济产业省通过监管、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动员超过240亿日元的私营领域绿色投资,力争到2030年实现90万亿日元的年度额外经济增长,到2050年实现190万亿日元的年度额外经济增长。日本还将成立一个2万亿日元的绿色基金,鼓励和支持私营领域绿色技术研发和投资。

日本碳市场:日本则于2010年在东京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级排放权交易体系,并随后在埼玉县对东京都ETS加以复制,日本两个城市级碳市场主要覆盖商业和工业建筑的电力与热力消费。目前,日本实现了东京和埼玉县连接的开创性城市级碳市场,以推进大型建筑和工厂的减排。

4、印度

目标设定:印度至今仍未对碳达峰和碳中和做出承诺。印度在2015年向联合国递交减排计划,在一份题为《印度决心做出的贡献》文件中显示,到2030年碳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33%-35%,同时为本国应对气候变化设立基金。随着国际社会压力增加和国内环境状况恶化,2012年,向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提交了《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明确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20%-25%,并进一步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到2030年使国家碳排放强度在同样基础上削减33%-35%。

政策支持:2008年政府首次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该计划作为纲领性文件,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规划以及组织实施方式等,其重点是八项国家行动计划,其中侧重于减缓领域的是太阳能国家计划;
提高能源效率国家计划和可持续生活环境国家计划;
适用领域包括水资源国家计划、喜马拉雅生态保护国家计划、绿色印度国家计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计划;
另有一个加强气候变化战略研究的能力建设规划。该行动计划关注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强调适应气候变化,但回避了具体减碳目标。在推动太阳能利用方面,莫迪政府2014年公布了新计划,决定5年内投入1万亿卢布使太阳能发电装机问题达到10万兆瓦。

5、巴西

目标设定:巴西2012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碳排放峰值为10.28亿吨CO2当量,人均排放量仅5.17吨CO2当量。2014年和2016年,受巴西世界和里约奥运会影响,碳排放量有所回升,总体仍低于2012年。2020年12月,巴西设立目标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低37%;
到2030年较2005年水平低43%。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

政策支持:2004年,巴西政府制定了《亚马孙森林砍伐预防和控制联邦行动计划》,巴西国有太空研究院的研究显示,该计划实施使2012年亚马孙地区森林砍伐率较2004年下降83.5%。2009年,巴西制定颁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计划》,提出巴西2020年的排放量比2005年绝对减少5.7%-9.8%。2012年5月,巴西里约热内卢市政府推出低碳战略计划,这一计划旨在进一步降低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构建一套更全面的碳汇计算和交易模式。

第二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机遇与挑战

学习“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我国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从传统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生态文明,是应对传统工业化模式不可持续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前提。

从全球视角看,2020年可谓是 “碳中和元年”,各国在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同时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开启了迈向碳中和目标的国际进程,对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大国绝不能踯躅不前,必须积极投入其中,并努力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碳达峰是具体的近期目标,碳中和是中长期的愿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尽早实现碳达峰, 努力“削峰”,可以为后续碳中和目标留下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而碳达峰时间越晚,峰值越高,则后续实现碳中和目标挑战和压力越大。如果说碳达峰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再加一把劲儿,那么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在现有技术和政策体系下努力还远不够,需要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深刻转型。
一方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根本前提是生态文明建设。碳中和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脱钩。从根本上改变高碳发展模式,从过于强调工业财富的高碳生产和消费,转变到物质财富适度和满足人的全面需
求的低碳新供给。这背后,又取决于价值观念或“美好生活”概念的深刻转变。
“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更需要统筹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组织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更详细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蓝图化为美丽现实不懈努力。



第三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机遇与挑战

关于支持碳达峰、碳中和主题演讲
关于支持碳达峰、碳中和主题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周密论证作出的重大决策。XX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绿色金融确定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本场论坛的主题是“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十分有意义。借此机会,我谈几点认识。
第一,知行合一,切实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有全面、系统、深刻认识“30·60”内涵的思想自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人均能源需求尚有较大上升空间,未来碳减排压力较大。据国际组织、科研机构测算,我国碳排放峰值将超过XXX亿吨,而XX碳排放峰值为XX亿吨,XX约为XX亿吨。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XX年时间,远低于欧XX家XX-XX年的时间。“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要简单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国民财富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代价,而是要实现碳 1 / 7


