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本质及与旅游关系解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zoޛ)j馟_{iiiviZnW}ivi[{-}޿i駿m4ky总结:孔子的学说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的道理;老子的学说主要是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道理;释迦牟尼的学说则主要讲如何使人的身心矛盾和谐的道理。当然,这样区别只是从大的方面区分三位先贤的侧重点,详细地说, 他们三位的学说中都可以找到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人与人如何和谐相处、人的身与心如何和谐相处、有限的人生和无穷的宇宙应该如何共存等重大问题的论述[9]。

由此可见,中西方对于休闲活动的核心的思想理念基本一致,即休闲不仅仅是一种特定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活动,其核心价值观是倡导合理、健康、文明、科学的休闲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而不是尔虞我诈,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不是犯罪、流血与战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对地球资源的无情掠夺。从根本上说,休闲是对意义和快乐生活的实践和体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人文现象, 是人的本体论意义之所在, 是使人“成为人”过程中的重要舞台, 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 也是发展文明社会最有效的途径[10]。

二、休闲与旅游

关于休闲与旅游的关系,诸多学者已经做过深入研究,但这二种活动形式到底是同一种活动还是二种不同的活动,亦或是二种相互交叉的活动,现在说法莫衷一是,争论颇多。争论最为激烈的则是休闲是否包含旅游的问题。

(一)“休闲包含旅游”观点

持“休闲包含旅游”观点的如我国休闲活动研究的“扛鼎者”马惠娣,她认为“休闲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 而旅游则不是,旅游是“人的休闲智慧的产物之一, 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之一, 是一种文化精神生活”,所以,“旅游的确是人的休闲生活和休闲行为的一个内容”[11]。

一部分旅游学者也持这样的观点,如岳培宇、楼嘉军(2005)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 旅游是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休闲旅游则是旅游活动的一种新型产品形式”[12]。

王国新(2006)则从产业的角度论述了两者的隶属关系,他认为“旅游和休闲的区别主要是看活动参与者是否出行……休闲产业是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 物质的与精神的) 密切相关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包括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体育业和文化产业等”[13]。

王静(2007)通过比较旅游和休闲的定义,认为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共同点在于:第一,不管是休闲还是旅游都是发生在闲暇时间里的;第二,两者所从事的活动主观上都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活动。不同之处在于旅游和休闲相比限制更多:第一,旅游必须要离开常住地或是惯常环境,而休闲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第二,旅游必须在一年以内,而休闲则没有时间长短的限制。所以说,休闲在某种程度上的涵盖范围比旅游的范围要广,旅游即“异地休闲”,可以说旅游是休闲的一部分,或是说旅游是休闲的一种活动方式[14]。

以上观点均是从旅游方式、休闲方式的角度或者说从生活方式或“生活状态”的角度来对二者进行比较,从生活方式或“生活状态”的角度不难得出“休闲包含旅游”的结论。但是这种比较恰恰忽视了二者在“目的性”及“地域性”方面的差别,而“目的性”及“地域性”方面的差别正好是休闲和旅游最根本的区别。

简单的认为休闲包含旅游的观点是不严谨的,容易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造成“以偏概全”的结果。刘德谦等从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的角度出发对“休闲包含旅游”观点予以反驳。

(二)对“休闲包含旅游”观点的反驳

刘德谦(2006)认为,在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中,休闲与旅游首先是有着共同的内容的( 即旅游活动中的休闲旅游就是休闲中的异地休闲) , 因此休闲和旅游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促进的;但是在旅游活动中的“事务”( Business) 类旅游和“其他”( Other ) 类旅游是“非闲暇”( Nonleisure)类旅游,它有着不同于“闲暇”( Leisure) 类旅游的规律与特征;因为旅游是到其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的活动, 因此它的非本地性质是与闲暇所不同的。

他认为,休闲和旅游的本质差异在于:虽然两者“都是人类的重要活动,虽然常常需要相同相似的基础, 或者也还需要相同相似的心境, 但是休闲主要是从时间的范畴来认识的, 而“旅游”考虑的却是地理范畴的位移” [15]。休闲和旅游二者关系既有共通的部分, 又有不可能互相包容的部分,可以以两个相交圆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如图2)[16]。

薛莹(2007)从旅游者的定义出发,认为根据旅游者的通俗定义,business tourists往往不包括在休闲之列。同时她还指出“WTO 把国际游客分成了两类, 一类是tourists,一类是excursionists。后者是指那些在一国停留时间不超过24 小时的短途一日游游客。将这种划分原则应用于国内背景时,就可以实现对Tourism和recreation的划分。两者的区别在于:旅游者必须在空间发生一个旅行的特征,在时间上发生一个至少停留一个晚上的特征时,才会产生旅游,而休闲,则无须这些[17]。

另外谢彦君(1999)对旅游所进行的界定也说明了旅游活动中包含有休闲内容,但有些内容却超出休闲的范畴: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在这一定义中,出于商务目的的旅游活动显然是不在休闲活动之列[18]。

王惠(2009)在其研究中也指出,以商务为主的事务型旅游活动类型虽然少有游,但因其无可置疑的吃、住、行、购、娱等方面的大量需求和高消费,被列入了旅游活动的范畴。这种旅游活动不是受人自身内在休闲需求的驱动,不应属于休闲活动之列[19]。

