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感想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感想,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感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感想3篇

【篇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感想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

院系:
专业:

学号:
姓名: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但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依然存在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要让它继续发挥优势必须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更多还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公有制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

前言:

经济制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出发点,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决定的。经济领域的制度改革率先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这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

容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这一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构成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根基和动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研究必须

从经济制度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梳理其形成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历史性,从当前经济

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中研究其科学性和现实性,然后才能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制度建

设中仍然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通过“一五”计划建设和三大改造,确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通过农业迅速为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基本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计划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同时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不够等弊端逐步显现。中国经济改革实践首先从农村开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推进。经过“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改称“国营经济”和“国营企业”为“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十五大报告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分配方面相应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生产的社会形式上,就是国有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主要地位,同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在社会的生产形式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发展方式上,就是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一体,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不懈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2.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要继续在实践中探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尽管从经济总量上看,当前公有制经济成份的比例较低,但是从对国民经济的支配能力上看,公有制依然是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实践证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的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和经济条件都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在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既能更好地发挥公有制在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方面的作用,又能有效促进经济繁荣,提高经济活力,促进国民就业,是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内比较有效的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所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不同形式的公有制经济和不同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共存、优势互补。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但它是我国现阶段整个经济基础的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重要作用。

2.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形式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在于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
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基础在于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只有全面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基本建立了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

在经济制度范畴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世界第二,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中国的民生水平不断改善,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国民的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中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们已经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已经展现出巨大的优势,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当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格局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阶段性,因此,当前的经济制度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如何给国有经济以合理定位,如何确定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如何在国有资本总量不断缩小的同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不断完善,基本建立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与此同时,在收入分配领域,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很大;
二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三是财富分配存在很大的不均衡。

3.3 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之与社会主义本质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更贴合,使之能够更加有力有效地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要把握以下基本思路。

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战略思想,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进程,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经济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经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非常艰巨。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 陈文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思考[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2 (4): 11-16.

2. 张兴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 (2): 33-40.

3. 李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D]. 中共中央党校, 2013.

4. 宋文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感想

(44)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

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

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政

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

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

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

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

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2.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实现。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有着多种不同的分配方式,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个人收入差距结合现实生活中每人付出的劳动的多少,占有生产要素的多少,所在职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0.1945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答:中国的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根据社会主义民主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而创造、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本质和特点主要有:
第一,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第二,实行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以这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保障社会各阶层、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种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形式,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让他们通过政协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第四,建立社会协商和对话制度,提高各级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让人民了解国家、社会的重大情况,并将重大问题交由人民讨论。

第五,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公民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第六,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将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

第七,实行民主监督制度。公民的监督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宪法和法律为公民切实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提供了有效保障。第八,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通过党的领导体制实现的,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也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政治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不同性质的国家,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与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确立了与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最能够把13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第二,实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科学论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要加强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努力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把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1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答:判断一种政治制度是否优越,不能从任何理念、原则或框框出发,而只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标准。主要应看两方面:一是在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是在社会非常态方面,能否保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作出及时、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由此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实践——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政治安定,民族团结,国际合作广泛;
在应对亚洲金融风暴、九八抗洪、抗击非典以及抗击今年初南方冰雪灾害、当前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种种突发事件方面,党和政府处理及时,措施得当,成效显著,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所有这些,国内外有目共睹。我们党和政府能够对常态的社会发展管理得好,对非常态的突发事件处理得好,这充分表明我国政治制度是好的。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再一次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这一制度的本质上,而且体现在它的发展趋势上。事实证明,我国政治制度具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制度,党对抗震救灾工作坚强、有力、富有成效的领导,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正如国外一些媒体所讲的,如果没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这种坚强、有力的领导,想组织好这么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是不可想象的。这正是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制度,人民的生命得到及时抢救,受灾群众生存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我国的政治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海外有媒体指出,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在中国制度体系很多方面的优越性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其“动员能力”。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开放的制度,抗震救灾工作高度公开和透明,向国际社会的援助敞开大门,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将不断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

12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有一种误区并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颠覆。其次,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最后,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的丧失。

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不再把完善初次分配体制 。不再把压低劳动报酬作为降低生产成本的最主要途径。维持高积累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倾向,确立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的导向;

【篇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感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起源
作者:陈术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起源着手,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从萌芽到确立的过程以及原始意义与衍生意义的差异性,追溯产生差异性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

        关键词: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起源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概念内涵的认知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到1950年代中期,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形势,在总结“一五”计划经验和吸取“以苏为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八大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

        (1)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要求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者的关系。毛泽东在提到“商品生产”时第一次提到“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虽然毛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被限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中,但其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论,为邓小平日后突破计划经济传统观念的束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观念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积极作用。

        (2)在政治建设方面,建立和实行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重大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经历几度修订并沿用至今,现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框架。这个政治制度的建构,反映出毛泽东具有远见的政治意识和超强的政治导向把控能力。

        (3)在文化建设方面,中共八大前后中共中央提出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和任务,1956年1月,毛泽东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这时候的毛泽东,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力量,看重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及其发挥的社会作用。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中国文化的恢弘气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推荐访问: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322/573783.html

  • 相关内容
  • 03-22 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计划【精选推荐】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还是来自于想像或

  • 03-22 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整改清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组织生活会整改清单3篇,供大家参考选择。组织生活会整改清单3篇第1篇:组织生活会整改清单组织生活会批评意见清单对班子批评意见:给班子提3条批评意见。第一,抓工作落实不力、执行力不

  • 03-22 2022年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精选文档)

    解放,jiěfàng,汉语词汇。指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语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安石榴》:“十月中,以蒲藳裹而缠之;二月初乃解放。”,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

  • 03-22 2022年全国两会精神

    精神,是汉语词语,拼音是jīngshén,jīngshen意思是描述有智动物特别是人类的内在灵魂、心理现象的名词。《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

  • 03-22 2022年度基层发现问题报告模板(完整)

    模板,是指作图或设计方案的固定格式,有时也指DNA复制或转录时,用来产生互补链的核苷酸序列。模板是将一个事物的结构规律予以固定化、标准化的成果,它体现的是结构形式的标准化,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基层发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