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影《山河故人》中的关公意象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要】:关公意象的孕育、产生和发展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电影《山河故人》中对于关公符号的运用却把这种传统文化置于没落和衰亡的危险境地。电影中通过人对于关公意向的意识转变表现出现实社会“精神父亲”和“个体父亲”的双重坍塌,其结果就是信仰缺失,人处于文化无根的漂泊状态。本文试图通过民俗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对于关公意象进行解读,从而展现导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信仰;关公意象;父亲;文化无根

一、指向性符号的出现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1]”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大量作品从关注普通人生活的角度切入,用烙印式的视觉符号呈现个体生存的价值的“有意味的形式”。在《山河故人》中,存在着很多符号化的隐喻,尤其传统文化中的关公意象,这一意象在电影中出现了5次,以关公形象出现在电影的前两个部分,分别是矿工下井前、梁子得病在家拜关公、梁子回到汾阳老家后;以关公刀形象出现在电影的前两个部分,分别是同一个人的少年和青年时期,扛着关公刀在远行。

关公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在道家美学的影响下,关公已然成为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关公信仰,有其政治、伦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什么是电影中关公的“有意味形式”呢?为什么导演会安排关公这一意象?由此,必须将电影所反映的文化特质与文化现象置于电影当时背景下的整体文化之中加以考察,才能真正理解其发生原由 、存在价值和社会功能。

二、电影的符号能指

关公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的孕育、产生和发展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的。那么,在电影中出现的与关公有关的意象,充分体现出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电影中五次出现与关公有关的意向,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关公形象,第二的关公刀。

(一)關公形象:精神父亲和现实父亲的双重坍塌

作为关公信仰主体的关羽,是人和神的统一, 因此,对关公的信仰可以一分为二 :其一是对关羽人格的崇拜,其二是对关羽神灵的祈求。前者是对于关公的个人崇拜;后者属于某种形式的宗教信仰,对关羽神灵的崇拜源于他保护神、生育神、祖先神、武财神的角色地位。

电影中的三个部分的关公形象都是作为神灵被祭拜,某种意义上说是作为保护神而存在的。在第一个部分里,矿工下矿前会祭拜关公,寻求心灵的寄托,以此祈求平安。电影第一个部分的关公被放在矿井里,也是基于他的保护神形象。第二部分关公出现在梁子异乡的家里;镜头选取自他生活的片段:妻子抱着大哭的儿子,梁子点燃三根香在祭拜关公。關公形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神寄托,是中国人的精神父亲,但是保护神并没有保护他安全健康的生活;换句话说,由于潜意识里的“精神父亲”并没有给予他任何的保护作用,所以保护神的形象在梁子的意识里开始慢慢退却。到第三次关公像出现的时候,已然没有了先前的原始崇拜;镜头里,妻子抱着哭泣的孩子背对着关公像,梁子躺在内屋的床上。这个镜头的设置与前一次出现关公意向时梁子的态度相比,展现了梁子意识里从对保护神的崇拜到怀疑的过程。

另外,关公除了作为保护神而祭拜外,还有对于生育神的崇拜。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关公意象出现的时候,都出现了梁子的孩子大哭的镜头。在山西的民俗文化里,至今流传着栓红绳的风俗。孩子从小多灾多病,或者八字和父母相克,父母就领着孩子到常平关帝家庙崇宁殿前的柏树上为孩子栓红绳,认关老爷当干爹,希望小孩平安长大。[2]从这种文化意义上来讲,梁子拜关公,除了祭拜他的保护神意识,还有祈求孩子健康成长的成分存在。

因此,电影中每次出现关公形象都是梁子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的转变,梁子的变化显示了他在寻找精神出路的过程中,被现实逼着一步步走向了精神末路。梁子对于关公形象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心态都指向一个结果:精神父亲和真实父亲的双重坍塌。

(二)大刀形象:个体信仰的缺失

关公刀作为关羽树立形象的兵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如果一个英雄人物带着武器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无形中就更具威慑力量。

在电影中,脱离了关公的关公刀也就脱离了背后强大的精神后盾,从而失去了原有的威慑力。这种有意味的转变,更多的是对于涛还有梁子的信仰缺失的隐喻。

电影中第一次出现关公刀是在张晋生和涛闹矛盾后涛一个人走在街上的时候,扛刀少年逆着人群从景深处向镜头走来,后一个镜头又是涛站在城楼看向远方;扛关公刀的少年在远行,电影并没有交代少年来自哪里走向何方,从而营造了一种漂泊和离散感。这种蒙太奇手法配合叶倩文的《珍重》的背景音乐,很巧妙的把涛的矛盾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某种意义上来讲,涛是一个信仰缺失者,选择金钱至上的张晋生而非爱他的梁子就说明她潜意识里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这也导致了她悲剧性的命运。

电影第二次出现关公刀时,原来的少年已经长大,但依然是扛着关公刀从景深处向镜头走来。这时候的出现是在梁子拜完关公之后,上文提到梁子精神世界的保护神坍塌,那么这种坍塌导致的结果就是梁子也成为了一个信仰缺失者。与涛放弃信仰不同的是,他是一步一步被社会逼着走向信仰缺失的末路的。信仰是一个人的灵魂存在,是人精神世界的寄托。信仰的缺失也是文化无根的表现,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精神上的迷茫、流浪、漂泊和离散。

三、人维视阈下的符号指涉

艺术品是艺术创作者潜心创造的产物,它会直接或间接的反应社会现实。出生于70年代的贾樟柯,目睹了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后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慢慢走向衰弱的过程;因此,他用镜头语言记录着当代中国的真实风貌和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生命的境遇。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更多的人借助经济大潮成为时代弄潮儿;但缺少传统文化的滋养,信仰缺失,精神坍塌,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文化无根状态。电影中的张晋生便是如此,物质的丰腴永远填补不了精神的匮乏;虽然他移居澳大利亚,过着他年轻时梦想的生活,但是文化不同、语言不通的障碍并没有使他感到幸福,反而使他失去了父亲的权威,成为异乡的“流浪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维系个体生存的传统文化在慢慢被全球文化所取代,个体的独特性在慢慢被消磨。传统文化作为人精神世界的“父亲”在慢慢失去他原本的地位,作为个体的父亲也在自由平等的观念里渐渐被颠覆;而失去了精神信仰的个体,就会游离于时代之外,成为精神上的行尸走肉。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新旧体制的交替和对外开放加大的背景下,这种一背景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人们对于原有文化的信仰,导致中国人们处于一种信仰缺失、文化无根的状态,从而也使个体生命游离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并且更为危险的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种文化无根、信仰缺失所带来的后果。在电影中运用关公意象表现“文化父亲”在大时代背景下慢慢走向衰弱,人们正处于文化无根的危险境遇,从而使整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没落和信仰的缺失,这也是导演通过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对于中国当代的一个思考。

注释:

[1][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09

[2] 任义国.关公故里的关公信仰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

参考文献:

[1][意]鲁格·肇嘉《父性》[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山河故人》三人谈.《当代电影》[J]2015年第11期.

[3]刘志军.对于关公信仰的人类学分析[J].民族研究.2003.04

推荐访问:意象 山河 故人 试论 关公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08/58119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