减排约束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理性、智慧地平衡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未来几十年,绿色低碳转型将嵌入所有经济活动的内核,成为投资、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决策的核心逻辑。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将从不可持续的资源高度依赖型转向持续迭代的技术创新型,五大新发展理念将贯穿全过程、各环节。
思想自觉要转化为更理性、果敢的行动自觉。“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求我们迎难而上,及早科学设置碳减排目标,部署切实可行的达标方案,出台规范、明确、可操作的绿色发展举措。金融部门将全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整体目标,完善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主动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金融风险。

第二,秉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需以系统观念引领顶层设计。“30·60”目标存在“达峰快则中和早、峰值高则中和难”的紧密关系。碳达峰不等于冲高点,而是要尽快进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持续调整。达峰后碳排放很难陡然下降,可能需要经历一段峰值平台期。不同的达峰时间、峰值水平和平台期下,实现碳中和的整体成本差异较大。如果将二者割裂,不从一开始就着眼于碳中和的最终目标,将进一步压缩碳中和过渡期,增加转型压力和不必要的转型成本。因此,需全面、理性、科学认识碳达 2 / 7


峰、碳中和二者的内在联系,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全国统筹。要重点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政策框架,持续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出台分行业、分领域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同时,我们呼吁,有能力、有条件的地区、机构和市场主体向负碳排放进军。
第三,统筹谋划,全力做实做强绿色金融“五大支柱”。

XX银行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经过多年探索,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即: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探索形成了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这“三大功能”“五大支柱”是金融部门有力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着力点。
近期,XX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统一了绿色债券标准,不再将煤炭等化石能源项目纳入支持范围;
同时,XX银行计划分步推动建立强制披露制度,统一披露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实现信息共享。我们还将探索开展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用金融的力量推动营造实现“双碳”目标的良好氛围。
XX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碳中和债务融资工具和碳中和金 3 / 7


融债,重点支持符合绿色债券目录标准且碳减排效果显著的绿色低碳项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间市场“碳中和债”累计发行XXX.X亿元。
为进一步动员资金支持绿色发展,XX银行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对金融机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业务开展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XX万亿元,同比增长XX.X%,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XX.X个百分点。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XX银行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直达碳减排领域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在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方面,今年,XX银行将与XX财政部共同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加强协调G20各成员国,讨论制定《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共同推动信息披露、绿色标准等重点事项。同时,我们正在与XX有关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债券、贷款等分类标准的趋同。
XX在引领绿色金融发展上具备巨大的潜力和优势。XX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走在前列,20XX年就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计划在2025年之前实现碳达峰,较全国的碳达峰目标提前X年。同时,XX金融要素市场完备、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基础设施 4 / 7


完善,为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绿色债券中超过XX%在XX发行,绿色环保企业股权上市融资超过XX%发生在XX。未来,XX可进一步发挥优势,在金融机构碳核算、金融机构及融资主体的气候和环境信息强制披露、绿色金融产品评估认证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这不仅有利于提升XX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引领可持续发展投融资的国际潮流,推动XX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也有利于提升金融对绿色低碳转型的服务能力,特别是通过金融创新支持绿色技术进步,助力XX科创中心建设。
第四,着眼全局,强化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金融支持。

绿色低碳转型需“两条腿”走路:一是刚才提到的绿色金融支持,二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的核心是通过市场化定价,约束排放,激励减排,同时发挥金融的期限转换和风险管理功能,引导跨期投资,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及早设置清晰的碳排放总量目标,在总量约束下,由市场供求决定配额交易,形成清晰的价格信号,从而引导预期、稳定预期,促进低碳投资。
二是进一步发挥金融在碳市场建设中的支持作用。碳交易的底层逻辑是排放权的转移,包含配额分配、登记、交易、核查、评估等诸多环节,实际运行成本较高,限制了市场效率。引入更多金融机构和包括碳衍生品在内的金融产品,有利于发挥碳市场 5 / 7


的价格发现功能,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绿色投资是典型的跨期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风险大,亟需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金融市场已有很多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和运作模式,按照金融市场逻辑管理碳市场,有利于实现有效的跨周期配置和套期保值。金融系统将积极配合、主动适应碳市场建设需要,有效平衡好绿色低碳投资中激励、跨期和风险管理间的关系。

