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自主招生:2006高考改革试“破冰”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任何关于高考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2006年3月3日,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向社会公布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方案,到4月15日同时宣布预录取名单。两校的改革如同巨石击水,激起层层波浪,引发各种话题。

如果把高考比作教育的指挥棒,现在,复旦也在挥舞着10%的指挥棒。

她希望“指挥”出怎样的乐章?而整个社会这支“乐队”又将随之产生何种变化呢?

复旦:挥舞什么样的指挥棒?

1.自主招生VS教育公平

——大学自主选拔人才的理念会不会冲击传统的公平观?

公平——几乎来自所有高校之外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两个字上。

自主招生会导致不公平吗?家中有两位考生,而且同时参加这次复旦自主招生的家长江国基,对于两个概念起伏不断的看法极具典型性。

“一开始,我格外关注公平问题。”他研究了很多遍方案;特别是面试的每一个环节。就想找出有没有任何不公平的可能。他私下盘算:就算自己不去托关系,至少也得提防着别人有无可能玩猫腻。

他最后发现:“玩猫腻的代价会极为高昂。”

150名“考官”,提前1小时抽签分组,接触此前同样抽签分组的考生材料;每组考官皆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对于每位考生的命运只拥有1/5的投票权。

“不敢说绝对做不了手脚,但做手脚的可能性实在太小。”

倒是另一个可能导致“不公平”结果的情况,让江国基觉得“最不好说”:每个考官的认识与价值取向有主观差异,对人才的识别能力也有高低之分,大家见仁见智。“主观判断越多,越容易掩盖许多不公平现象滋生,而这无从追究。录取哪名考生,难道不也是一种偶然与运气吗?”

复旦高教研究所副所长、此次面试考官之一的熊庆年坦陈:为了使考官不出现客观失误,复旦对全体面试官进行“考”前培训,“我想,5个考官同时投票,大多数考官同时走眼的可能性毕竟很小。”

江国基的一个孩子一路过关斩将,“金榜题名”;另一个孩子却止步于面试之前。虽然为落榜孩子惋惜,但亲历所有环节后,江国基坦言:“自主招生未必不公平。”

熊庆年却不由得叹息一声:“为了得到这种社会认可,复旦其实作出了相当多的妥协。”

高教研究所负责向改革领导小组提供有关决策咨询。据他透露,最早提供的建议材料中,基本不涉及程序公平、公正问题。“欧美自主招生已有多年了,而且自主性更大,也没听说不公嘛。”不过,他注意到,学校领导对“公平”高度重视,方案设计中从一开始就强化“公平性”。“严密得都有点烦琐,烦琐得……似乎损害了‘自主’的质量。”他小心地选择了一下字眼,又立即补充:“当然,若非如此,来自社会的压力可能更大。”

遗憾最大的,是给予考官了解考生的时间太短。为了力保每个环节都不授人口实,避免提前打招呼、托关系现象出现,面试当天早上8点才对全体考官临时抽签分组。到9点从监考人员处取得考生全套申请材料,中间有一个小时的了解过程。“一个小时看10份材料,时间哪够?与一些考生沟通时,针对性就弱了些。”由于考官是当场抽签临时组合的,考官之间又不允许对同一学生进行讨论,难免造成不同考官对同一考生提问重复的现象。

“能不能给自主招生的环境放宽松些?”在复旦自主招生总结会上,与会面试官一致呼吁。

江国基也反思:作为家长,是不是对自主招生的“公平”认识太机械、太传统?大学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育人理念,提出自己的选人标准,正是树立了“自我负责”的意识。

“检验自主招生是否公平,其实不在于考官的临时抽签,更关键的,在于如何使录取者与被录取考生,甚至考生与他们的推荐学校、推荐人之间形成一道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使握有录取权的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江国基如是说。

2.自主招生VS北大、清华“零志愿”

——沪上生源争夺大战又将拉开?

得知自己被复旦预录取后,华师大二附中的李杰林(化名)当晚却“挣扎了一番”。

如果不是复旦自主招生改革,他今年6月高考后,填报志愿将依次是:零志愿:北大;第一志愿:复El“我更向往北大,毕竟是中国第一学府。”

报考北大,李杰林并无把握。不过,由于北大是零志愿,即使不录取也不影响第一志愿的录取,“所以,报北大是零风险。”

他是抱着“试试看”心情报投复旦的,没想到一路顺利。那个晚上,李杰林辗转反侧。父亲一句“期货不如现兑”,让他终于下了决心。但他不无自嘲地想:究竟是我放弃了北大,还是复旦战胜了北大?