当然,对于旅游与休闲概念及其归属的辨析,根本目的是为了厘清研究思路。从行业发展实践、学术研究的现状水平和近期发展趋势看,总体上,旅游渐渐休闲化,休闲渐渐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重视旅游与休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研究。因此严格、明晰区分休闲与旅游的概念,明确休闲与旅游的产业边界,并不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让休闲与旅游结合发展, 做大做强休闲业和旅游业才是当务之急[20]。

同时,对基本概念关系的认定, 也许是学术讨论中永远都要进行的问题[21]。“休闲”和“旅游”的关系辨析可能还要持续进行下去,就如同上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发展之初学术界对于“旅游”、“旅游者”定义的辨析和探讨一样。因为, 任何一个概念本身以及与他者之间, 都会不断出现新的背景、新的内涵及新的联系, 所以,也许永远都要关注它们在源与流上所发生的变化。

三、结语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其《幽梦影》中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22]古人对休闲本质的把握如此真实、准确,而今人却在消费主义引导下,逐渐迷失了自我,在无度的消费中耗费所谓的“幸福”,确实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呼唤传统休闲价值观的回归

中西方传统休闲价值观和休闲文化传统,均体现了对人的本质、生命的本质的深刻认识,其所包含的审美的理念、道德的观点、价值观等都将对现代休闲的发展产生校正、平衡、弥补的作用。因此我们呼唤传统休闲价值观念的回归,从基础教育开始至大学学堂,加强学习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哲学思想和经典的休闲理念,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修身养性”、“回归自然”等优秀休闲思想贯穿于休闲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实现现代休闲与传统理念的完美融合。

(二)倡导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

政府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影响和提升人们的休闲生活观念和态度,引导和鼓励人们去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和美好的生存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休闲方式。同时,加大地方性、民族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探索古老、传统地域文化复兴的多种方式,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在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剧院、公园绿地、游憩空间等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等。

(三)加强现代休闲教育

现代休闲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休闲专业人才,而且更需要对社会公共进行诸如“何为休闲”、“怎样休闲”的相关教育和指导,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在更多的大学中设置“休闲专业”,培养休闲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探索在合适的教育层次中开设“休闲教育”课程,结合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选择和判断适合自己的休闲行为,从而为现代休闲市场培养忠诚的参与者,促进休闲市场的发展和完善[23]。

(四)促进休闲与旅游和谐发展

休闲业与旅游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才是二者关系之要义。所以现在我们更应该关注休闲与旅游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融合发展的实践进程,分析其规律、研究其趋势进而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而非“空谈”式的讨论。相信随着休闲业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二者关系我们也将会有新的认识。

总之,树立科学、文明的休闲观,在“成为人”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我,促进休闲、旅游的和谐发展,才是休闲本质真正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宋瑞.国内外休闲研究扫描---兼谈建立我国休闲学科体系的设想[J],旅游学刊,2004-3:46.

[2]张建.国际休闲研究动向与我国休闲研究主要命题刍议[J],旅游学刊,2008-5:68.

[3]于光远,马惠娣.关于“闲暇”与“休闲”两个概念的对话录[J],自然辩证法研究,22卷第9期:90.

[4]郭鲁芳.国外休闲经济研究的历史与进展[J],经济学家,2004-4:67.

[5]张广瑞,宋瑞.关于休闲的研究, [J]社会科学家,第16卷第5期:18.

[6] Geoffrey Godbey .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 plor at ion[ M]. State Colleg e, PA: Venture Publishing , 1999.

[7]姚建云.传统文化映射下现代休闲发展战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3.

[8]姚建云.传统文化映射下现代休闲发展战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6.

[9]喻学才.休闲的最高境界[J],旅游学刊,2006-11:P7.

[10]于光远,马惠娣.关于“闲暇”与“休闲”两个概念的对话录[J],自然辩证法研究,22卷第9期:91.

[11]马惠娣.关于我们时代休闲与旅游的三点看法[J],旅游学刊,2006-10:P6.

[12]岳培宇,楼嘉军.国内休闲理论研究阶段、重点及评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18.

[13]王国新.浅谈我国休闲旅游与休闲产业、休闲社会的发展关系.旅游学刊 2006-11:P8.

[14]王静.从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看现代休闲,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4.

[15]刘德谦.也论休闲与旅游旅游学刊[J],2006-10:12.

[16] Sue Warn. Recreation & Tourism[ M]. UK: Nelson Thores Ltd, 2002.

[17薛莹, 田银生.闲暇、休闲、游憩、旅游之论[J],经济地理,2007,27卷第5期:829.

[18]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49.

[19]王惠.休闲与旅游关系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171.

[20]许春晓.结合发展: 休闲与旅游的近期趋势[J],旅游学刊,2006-11:P8.

[21]薛莹,田银生.闲暇、休闲、游憩、旅游之论[J],经济地理,2007,27卷第5期:829.

[22]张潮.《幽梦影》,孙宝瑞注译[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23]姚建云.传统文化映射下现代休闲发展战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9.

推荐访问:本质 解析 关系 休闲 旅游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07/58093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