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阿凡达》中的价值取向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电影《阿凡达》由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历时14年,耗资5亿美元精心打造。该片在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举荣获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三个技术类奖项。自上映以来全球票房已逾26亿美元,堪称电影史上的奇迹。该片的巨大成功与片中宣扬的普世价值取向密不可分。

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规范、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处世的标准等。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Kluckhohn & Strodtbeck)经过多年研究,于1961年提出了五大价值取向理论来解释不同文化的具体差异。他们认为,不同文化中的人群对人类共同面对的五大问题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解决方法就能体现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从而将不同的文化区分开来。他们提出的五大问题是:(1)对人性的看法;(2)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看法;(3)人的时间概念;(4)人的活动导向;(5)对自身与他人之关系的看法。[1]本文分别从这五个方面解读电影《阿凡达》中的价值取向。

一、人 性

人性指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 Clyde和Florence Kluckhohn的人性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和个人的看法,其中分三个方面: 性本善、性本恶和人性有善有恶。[2]88

影响西方的基督教的人性论是“人之初性本恶”,人们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这被西方学者广泛称为原罪说。美国文化对人性的看法比较复杂,不单纯地认为人生来善良或生性险恶,而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 他们同时认为人性的善恶有可能在出生以后发生变化。 基督教的原罪说反映的是人性恶的理念,通过忏悔和行善可以洗脱罪孽,升上天堂,反映的则是人性可变的信念。

电影《阿凡达》的故事叙述在未来世界中,人类不再是善良的化身,贪婪的人类为获取另一星球——潘多拉星球资源,启动了阿凡达计划,并以人类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土著)的DNA混血,培养出身高近3米高的“阿凡达”,以方便在潘多拉星球生存及开采矿产。受伤的退役军人杰克•萨利,同意接受实验并以他的阿凡达来到潘多拉星球充当间谍打探对方的虚实。纳美人当然不愿接受人类的无理要求,他们不愿放弃自己的家园,于是人类就露出了贪婪而凶残的本来面目,动用军队毁灭他们的家园,利用先进的武器屠杀落后的纳美人民,此时人类“性本恶”的本质暴露无遗。当以迈尔斯•夸奇上校和帕克•塞尔弗里奇为主的侵略者无耻而凶残地对纳美人发起进攻的时候,所有的贪婪、自私、不可一世的丑恶形象都暴露无遗,让人恨之入骨。

此时,在面对族类和善的选择中,与杰克一帮的那些队友们最终选择了善。人类自己千辛万苦培育出来的“ 阿凡达”也站到了纳美人一边,奋力帮助他们保卫自己的家园,并最终赶走了人类,夺回了纳美自己的家园。在战斗中,科学家奥古斯汀教授和最后惨死在爆炸中的女飞行员楚蒂•查孔都不惜牺牲自己来换取潘多拉星球的和平。最后,连男主角杰克也甘愿放弃自己地球人的生命,把灵魂赋予了阿凡达身上,和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生活在一起了。这正是真正的人性所必然的选择——善。导演卡梅隆通过《阿凡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最高的伦理原则,那就是“以善为同类”,才是真正的维护人性。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谓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对自然的看法,在Kluckhohn的研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被归纳为三大种: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是人的主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88

在电影《阿凡达》中导演创造了一个美妙绝伦的潘多拉星球,这里有高达900英尺的参天巨树、星罗棋布飘浮在空中的群山、色彩斑斓充满奇特植物的茂密雨林以及各种神奇的飞禽走兽。

在纳美人心中,大自然母亲“伊娃”是灵魂之树,它对纳美人来说异常神圣,人们都必须爱她并崇拜她。 纳美人与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之间也能够和谐共处,即便在很多时候,纳美人因为生存而不得不猎杀动物,但在他们看来,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人应当怀着感恩的心,不能为了生存而肆意猎伐,索取无度,更不能滥杀动物,懂得了这一点,才有资格成为一名真正的猎手。即便是和最凶猛的动物之间,也可以用心实现沟通,实现融合(而非掌控)。不论对植物还是动物,不论大到猛兽,还是小到一草一木,女主角涅提妮一再告诉男主角杰克,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沟通,去融合。在涅提妮与杰克的教学训练中,在纳美人与动物用毛发缠绕沟通信息的情节中,在纳美人与祖先交流学习的镜头里,无一不渗透着一种心与心传递情感的理想境界,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世之道。而家园遭到侵占的纳美人,最终也是依靠自然的力量,依靠飞禽走兽的反击才得以击退了入侵的地球人,这才是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人类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向大自然借来的,最终还要还给自然。在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是卑微的。

在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中,导演细致刻画了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感受到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沟通对话的关系,只有产生了良好的沟通,社会才会和谐,人类与自然之间才会和平相处、双赢共生。沟通行为对《阿凡达》的情节起到了高度的升华作用,使影片闪烁着人性与心灵的光芒。而电影中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人们向往生态平衡的心愿,都给人类以启迪和警示喻义。