实际上,复旦、交大自主选拔方案一出,就有敏感的京城媒体指出,这实际上是两地高校的“生源”较量。

几年前,由于报考风险大,加上上海学生“足不出沪”的情结,北大、清华两所名校在上海罕见地受到冷遇。两所名校一怒之下,扬言要削减在沪招生名额。为了鼓励上海学生更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北大、清华与上海市政府合作,推出“零志愿”政策。此招果然有效,两校心满意足地带着更多的招生名额,在第二年招生旺季南下申城,颇让复旦与交大郁闷了一把。

生源,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名望。交大副校长几天前在媒体访问时,提到生源之于高校的重要性,立即招来网友一片声讨。但是,几乎所有学校,都身不由己地在“生源大战”中血拼。

尽管复旦校领导在很多场合都公开否认有生源之虞,然而,客观事实是:虽然仍居国内一流名校之列,但复旦与北大、交大与清华间的档次,却有拉开之疑。

上海两所高校的“破冰之旅”,是否与学校的微妙处境有关,这很难证明,不过,行知中学副校长金志清判断:应该会对零志愿录取有一定冲击。复旦、交大客观上更早争到了一批优质生源。

当然,对这场PK战的“杀伤力”,也没必要过于担心。

4月15日,人们发现:复旦与交大原定招生名额均未满,皆为291名。与10天前复旦宣布的298名相比,少了7人。复旦方面解释说,有1人申请了美国学校,2人申请了香港大学,1人接受了交大的本硕连读专业,另外3人准备参加高考,恐怕就是冲着北大、清华而去的。

“我们非常尊重学生。高校有更多的自主选拔权,学生也被赋予更大的自主选择权,这是一件好事。”复旦大学宣传部的周晔说。

3.教授VS考生

——“山西的省会在哪里”成争议焦点

一道面试题最近成为争议焦点:“山西的省会在哪里?”

这道考生面试题,简单得令人匪夷所思。但引起的更大的争议在于:这道题却被诸多考生认为是“最难回答的问题”。而且,不知道山西省会在哪里的考生,已同时接到复旦、交大的预录取通知。

随着越来越多的面试题被披露,大部分人哗然。比如,那位不知道“山西省会”的考生,自述被问到的一系

列问题:寒假怎么安排的?父母安排还是自己安排?你的朋友都有哪些?

“这样的‘神仙题’居然出现在如此正式的面试现场,怎么测试得出水平?”网友们一致声讨。

熊庆年说:“可能大家既误解了考题本身,也误解了面试的目的。所有的题目,其实是对思维过程考查的引子。”

虽然170位考官基本上都预先准备了至少20道试题,不过,据了解,大部分问题,或与个人申报材料有关,或者就是一些漫谈。

“题目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随意的交流中,考官是否能有意识地迅速对其思维能力、价值取向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中文系教授陈引驰反驳质疑。

很多人批评那道“怎么看网络短片《馒头》”,认为是对不上网考生的一种歧视。而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考官都不以为然:“我完全可以告诉考生《馒头》的故事,或者,知道他不能上网,我重新换另一话题,根本不存在吃亏现象。”

在4月15日的总结会上,有一道面试题在考官们那里获得好评。

某考官看到考生穿的服装与申请材料的照片上是同一套,但多了一朵小花。考官便放弃了原来准备的试题,“随口”问:为什么戴这朵小花?于是迅速由花——潮流——审美——消费——父母的关系,一路聊下去。教师认为获得了许多他认为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教师有提问的绝对自由,我们绝对信任。他们都是复旦的主人,相信他们最能理解复旦选拔人才的理念。”

当然,这样一来,考官高低不一的识别能力,便凸显出来。这种高下,直接影响对考生的录取评判。

复旦意识到这一点。在挑选170名考官时,均要求考官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发现考生潜质的能力。

但肯定有差异。“所以我们需要完善。通过不断积累经验,促进面试水平的提高。”

4.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

——申城中学排名顺序悄然变化?