过去十多年,XX已经构建了一套“制度明晰、市场规范、管理有序、减排有效”的碳交易体系,碳基金、碳质押、碳配额远期等创新产品有序发展,探索了碳金融业务协同监管经验。全国性碳市场交易中心落户XX,将与XX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增强碳市场价格发现能力,提高XX在全球碳市场定价中的地位。
第五,冷静理性,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行稳致远。
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的测算,“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介于XXX-XXX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X.XX-X.X万亿元。巨量资金需求背后蕴藏巨大的投资机会,各类投资风口不断涌现,十分吸引国内外市场参与者的眼球。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之势大家看得都很清楚,但我们要保持冷静理性,高度警惕“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国际上有关新兴产业非理性繁荣引发经济金融风险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是19世纪中期铁路投资热退潮、19XX年无线电、 6 / 7


电力、汽车和石化泡沫破裂,还是泡沫”破灭,都揭示了非理性投资潜在的社会经济成本。在实现“30·60”目标过程中,各方应保持冷静判断、理性决策、审慎而为,认真做好产能预警与风险监测,真正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均衡,进退有序,协力保障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绿色低碳转型中,金融行业将铭心践行“国之大者”,与诸位同仁一道,携手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顺利实现“30·60”目标贡献金融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践行低碳生活主题演讲稿 低碳出行主题演讲稿范文 初中生低碳环保演讲稿
学生低碳生活环保校园主题演讲稿范文
中考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化合物》巩固复习题精编(含详细答案解析)

7 / 7


第四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机遇与挑战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思考与建议xxx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
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在此之前的z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作了安排部署。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考虑到节能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节约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清洁能源,“十四五”应大力鼓励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持续在扩大绿量、提高绿质、增强绿效上下功夫,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新的贡献。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重大战略决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每年以近10%的平均速度增长。然而,我国过去在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廉价劳动力驱动下的经济高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都要求中国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践行新的发展理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全面推动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影响下,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正在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破局”,谋求绿色发展。同时,我国已逐渐成为全球新兴绿色技术的引领者,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5G领域。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



和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都有助于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并提高长期持续的经济竞争力。
其次,促进就业和经济繁荣。我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产业和经济转型会进一步扩大绿色经济领域的就业机会。我国在绿色能源经济领域的红利已经逐步显现。据测算,全球绿色经济规模与传统能源(石油、天然气)领域相差无几。而我国在这些关键绿色技术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也将拉动强劲的就业增长。
再次,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减排甚至净零排放,有助于减轻空气污染、改善自然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最后,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安全。很长时期内,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占比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进而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
二、多元化、低碳化、清洁化是能源发展之路中国能源挑战来自能源结构的不平衡与碳排放。将更多的可再生资源能源纳入整个能源结构,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实现油气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积极进行能源技术创新。
多元化、低碳化、清洁化是能源发展趋势。作为能源应用大国,中国必须多能互补,煤、石油、天然气、水、风、光电热、生物质、核能并举。同时,能源技术创新在能源革命里起到决定性作用,必须摆在能源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碳达峰之前,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将与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是主要方向;
碳中和的目的



是消减二氧化碳,因此要大力发展光能、电能等可再生能源,但是如果仅仅把光能、风能作为电能、热能使用,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有限,要将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起来。
通过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再通过电解水得到的氢气被称为绿氢,被认为是未来氢能的主要获取方式。目前,氢能本身在存储、运输环节的瓶颈尚未解决。而将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制成液态甲醇,不仅可以解决储运问题,还可中和二氧化碳。这种方式得到的液态甲醇在使用后分解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成为下一轮循环的载体,是天然的太阳能运输者。经过长年努力,“液态阳光甲醇”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为今后绿色甲醇的使用奠定了很好基础。
三、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建议
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现行政策,结合自身工作基础和优势,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上多下功夫,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按照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试点实践的方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编制企业达峰路线图和碳中和行动方案,确定合理的中长期及分阶段目标,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将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相结合,层层分解至最小管理单元。在开展顶层设计之前,摸清家底,开展历史数据核算,对重点参数制定数据质量控制计划,请专业外部第三方核查机构对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确认,确保排放量数据准确,为管理层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精准的依据。从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里程上看,自下而上的试点实践对于检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创建低碳试点示范入手,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试点示范,及时总结和归纳经验推广复制,稳步推进双碳目标进程。



