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鉴别诊断及无害化处理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 要:猪瘟是一种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疾病。其由圆环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病毒引发,病程发展较快,治愈后仍会复发,因此该病的鉴别诊断工作是畜牧业和生猪检疫中必要的环节。该文根据猪瘟的病原学以及流行病学理论,阐述产地和屠宰场生猪的鉴别诊断方法,并提出无害化处理方法,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瘟;鉴别诊断;无害化处理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2-105-02

猪瘟,又称猪霍乱。1833年首先发现在美国的俄亥俄州,以高热、败血性变化、内脏器官坏死、免疫抑制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极具传染性。我国是世界上养猪大国,也是猪瘟流行较严重的国家,每年约有1/3的猪死于猪瘟,严重影响了猪及猪制品的贸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因此我国《动物防疫法》把猪瘟列为一类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1984年把猪瘟列为A类传染病[2]。此病危害较大,即使治愈后仍可复发,是历年来猪病的研究重点。本文根据猪瘟的病原学以及流行病学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经验,阐述猪瘟的鉴别诊断方法,并提出无害化处理方法,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1 猪瘟的病原学

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有囊膜,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力具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分为H、B类毒株,其中H类毒株能够使猪出现典型的猪瘟症状,是强毒株;B类毒株只能使猪出现非典型猪瘟症状,是弱毒株。猪瘟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大多数能够在冷冻、烟熏烤晒、pH3-11的环境下生存,但大多数不耐热,仅有少数毒株能够耐受56℃的温度,对氢氧化钠、福尔马林、去污剂等较敏感。总的来说,猪瘟病毒对自然条件适应性较强。

2 猪瘟的流行病学

猪瘟唯一的自然宿主是猪,且不同年龄、体重、性别、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多发生于12周龄以下的仔猪,死亡率高达100%,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本病主要通过病猪、带毒猪(病愈后或潜伏期)、感染猪传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自然条件下,猪瘟病毒可通过口、鼻腔、结膜、生殖道黏膜、皮肤感染,既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

猪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受气候、季节、温度的影响,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但多发生于春季和秋季。此病一般为1头或多头猪发病,经2周左右猪群大多数猪感染此病,发病率高达80%,病死率极高,在猪群饲养管理不良、拥挤、频繁接触、防疫措施不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3]。近年来,猪瘟呈现新的流行特点,流行范围变广,呈多地区散发性流行。大多数病猪表现非典型症状,常与其他疾病并发,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如猪丹毒、仔猪副伤寒、链球菌病、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等。

3 猪瘟的鉴别诊断方法

3.1 猪瘟临床症状

3.1.1 最急性型 病猪常常表现为没有明显的征兆突然发病,体温呈稽留热,皮肤和黏膜发绀,短时间内死亡,常见于第一次发生此病的地区。这种类型的猪瘟在临床诊断中较为少见。

3.1.2 急性型 病猪全身无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呈高热稽留,喜卧,怕冷,喜饮水,弓背,扎堆,可视粘膜发绀,眼结膜发炎或分泌脓性分泌物致使眼睛不能张开,间或呕吐;病程初期便秘,粪球干硬,且表面带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表现为腹泻,排恶臭血便,病猪口腔、耳根、腹部等多处皮肤出现许多出血点,指压不褪色;日龄较少的病猪表现出原地转圈、全身僵直、游泳状等神经症状。对病猪进行剖检,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大肠黏膜呈纽扣状溃疡。这种类型的猪瘟是临床诊断中最常见的。

3.1.3 慢性型 病猪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甚至厌食,贫血,背毛粗乱,精神沉郁,全身无力,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此类病猪有的能够康复,但携带猪瘟病毒,往往生长缓慢,逐渐成为僵猪,饲喂价值很低。这类猪瘟在临床诊断中常发生在猪瘟流行地区。

3.1.4 温和型 即非典型,病猪病程较长,常拖延数个月,生长发育严重受阻,主要发生在断奶仔猪和架子猪上,临床症状轻微,体温呈稽留热,一般在41℃以下。病猪食欲时好时坏,消瘦,烦渴,排黄色尿液,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有时混有血液;病情后期,生长发育停滞,后肢瘫疲,无法站立。这类猪瘟在临床诊断中呈慢性,由B类毒力毒株引起。