就在复旦预录取名单公布当天,很多家有小学生或初中生的家长根据公布的录取学生名单,一个一个数着中榜生的中学。第二天,一家上海教育论坛,张贴着一张自制的“榜单”:根据自主选拔录取情况产生的最新中学“录取率”排行榜。

与每次高考后紧张的“中学升学率排行”不同,这次,网上舆论明显把学校分成两类: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与一向应试名列前茅的学校。

一些原来名不见经传的中学,以及以素质教育扬名的学校,成了赢家。

复旦招生办主任郑方贤,对另一组数字格外感兴趣:6294位报名的学生,分布在343所高中;获得申请资格的1208位学生,分布在88所高中;被预录取的291位学生分布在56所中学。如果除去39所上海市示范性高中,有17所中学是大家通常认为的普通中学,但他们为复旦输送了35个学生。“这个比例,比往年复旦招收的上海生源分布要高。”更有几所学校,历年高考考入复旦的学生风毛麟角,甚至是千分之一,但这次却被刮目相看:像奉贤中学、风华中学,这次均有两三人人榜。

高考素有“指挥棒”之称,而这次,与高考成绩基本脱钩的复旦自主选拔,尽管在全市招生额度仅有300人,指挥棒效应也端倪初见。

松江九峰实验学校校长胡仲威,这几天心气高涨。“九峰”是一所民办中学,学生整体成绩,在上海各中学分层中,位置居后。这次,从初中到高中都在“九峰”度过的高三学生袁东,被复旦预录取,消息传来,校长、学生,还有家长,均相当振奋。

在胡仲威看来,袁东的最大特点,就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结对子”的安徽有金寨县调研,袁东参加了《不公平贸易对贫困地区产生的负面影响》课题组,调研成果获得上海高中生社会实践二等奖。

“很欢迎复旦的这次选拔导向。”胡仲威发自肺腑,“它为我们这里的学生们在高考之外多了进入名校深造的机会。”

高二学生天鸥也很高兴,她就读的进才中学,以重视素质教育著称,父母甚至有点担心:那高考灵吗?这一次,进才有11名学生被复旦预录取,大大超过了老对手。有人已开始猜测:今年中考,进才中学分数线会不会因此抬高?

更多家长议论:假如有更多高校加入自主选拔,上海的中学排名,恐怕得有一次大的调整了。

5.课外VS课内

——名目繁多的辅导班会继续火起来吗?

自主选拔之后,是否会激起新一轮考证热、竞赛热?

可能性非常大。江冰听到朋友的女儿捧着市三好学生奖状、钢琴8级证书以及市英语竞赛等厚厚一叠奖状、证书,到复旦面试且“得胜还朝”之后,又目睹着同事“小升初”的孩子这几天背着各类证书赶场子一样奔波于各所“名校”,心情沉重地回到家,对着正沉醉于围棋黑白世界里的小学二年级儿子一阵叹息:明天咱赶紧去报个少儿剑桥英语、数学兴趣班;否则,到时候,别人证书一大堆,我们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素质”啊? 。

据统计,上海孩子小学时都上过至少一个兴趣班。各种竞赛班,即使在“奥数班”被叫停后,也依然改名换姓地红火着。以钢琴考级来说,几乎每年都有约3000个孩子参加。至于一些名牌初中、高中,针对小考、中考招生开办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迎考班”、“小五班”,更如雨后春笋。

实际上,复旦、交大自主选拔招生的消息刚一发布,“自主选拔录取综合复习材料”、“自主选拔录取面试辅导班”随即亮相上海培训市场。尽管复旦与交大三令五申不搞培训,不让能力模式化,但据了解,这些辅导班依然红火。明摆着,要拿到名校的测试资格,首先要有各项“能力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特长证明”,否则,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就失去了先发优势。

更有一些媒体和社会培训机构在广泛搜集问题,准备汇编成册,盯着明年的考生市场。尽管,如考官所说,大部分考题都是情境设置,个性化提问,无法准备,然而,依旧有不少培训机构看好这块“市场”。

很多人担心:刚刚试点成功的自主招生,会不会在扭曲的应试心态与应试经济下陷人尴尬?

而江冰更困惑:毕竟复旦、交大自主选拔各300个名额;高考依旧是主流,而依照这个招生“双轨制”,还得“课堂课外两手抓”,孩子的负担岂不更重?