二是健全绿电消纳保障,促进降碳减排激励。促进绿电消费是落实能源革命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抓手。现阶段,我国风光发电作为推动能源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力军,已正式进入平价时代,如何进一步提高绿电使用比例,成为可再生能源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对此,建议从政策端保障绿电的市场地位,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健全绿电消纳保障、激励和考核机制,确保绿电应发尽发,全额保量保价消纳;
建立公平公开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以及绿电相关认证标准与认购机制,提高全社会绿电消费意识和积极性。此外,鼓励绿电企业使用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使用、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碳中和示范工程,对现行碳排放认证机制进行优化,鼓励新能源基地周边直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优化东西部产业布局。
三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促进降碳减排。一是加快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立法先行,以较高层级的立法来保证碳市场的权威性,尽快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碳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法律支撑。另外,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细则,指导企业开展碳交易工作。二是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用统一配额分配方法,体现企业碳排放和减排先进性,通过优化配额总量来有效调节碳价,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更加科学高效实施减排方案,并利用CCER等相关机制推动节能降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三是增加碳交易品种。建议在全国碳市场成熟完善后,探索研究将碳期货、



期权、远期产品等金融衍生品引入碳市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了能源电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
四是积极推动新能源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着眼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目标任务,重点采取三方面举措,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是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推进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全面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
因地制宜开发水电;
在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加快推进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电源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电网建设,推动电网智慧化升级,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水平。二是着力升级能源消费方式。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
强化全社会节能,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应用,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能源利用效率;
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部门和行业电能替代,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三是出台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相关政策。围绕能源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研究制定能源领域落实举措,围绕促进能源低碳智慧转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一代电力系统建设、新型储能发展等重点任务出台配套政策。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我国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这为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贡献了关键力量,企业要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当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引领者”、“推动者”、“先行者”,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



展现使命与担当。


第五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机遇与挑战

报告说明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6691.17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1984.5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37%;
建设期利息223.5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4%;
流动资金4483.0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80%。
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474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9122.28万元,净利润6045.9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6.78%,财务净现值8300.89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05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技术进步要求,符合市场要求,受到国家技术经济政策的保护和扶持,适应本地区及临近地区的相关产品日益发展的要求。项目的各项外部条件齐备,交通运输及水电供应均有充分保证,有优越的建设条件。,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能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项目建设所采用的技术装备先进,成熟可靠,可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

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
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严控煤电装机规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9
一、项目名称及投资人........................................................................................9二、编制原则........................................................................................................9三、编制依据......................................................................................................10四、编制范围及内容..........................................................................................10五、项目建设背景..............................................................................................11六、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11七、结论分析......................................................................................................14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6
第二章行业、市场分析................................................................................18
一、发展原则......................................................................................................18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19三、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20
第三章建筑工程方案分析.............................................................................22
一、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22二、建设方案......................................................................................................22三、建筑工程建设指标......................................................................................24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24
第四章选址分析............................................................................................26
一、项目选址原则..............................................................................................26

二、建设区基本情况..........................................................................................26三、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源,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31四、大力建设“海上福建”...................................................................................33五、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34
第五章发展规划分析....................................................................................35
一、公司发展规划..............................................................................................35二、发展思路......................................................................................................41
第六章法人治理结构....................................................................................43
一、股东权利及义务..........................................................................................43二、董事.............................................................................................................46三、高级管理人员..............................................................................................51四、监事.............................................................................................................53
第七章原辅材料分析....................................................................................55
一、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55二、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55
第八章工艺技术方案分析.............................................................................57
一、企业技术研发分析......................................................................................57二、项目技术工艺分析......................................................................................59三、质量管理......................................................................................................60四、设备选型方案..............................................................................................61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62

第九章项目节能说明....................................................................................63
一、项目节能概述..............................................................................................63二、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64能耗分析一览表...................................................................................................64三、项目节能措施..............................................................................................65四、节能综合评价..............................................................................................66
第十章劳动安全分析....................................................................................67
一、编制依据......................................................................................................67二、防范措施......................................................................................................68三、预期效果评价..............................................................................................71
第十一章人力资源分析................................................................................72
一、人力资源配置..............................................................................................72劳动定员一览表...................................................................................................72二、员工技能培训..............................................................................................72
第十二章环保方案分析................................................................................74
一、编制依据......................................................................................................74二、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74三、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75四、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76五、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76六、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77七、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78