三、人的时间取向

不同的民族文化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态度不同,于是产生了三种时间取向:过去取向、现在取向和将来取向。[2]88

西方文化中的时间取向主要以将来为主,他们很少关注过去,基本着眼现在和未来,因此未来取向是他们的重要的价值观念。西方人富于创新,以超越前人、超越历史为骄傲,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尝试,在他们心目中非常乐观地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在他们心目中“变化”等同于“进步” 。由于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西方人很少循规蹈矩,很少祭拜祖宗,他们更不相信命运,因此他们的精力和努力都放在实现近期规划方面。[3]71

在电影《阿凡达》中,纯朴的纳美人却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时间价值取向——以过去为取向。在他们的文化中,做事不忘历史,做人则不忘祖宗先人。当人类的野蛮入侵使得纳美人居无定所、生死攸关的时刻,虽然没有经典的祭祀仪式,人们自觉来到灵魂树周围,渴望祖先的保佑,其中还有优美歌声和舞蹈。人类是不能忘祖的,影片中的灵魂树是纳美人祖先的智慧集合,这里像一座圣殿,是纳美人精神和心灵的寄托之所。用毛发与灵魂树的树枝缠绕获得祖先的教诲,来传承文明是纳美人特有的方式。他们在灵魂之树前许下自己美好的愿望,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实现。纳美人尊重祖先,不忘祖先,誓死捍卫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的精神,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

四、人的活动类型

以人类活动的目的和特点为标准, 活动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取向:成就型、承认现状型或是既承认现状又承认变化型。[2]88

美国文化的真谛在“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无停顿。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变化体现出不断打破常规、不断创新的精神,而且是永无停顿的变化,永无停顿的创新,人们永远不满足于他们所得到的成就。他们尽力适应于变化,而不执著于传统的秩序,不甘受制于家庭、经济、教育,乃至个人能力的条件。对美国人来讲,变化、发展、改善、进步、成长与未来几乎都是同义词,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就没有未来。 [3]65

在电影《阿凡达》中,我们看到富于开拓和创新的美国人已经不满足于地球上的有限资源,他们开始觊觎蕴藏巨大能量矿石的潘多拉星球,并向它伸出贪婪之手。在野心的驱使下,他们不惜重金打造了“阿凡达计划” ,并让他们融入纳美人中,以方便在潘多拉星球生存及开采矿产。当计划失败,在遭遇到纳美人的强烈反攻时,人类不惜一切代价破坏纳美人的居住地,暴露出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丑恶嘴脸。这里导演淋漓尽致刻画出了美国人以成就为目的、以行动为途径的价值取向。

而片中的纳美人则表现出一种静态取向的价值观,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与世无争,过着祥和宁静的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和生活;他们习惯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平景象中“相安无事”“知足常乐”。他们在这种“稳定”中生存,发展,进步。直到面临人类的大规模武力进攻,他们才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奋起而战。

五、人际社会关系

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模式大致分为三种,即等级模式,群体模式和独立个人模式。[2]88

西方文化提倡个人主义,崇尚个人与自我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在西方文化中,个体总是要使自己独立于他人,自我独立、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被认为是最重要的, 自我目标的实现主要是参照自己的内在思想、情感和意志。[4]

在电影《阿凡达》中所反映的纯朴的纳美文化里,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的个人主义思想,相反,纳美人沿袭的是一种等级分明的原始群居生活模式。在部落酋长的领导下,纳美人互相依赖,互相合作,过着平静的群居生活。当男主角杰克被接纳为部落成员时,所有的纳美人身手相连给予他信任的力量;当遭遇人类进攻的时候,男主角骑上了飞龙,召唤了在潘多拉星球上其他的纳美人部落,他们服从召唤,迅速集结,奋勇战斗保卫自己共同的家园;当面临共同的困难时,苏泰牺牲个人利益,以部落未来领袖之尊服从情敌杰克的领导,以捍卫共同利益。这些都体现了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的服从。

六、结 语

在全球化时代,成功的影视作品也应该有全球化视野。电影《阿凡达》之所以成功,除了好的故事、好的技术之外,通片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取向对全球观众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功不可没。本文通过对电影《阿凡达》中的价值取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该片所传达的万物有灵、天人合一、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等价值取向,希望唤起人们的共鸣:爱护地球,爱护生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Kluchhohn E R,Strodbeck E L.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M].Illinois:Row,Peterson and Company,1961.

[2] 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杨鸿(1978— ),女,湖北丹江口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大学英语教学;林俐 (1960— ),女,湖北宜昌人,硕士,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及英语语用学。

推荐访问:价值取向 解读 阿凡 电影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330/57722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