不过,准复旦生、松江二中的杜踔,也许可以给更多“无证上阵者”们以信心。他申报复旦的材料里,只有一张三好学生证书。他的家人、同学,都曾担心他会被那些证书累累的竞争者们当场淘汰。但结果是,杜晫淘汰了不少奖状与证书。

复旦大学宣传部周哗提供了另一个比例:“在预录取的291名学生,差不多有1/3的考生并没有各类证书。”

这或许是一种风向标。不过,风向标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应试教育到底能否被素质教育替代,还是一个疑问。

试题:“叫板”应试教育?

1.马加爵现象成为最有价值问题

4月12日,央视国际的一则报道把读者的目光再

次拉回到不久前发生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面试招生事件。

这则报道,将从上海100名参加面试的学生处收集到的500道考题,选择部分进行刊登。从这些考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招生的良苦用心。

“上海有一家工厂污染超标,但市政府视而不见,工厂继续生产,污染不但加重,已经激起了市民愤怒,如你是一名有社会责任心的人,你会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若你努力以后,问题仍没解决,你怎么办?”

“假如你知道你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到了社会工作时全都没有用,你作何感想?”

这两道试题,分别是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面试题之一,也被面试考生们列入了“最有价值的问题”之一。

在被复旦考生列出的15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当中,“谈谈对马加爵现象的看法”颇引人注目,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学生心理问题。其余的问题,也分别涉及考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取向,如“你一生中是否受到过挫折?它对你的影响是什么?”“谈谈你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你觉得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应具备哪些素质?”“不少媒体披露过医生收红包的事件,对于医德问题,你有何看法?应如何避免‘红包事件’的发生?”

而被考生认为最难的7个问题则包括:“你在执著与适时放弃间如何判断、选择?依据什么来判断、选择?”“对‘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有何看法?…‘问一个问题难倒我,前提是你自己必须知道答案。”

有关专家认为,这种面试题着重考查的是考生对时事、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考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力、发散性思维等,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不少考生“头疼”的难题,要想答好,功夫必须放在“课堂外”。

2.面试考题在书本上找不到答案

来自上海市七宝中学的陆同学走出复旦大学光华楼时,满脸笑容。他刚刚跟5位专家进行了75分钟面对面的“较量”。小陆和七宝中学另外33位学生一起参加了复旦大学组织的面试。说起参加复旦自主招生的选择,他回答: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和一次实战的经验。

“我觉得这是一场高水平的测试。”小陆这样告诉记者,刚进房间时,心情多少还有些紧张,考官问的第一个问题,他已记不起是如何回答的了。“不过,考题在书本上是根本找不到答案的。”

过去十几年对人生的看法?在面对挫折时如何应对?对目前国际形势的理解……据小陆介绍,考试时多数是人生哲理、时事类的题目,要回答得好需要平时的积累。

3.“复旦面试”打开“多元高考”一扇门

值得一提的是,每间面试房间都放有录音笔,对考生面试过程进行全程录音,必要时将录音作为复议时的一手资料,“尽量不漏过一个未来人才。”

但更多的声音将此称为“破冰之旅”。

有媒体评论认为,这是一次新中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学入学考试:“人和纸的较量”变成了“面对面的交流”。此次改革的突破在于“面试决定录取结果”、“学校说了算”。尽管人们看法不一,可能是出于对公平、公正的顾虑,不少人也对面试招生的方式投了反对票,但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尝试。“复旦面试”为“多元高考”打开了一扇门。

一直潜心研究教育问题的熊丙奇教授也谈道:“复旦此次招生改革是一次有益尝试。自主招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集中录取制度,高考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以分数为惟一选拔标准的录取手段,如果将高考认定为一种标准化测试,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秦绍德则通过媒体表示,这项改革,一个重要的信号:高考在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当代大学生最缺失的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考指挥棒不改变,“唯分数论”的培养人才模式不改变,中国的素质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一张再好的试卷也无法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复旦大学附中副校长吴坚谈道:“学校大张旗鼓搞素质教育,紧锣密鼓搞应试教育,连校长都快成了人格分裂的人。复旦面试招生是一个信号,如果这种选拔方式达到一定规模,那么,从高中到初中乃至小学,大家都会重新审视:我该怎样培养孩子?”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微表示,素质教育之所以在我国中小学校中的发展遭遇阻力,其根源在于“高考指挥棒”一直没能改变。复旦此次改革,对促进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加快发展可起到催化作用,也对全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有着示范作用。

追同:高考分数首次与高校录取脱节

当高考分数第一次与高校录取脱节,人们或期待,或质疑。近日,围绕着高考改革问题,几所高校的负责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高考不可能轻易取消?