八、清洁生产......................................................................................................78九、环境管理分析..............................................................................................80十、环境影响结论..............................................................................................81十一、环境影响建议..........................................................................................81
第十三章项目投资分析................................................................................83
一、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83二、建设投资估算..............................................................................................84建设投资估算表...................................................................................................88三、建设期利息..................................................................................................88建设期利息估算表...............................................................................................88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89四、流动资金......................................................................................................90流动资金估算表...................................................................................................91五、项目总投资..................................................................................................92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92六、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93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93
第十四章经济效益评价................................................................................95
一、经济评价财务测算......................................................................................95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5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96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97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98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99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0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02三、偿债能力分析............................................................................................103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04
第十五章风险风险及应对措施...................................................................106
一、项目风险分析............................................................................................106二、项目风险对策............................................................................................108
第十六章项目综合评价说明.......................................................................110第十七章附表附录......................................................................................112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12建设投资估算表.................................................................................................11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1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15流动资金估算表.................................................................................................11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1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1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9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20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2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21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2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3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24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25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26能耗分析一览表.................................................................................................126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
碳中和碳达峰产业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投资管理公司(三)建设地点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二、编制原则
1、所选择的工艺技术应先进、适用、可靠,保证项目投产后,能安全、稳定、长周期、连续运行。
2、所选择的设备和材料必须可靠,并注意解决好超限设备的制造和运输问题。
3、充分依托现有社会公共设施,以降低投资,加快项目建设进度。4、贯彻主体工程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消防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
5、消防、卫生及安全设施的设置必须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的法规和要求,符合行业相关标准。

6、所选择的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应是优化的方案,以最大程度减少投资,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科学论证项目的技术可靠性、项目的经济性,实事求是地作出研究结论。
三、编制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
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3、相关财务制度、会计制度;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5、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6、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7、《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

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9、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基础材料。
四、编制范围及内容
根据项目的特点,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项目单位及项目概况;
2、产业规划及产业政策;
3、资源综合利用条件;


4、建设用地与厂址方案;
5、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6、投资方案分析;

7、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力求提供较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对该项目是否可行做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五、项目建设背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

六、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
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以市场化改革打通制约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循环的痛点堵点,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优化升级,推动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优质要素有效集聚。强化科技创新、标准引领和品牌建设,推动“福建制造”向“福建智造”、“福建创造”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

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构建产供销全链条服务,构建货畅其流、货优其流的物流生态。
(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市场顺畅对接、产业深度链接、规则有序衔接,促进内需与外需、出口与进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提升海港、空港、陆港功能,完善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海陆空铁多式联运,打造贯通南北、联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大动脉,成为服务“一带一路”、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的前沿枢纽。探索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政策机制,积极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帮助企业加快内外销转型。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推进贸易投资融合,加强优势领域对外合作,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共建产业链供应链。用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力量,发挥我省民营经济比重大、侨胞数量多的特色优势,推动民营企业家成为开拓市场、畅通循环的主力军,推动侨资侨智成为经贸合作、融通内外的桥梁纽带,让更多高端资源要素汇聚福建,让更多福建产品和服务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三)全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实施“电动福建”建设行动,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发展服务消费,促进消费服务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发展夜间经济。培育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加快“两新一重”建设,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力度,扩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健全抓重大项目激励机制,形成比学赶超抓项目、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重大项目争取和储备,强化省市县联动和要素保障,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和促进民间投资工作机制,探索政府投资新模式。
(五)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国防建设水平。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建设。全面建设交通强国先行区,推动综合立体交通网由“通”向“优”全方位转变。进一步加强并优化出闽大通道建设,密切与长三角、粤港澳等经济区以及中西部经济区联通。推进省内重要铁路、都市圈和市域轨道、国省干线公路、港口、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省内“二一一”交通圈,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让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舒适。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打造绿色、智慧、安全的现代化电网。推进“五江一溪”防洪工程、沿海防潮工程,加强大中型水库、引调水和堤防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七、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65.00亩。
(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项目正常运营后,可形成年产xxx套清洁能源装备的生产能力。