3.2 产地和屠宰场猪瘟的鉴别诊断方法

3.2.1 产地猪瘟鉴别诊断方法 产地生猪检查时,兽医主要根据急性猪瘟的临床症状进行鉴别,较为典型的症状是体温上升到41℃左右,猪精神萎靡,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四肢、耳根等处皮肤有出血斑,指压不褪色。部分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死胎等情况,未妊娠母猪或公猪不发情、不交配。同时检查猪场使用的疫苗、饲料、种猪健康情况等,以确定病毒来源。

3.2.2 屠宰场猪瘟鉴别诊断方法 屠宰场是生猪屠宰的主要场所,兽医需对屠宰后的猪进行检查,以防漏检。根据屠宰后猪的病理学特点进行检查,主要检查猪黏膜、淋巴结是否病变;内脏是否病变,是否有出血点、出血斑等。典型的病变为全身黏膜、浆膜、淋巴结、心、肺、肾等处有形状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脾不肿大,表面有丘状出血或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灶。病程较长的病猪,肠道有许多同心轮层状纽扣状溃疡,中间低陷。

3.3 猪瘟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3.3.1 猪丹毒 是由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多发生于炎热多雨季节,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病猪主要表现为耳根、腹部、四肢内侧等处皮肤出现形状大小不一、界限清楚的打火机样红色疹块,指压褪色。剖检可见,脾脏肿大,呈樱桃红色;淋巴结肿大;肾脏肿大淤血。病猪很少出现腹泻症状,易于急性猪瘟混淆。

3.3.2 仔猪副伤寒 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较猪瘟低。病猪排黄绿色或灰白色稀粪,粪便腥臭带血,食欲消退,下痢,耳根、胸前、腹部、四肢等处皮肤出现紫斑。剖检可见,肝脏黄色或灰白色点状坏死灶;脾脏肿大,呈暗紫色;肺部有灰黄色干酪样结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大肠壁增厚。

3.3.3 链球菌病 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不同日龄的猪均可感染,以怀孕母猪、架子猪更易感。此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伤口进行感染。病猪发病急时,体温可高达43℃,没有任何症状突然死亡。病情稍轻的病猪,表现为浆液性鼻漏、流泪;跛行或不能站立;背部、腹部皮肤呈刮痧样暗红。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肝脾肿大出血;心包积液,呈淡黄色;关节囊液呈黄色胶冻样;肾脏肿大充血。

3.3.4 弓形体病 是由弓浆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不同日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无明显的季节性。此病呈慢性经过,病猪耳根、下腹、尾部等处皮肤发绀,淤血;粪便干燥,并带有脱落的肠系膜,尿中带血;食欲时好时坏;眼角积有黄白色黏性眼粪;后肢无力,共济失调。剖检可见,胸腔积液,呈血色;淋巴结肿大,并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脾脏肿大。

3.3.5 附红细胞体病 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在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以及骨髓中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既可水平传播(通过蚊子、虱子、苍蝇等),也可垂直传播(怀孕母猪)。病猪发病突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贫血消瘦,耳根、胸部、腹部、四肢内侧等处皮肤发绀,指压不褪色,严重病猪全身发红。剖检可见,血液稀薄,不易凝固;脂肪黄染;肺脏肿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脾脏肿大,呈暗黑色;肾脏肿大。镜检可见血液中有散在的虫体或红细胞边缘有虫体。

4 猪瘟的无害化处理

4.1 产地猪瘟的无害化处理 畜主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对猪瘟病猪进行处理,首先将猪瘟病猪进行隔离,并将其圈舍进行彻底消毒,尿液、粪便统一收集起来[4]。然后调查猪场附近猪瘟的流行病学,以及上下游的传染情况,将所有猪瘟病猪隔离,进行集体扑杀,在远离人口居住的地方统一进行焚烧和掩埋,或将病猪尸体掩埋在数十米深的地下深处,避免病毒外泄。

4.2 屠宰场的无害化处理 首先将接触过猪瘟病猪肉的生猪进行疫苗接种治疗,然后将屠宰和未屠宰的猪瘟病猪统一处理,方法与产地猪瘟的无害化处理方法相同。

参考文献

[1]司玮.江苏地区猪瘟防控新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2]秦尚平.猪瘟的鉴别诊断和无害化处理[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8):129-130.

[3]梁小华.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6):80.

[4]潘海波,闫守明.生猪检疫中猪瘟的鉴别诊断与无害化处理[J].中国畜禽种业,2013,9(4):44-45.

(责编:徐焕斗)

推荐访问:猪瘟 无害化 鉴别 诊断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01/57828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