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大良表示,中国考试人口众多,为保障公平,全国高考不可能轻易取消,但公平不能以“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为代价。当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有能力走上自主招生之路。

上海交大副校长印杰认为,此次复旦、上海交大“面试”选拔模式,尚属于小范围试点。因受地域招生数量和实施“面试”招生的学校数量的限制,“面试”选拔暂时很难在全国推广。例如,上海交大欲在江苏招生35个人,却引来了35万人的面试报名,这样筛选材料、笔试、面试等诸多环节下来,高考招生成本将非常之高。如此次范围中挑选区区几十个人,以概率来算,录取准确率也会大大下降。

2.高考是见分不见人的选拔?

我国现行高考录取原则简单说是“三步走”——先是分数优先,接着志愿优先,再分数优先。高考利用“刚性”的分数和志愿,完成了几乎所有高校的人才选拔。考生往往因一分之差,一志愿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

上海交大副校长印杰说,“唯分数论”的学生培养模式导致的后果是过分强调培养学生追求标准答案的能力。他认为,这等于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变成了“答题机器”。

“以往,学生通过高考,按分数高低,被‘划拨’到各高校,很少考虑到学校的需求,而建设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生源,所谓一流的生源,就是适合学校发展特色的优秀学生,而不是仅仅分数高的学生。”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

3.高考是素质教育的天敌?

目前,素质教育迟滞不前、应试教育势头却依然强劲,不少人认为,高考一天不改,素质教育就一天难以前行,甚至有言论表示“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取消高考”。

“高考指挥棒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但高考本身并不是阻碍素质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分数至上的选拔录取手段才是阻碍其发展的根本”,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说,改革现有的高校招生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是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4.“分类选拔”是必然趋势?

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说,因为各高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不一致,培养学生的思路也各有特点,高校“分类选拔”是必然趋势。他介绍了一些思路:对高职院校而言,可让少部分考生,通过标准化考试,或者高中毕业考试,不用参加高考,申请直接入读;对名牌大学而言,可让少部分考生参加高考或标准化考试,并配以适当的面试,尽量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来“不拘一格录人才”;对一般高校而言,大部分考生可主要通过高考考试分数进行选拔。

北大校长许智宏认为,从长远来说,自主招生肯定是种趋势。现在教育部允许一些高校可以按照5%的比例进行自主招生,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学生也可以毛遂自荐,通过面试加上综合考虑各方面素质考核。北大在运作时,面试时不是马上录取,对面试合格的在通过全国统考后比北大录取分数线可以降低20-30分录取。而上海这两所高校则是更进一步,面试时就告知是否录取,不用参加全国考试。从长远来说,不失为一种方式,但是上海这两所高校现在还只是针对当地的学生,而北大要考虑的是全国,全国各地的教育情况差异太大,缺乏可比性,马上要这样做会有一定困难。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指出,高考招生会逐渐走向“抓两头”:一头,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申请入学制”,学生只要被相关的院校进行技能测试,并通过基础文化测试,可以直接录取;另一头,部属院校采用部分自主招生,用适合自己的考核方式,录取适合和喜欢该学校的学生;两者都不需要参加统一高考,中间部分的学生维持原来办法,同时两头慢慢向中间靠拢,多样地选拔人才。当然,整个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比如,如果会考制度完全恢复,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基本、全面的评价,给高校提供咨询、资质证明;比如,如果可以在网上报名,就会有更广的生源。总之,每个学校都应探索新的招生方式,不拘一格选人才。

(栏目主持人 赵洪涛)

推荐访问:高考 申城 自主招生 破冰 改革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330/577441.html

  • 相关内容
  • 03-30 美丽的素数 伟大的证明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证明素数(也叫质数)的数目是无穷的.2004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教

  • 03-30 y2=x3+27x-62上的整数点

    摘要使用代数数论和p-adic分析,我们找到了椭圆曲线y2=x3+27x-62上所有的整数点,我们给

  • 03-30 班级教育小组探究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集体是班级管理和学生展示的最小单位。在大集体中,部分学生游离于集

  • 03-30 是谁偷走了学生的灵气

    近期读《中国教师报》看到了梁国祥的一篇文章《基础扎实与智力浪费》,里面谈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中国学生

  • 03-30 教师教学自主:内涵、特征及策略

    [摘要]教师教学自主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客体的支配和指导时所具有的自主性和自主权,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