(三)项目实施进度
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四)投资估算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6691.17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1984.5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37%;
建设期利息223.5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4%;
流动资金4483.0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80%。
(五)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6691.17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投资管理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7565.31万元。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9125.86万元。
(六)经济评价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474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39122.28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6045.93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6.78%。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05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8439.77万元(产值)。

(七)社会效益
该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建设有着较好的社会效益,建设单位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建议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使其早日建成发挥效益。
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11.11.21.322.12.1.12.1.2
项目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基底面积投资强度总投资建设投资工程费用其他费用
单位㎡㎡㎡万元/亩万元万元万元万元
指标43333.0072212.4725566.47325.7426691.1721984.5119134.822262.85
备注约65.00亩


2.1.32.22.333.13.245678910111213141516
预备费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资金筹措自筹资金银行贷款营业收入总成本费用利润总额净利润所得税增值税税金及附加纳税总额工业增加值盈亏平衡点回收期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
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年

586.84223.584483.0826691.1717565.319125.8647400.0039122.288061.246045.932015.311803.98216.484035.7714213.0318439.776.0516.78%8300.89

正常运营年份
""""""""""""""""产值

所得税后所得税后
万元

第二章行业、市场分析
一、发展原则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
——全国统筹。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峰。
——节约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内外畅通。立足国情实际,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和经验。统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斗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

——防范风险。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
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强化国家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地方各级规划的支撑保障。加强各级各类规划间衔接协调,确保各地区各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一致。
(二)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
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和任务要求。
(三)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

给和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三、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一)健全法律法规
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协调。研究制定碳中和专项法律,抓紧修订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标准计量体系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加强标准国际衔接。
(三)提升统计监测能力

健全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

第三章建筑工程方案分析
一、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一)设计原则
本设计按照国家及行业指定的有关建筑、消防、规划、环保等各项规定,在满足工艺和生产管理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改善工人的操作环境。在不额外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对建筑单体从型体到色彩质地力求简洁、鲜明、大方,突出现代化工业建筑的个性。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力求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以使建筑物富有艺术感,突出时代特点。
(二)设计规范、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6、《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二、建设方案(一)混凝土要求

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之规定,确定构筑物结构构件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基础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一类,本工程上部主体结构采用C30混凝土,上部结构构造柱、圈梁、过梁、基础采用C25混凝土,设备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30级,基础混凝土垫层为C15级,基础垫层混凝土为C15级。
(二)钢筋及建筑构件选用标准要求
1、本工程建筑用钢筋采用国家标准热轧钢筋:基础受力主筋均采用HRB400,箍筋及其它次要构件为HPB300。
2、HPB300级钢筋选用E43系列焊条,HRB400级钢筋选用E50系列焊条。
3、埋件钢板采用Q235钢、Q345钢,吊钩用HPB235。4、钢材连接所用焊条及方式按相应标准及规范要求。(三)隔墙、围护墙材料
本工程框架结构的填充墙采用符合环境保护和节能要求的砌体材料(多孔砖),材料强度均应符合GB50003规范要求:多孔砖强度MU10.00,砂浆强度M10.00-M7.50。
(四)水泥及混凝土保护层
1、水泥选用标准:水泥品种一般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并根据建(构)筑物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合理选用添加剂。

2、混凝土保护层:结构构件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规定执行。
三、建筑工程建设指标
本期项目建筑面积72212.47㎡,其中:生产工程39372.38㎡,仓储工程19558.35㎡,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9201.33㎡,公共工程4080.41㎡。

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单位:㎡、万元
序号11.11.21.31.422.12.22.32.4
工程类别生产工程1#生产车间2#生产车间3#生产车间4#生产车间仓储工程1#仓库2#仓库3#仓库4#仓库
占地面积12783.243834.973195.813067.982684.487669.942300.981917.481840.791610.69
建筑面积39372.3811811.719843.099449.378268.2019558.355867.504889.594694.004107.25
投资金额5142.781542.831285.691234.271079.982029.82608.95507.45487.16426.26
备注


33.13.24567
办公生活配套行政办公楼宿舍及食堂公共工程绿化工程其他工程合计
1603.021041.96561.063579.316213.9511552.5843333.00
9201.335980.863220.474080.41

1354.33880.31474.02408.64106.1030.059071.72

辅助用房等绿化率14.34%

72212.47

第四章选址分析
一、项目选址原则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坚持节能、保护环境可持续利用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效统一,土地利用最优化。
二、建设区基本情况
福建省简称“闽”,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省会福州。全省辖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下设11个县级市、31个市辖区和42个县(含金门县),全省陆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4154万人。
陆地海岸线3752公里、全国第二,可建万吨级泊位深水自然岸线501公里、全国领先,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二,水力资源蕴藏量华东地区首位。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2年居全国第一。“双世遗”武夷山和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福建土楼景色怡人,三坊七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毛茶产量、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大红袍、铁观音、白茶等名扬中外。

早在18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万寿岩一带活动。距今有5000年前的昙石山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地域文化独具魅力。朱熹、郑成功、林则徐、严复、陈嘉庚、冰心、陈景润等名人光耀史册。
铁路交通跨入“高铁时代”,实现设区市快速铁路环线闭合,运营里程突破3700公里,路网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路网密度居全国第三,实现县县通高速。港口实际年吞吐能力超过8亿吨,厦门、福州两大港口均跨入亿吨港行列。拥有民航机场6个、航线近400条,通达世界主要城市。
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4.39万亿元,增长3.3%;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158.4亿元,增长0.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79亿元,增长0.9%;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
城镇登记失业率3.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60元,增长3.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0元,增长6.7%。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颜值生态上发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跃上三万亿元、四万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实现赶超

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十万元,分别位居全国第八位和第五位;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比重持续上升,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稳步推进;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一年实现现行扶贫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二千二百零一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二十三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
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第一;
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梁八柱”基本确立,营商环境建设、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生态文明、医药卫生、农村集体产权、科技特派员等方面改革措施在全国复制推广;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一批全国首创创新成果,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
闽台各领域融合不断深化,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有效落实;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教育、医疗、养老、城乡基础设施等民生社会事业领域短板加快补齐;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增速保持高于经济增速,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社会安定有序、团结和谐、充满活力;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巩固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面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新时代新福建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省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具有扎实发展基础,拥有难得发展机遇。我省处于工业化提升期、数字化融合期、城市化转型期、市场化深化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质期,内生动力强,潜力空间大;
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速汇聚,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在新发展阶段取得更大突破。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发展水平不高、重大项目接续不足、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仍需突破、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居民收入水平有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任务较重、生态环保和社会治理亟待加强等。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发扬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集中精力办好福建的事。

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省基本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展现更加崭新的面貌。展望二○三五年,我省经济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全面建成创新型省份;
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建成现代产业体系;
基本实现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建成法治福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建成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体育强省、健康福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福建基本建成;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走在全国前列;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平安福建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总量超越优势进一步扩大,创新型省份格局基本形成,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更加牢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数字福建建设和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新高地,民营经

济、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源,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瞄准新技术领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凝练和推进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平台、重大工程。深化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科技创新走廊、沿海科技创新产业带。实施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行动,高标准建设省创新研究院,全力支持光电信息、能源材料、化学工程、能源器件等省创新实验室建设,打造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争创国家实验室。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源头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强化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规划建设若干重大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大院名校,谋划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支持优势企业设立创新飞地,支持各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能级科创平台。
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完善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成长一

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一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发展一批活跃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坚持以用为导向,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好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组合拳”,构建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省引才“百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雏鹰计划”和“八闽英才”培育工程。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精准对接,深化校地人才交流合作,强化重大人才工程与重大科技计划相衔接、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协同。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贡献的大小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弘扬工匠精神,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队伍,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鼓励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革科技计划形成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健全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攻关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保护体系,推动“知创福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完善各类创新平台技术转移功能,培育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财政扶持资金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强度大的企业,完善对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学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科技金融紧密融合,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大力建设“海上福建”
坚持陆海统筹、向海进军,建设海洋强省。推进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强做优海洋渔业、船舶制造、海工装备等产业,培育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滨海旅游,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海上牧场”。提升海洋科技发展水平,建设智慧海洋。加快全省港口资源整合,构建一企主体、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推进核心港区整体连片开发,做优做强做大厦门国际航运中

心,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群。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现代化湾区。强化海洋环境治理,推进岸线自然化和生态修复。
五、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
深化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福州、厦门龙头带动作用,推出一批创新性政策、牵引性改革、引领性平台,统筹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项目建设。探索跨市县联合招商,支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统筹抓好重大产业协作链群建设。建设一批山海共建共享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共享,强化政务服务、区域应急、环保治污、对外开放等方面协同。健全跨地区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探索市际毗邻区协同发展机制,打造若干协同发展示范区。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第五章发展规划分析
一、公司发展规划(一)发展计划1、发展战略
作为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正在转变发展思路,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公司顺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为经营理念,以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产品升级和节能环保为重点,致力于构造技术密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品质优良、持续发展的新型企业,推进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经营目标
目前,行业正在从粗放式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司将进一步扩大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抓住市场机遇,提高市场占有率;
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注重技术创新,提升公司科技研发能力;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开发应用节能减排染整技术,保持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竞争优势;
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按照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规范公司运行,提升运营质量和效益,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行业的标杆企业。
(二)具体发展计划

第六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机遇与挑战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发言材料
刚刚结束的....会议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指示: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相关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其中对运动式“减碳”及时制止的顺应民心之策,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意义不需赘述,而要有效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衔接与实现,政府和市场毫无疑问都会扮演各自的角色。各级政府在面对来自高层或上级政府带有考核性质的要求时,有些地方会采取比较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目标的实现,有时甚至会过于简单粗暴,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所谓运动式“减碳”,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
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比如某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宣传所谓的投资潜力。更有甚者,粗暴关闭碳排放较多的传统企业,影响产业经济供应链。此外,因运动式“减碳”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行政性干预也时有出现,违背了以人民为出发点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值得警惕。
换言之,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盲目,也不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有70%左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绕不开的,要用绿色能源替代如此巨量的煤炭。就能源多元化的结构性思路考量,水电资源开发空间已不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


等还有较大拓展空间,特别是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空间较大,应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而从碳排放大户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头,总体上是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排放占比在80%左右,且集中在能源、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未来,能源领域核心就是推进绿能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电气化和电动化。制造业要实现燃料或原料脱碳,交通要在绿电绿氢基础上推进电动化和氢动化,建筑要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约40%的差距,减排空间不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对所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梳理,对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矛盾的现行政策和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保持政府政策和制度与碳减排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让绿色低碳价值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表达和实现,并完善碳减排相关的基础设施、构建更好的绿色金融生态、加强绿色发展国家合作,等等。
对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不应对居民用能采取限制性行政手段,特别是切忌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可行的举措是,通过激励性的阶梯性电价政策等手段,更好激励居民节约用能,让节约用能更好的居民,能够通过用能权的交易获得补偿和奖励,一举两得。
总体而言,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平衡好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有序推进,尽可能避免为完成目标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应该相信,有了好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市场主体就会在这个环境下主动作为,促进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推荐访问:中和 机遇 带来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机遇与挑战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机遇与挑战 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2/0929/493108.html

  • 相关内容
  • 09-29 2022食品药品监管述职述廉报告(完整文档)

    述职:汉语词语述职:2008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食品药品监管述职述廉报告2篇,供大家参考选择。食品药品监管述职述廉报告2篇食品药品监管述职述廉报告篇1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

  • 09-29 2022年作为青年大学生抗击疫情班会总结

    抗击:汉语词语抗击:2011年大陆电影抗击:陈不易著网络小说,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作为青年大学生抗击疫情班会总结2篇,供大家参考选择。作为青年大学生抗击疫情班会总结2篇【篇一】作为青年大学生抗击疫情

  • 09-29 公司党建工作计划及工作要求6篇

    当前位置:>>2021-10-03党的建设是党的工作的属概念,又是党务工作的种概念,它是指党为保持自己的性质而从事的一系列自我完善的活动,不仅包括党务工作,还包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

  • 09-29 在社区、“两新”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讲话

    在2020年社区、两新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受于部长委托,由我代表组织部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培训动员。经过认真筹备,区2020年社区和两新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今天在大学正式开班。在这里我们将利用天时间,对

  • 09-29 2022年度年度领导干部个人述责述廉述学报告【完整版】

    个人是一个汉语词语,别称个体,一般指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的主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年度领导干部个人述责述廉述学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选择。2022年度领导干部个人述责述廉述学报告6篇【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