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下的跨国公司模块化发展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要: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价值链上要求呈现模块化发展态势,这种态势为跨国公司带来了新的利润源泉,并已经形成一种主流模式。研究跨国公司这种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对于研究我国产业如何通过模块化与跨国公司在价值链上进行对接,进而推进我国产业升级和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信息时代;跨国公司;模块化;发展

作者简介:王霄宁(1970-),女,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电子商务、信息经济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3-0044-03 收稿日期:2008-01-10

一、问题的提出

跨国公司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整合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资源,获得全球竞争优势,实现最大效率。在当今信息时代,全球消费潮流瞬息万变,订货批量越来越小,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全球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已经向产品使用和维护等下游环节转移。以全球最大的美国市场为例,最近几年美国市场汽车年销售量一直维持在1 500万辆左右,但汽车的维护数量与销售量的比率却为13:1,民用飞机的比率为150:1,火车的比率为22:1,拖拉机的比率为30:1(皇甫海容,2007)。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跨国公司大规模生产受到严峻的挑战。今后产品将不再以品牌、型号、价格区分,而是以功能、特色来加以区别。跨国公司在过去仅靠资源或原材料的全球资源配置已经难以取得以往的优势,全球市场份额的扩张已经由产品实体的流动变成专利与技术标准的扩张,致使企业经营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

由此,跨国公司必须把个性化的产品定制提上日程,在生产上采用可实现定单式生产的系统,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信息化改造,让产品有自己的“个性”,让客户在消费中任意开出菜单,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消费。

由此可见,信息时代跨国公司面临着个性化需求上升的市场态势,这就要求跨国公司要通过具备标准化和灵活性来解决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那么如何对建立在传统分工基础上的全球价值链进行管理才能增强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信息时代谋求竞争优势等这些问题都是跨国公司目前面临的新挑战。模块经济理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这一理论指出,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实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来讲,选择模块经济一方面是实现全球价值链各个模块之间的协同性,以期达到最优化价值链配置,另一方面是通过提高模块化价值链对最终顾客的反应速度,可以吸引最有价值顾客的注意力(魏靖,2005)。

二、模块化理论与跨国公司

模块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设计方法与标准化形式。青木昌彦等人(2003)指出,模块化是信息时代新的组织模式和产业结构的本质。

1.模块化内涵

模块经济理论是由Start于1965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内涵是企业通过设计、开发和生产的零件能产生最大组合或通用性,不仅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的高效率与高质量生产,还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模块经济理论有自身的优势,能够平衡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受到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视和应用,如IBM、SUN等(魏国江,2007)。

“模块”是一种半自律性的子系统。“模块化”则是把这些子系统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为复杂的系统和过程。跨国公司利用模块化将一项完整的科研活动分割成许多部分(模块),母公司控制核心模块的研究,而将其他的模块放到其在不同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然后跨国公司再将这些子系统按照“可见”原则(该原则保证了各个模块之间的协调一致)组合起来,形成一项完整的技术(杨继军,2006)。

从标准化观点着眼,模块化是标准化的高级形式,其目的与宗旨与标准化是相同的,都是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在多样化需求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下,如何在合理的价格和稳定供给的前提下,不断开发产品品种,改进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取得质量、品种与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是模块化的基本目的。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模块化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它通过对模块化对象的特征、规律的科学分析,采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逻辑方法以及系统思维方法,来优化模块化对象体系的结构,并运用标准化方法,使各对象的构成要素规范化、有序化,达到提高系统综合运行效率的目的。

模块化通过部件及子系统级的标准化来简化系统及复杂产品的构成模式,从而达到简化设计、缩短工程系统及新产品的开发周期的目的,以适应时代对多样化的需求。

模块化通过结构的规范化与组合式的构成模式,实现整体结构构成的柔性化,使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具有灵活的可变性,提高对激烈而多变的市场竞争的适应性(童时中,1994)。

2.模块化发展使跨国公司更具有优势

模块经济是高新科技条件下的产物,它更是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生产方式。例如,20世纪70年代,IBM进军市场广阔的微型机。为了要在一年内开发出能迅速普及的微型电脑,IBM采取了开放策略,借助其他企业的科技成果,形成“市场合力”。1981年IBM推出IBM PC,同时公开了该产品除BIOS之外的绝大部分技术细节和设计秘密,并采取了外包采购关键模块策略,从微软那里注册了操作系统,又从IN-TER那里购买了CPU芯片,还允许微软与INTER可以把产品再卖给别的企业(巫景飞等,2007)。

可见,由于跨国公司在管理上既有高度分散又有高度综合的特点,模块化可以促进产品技术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并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管理水平,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以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1)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模块化生产的标准化和灵活性来解决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跨国公司为适应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将生产模式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发展,通过模块的大规模生产而获得规模经济,再把模块进行不同组合而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乃至个性化,获得范围经济。也就是说,面向“大规模”的客户市场,将定制生产和大规模的生产两种生产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快速、低成本地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

跨国公司通过实现模块化经营分割各部分生产流程,比如向不同的企业采购,还可以专业化生产特定的模块等,跨国公司掌握研发设计、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高端环节,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处于专业化分工的下端,企业之间处于集群发展的“低端一外围”(隋映辉等,2007)。

在生产价值链的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三大环节中,跨国公司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跨国公司更多的是“抓两

头”,即紧紧抓住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同时控制产品销售渠道。非核心职能,如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不太复杂的产品装配、产品分销的物流组织等则可以外包到低成本地区。

(2)模块化管理可以获得跨国公司高效率的组织模式

从以上对三种组织模式效率的比较(表1)可以得出,模块组织则倾向于最优整合,所以模块的网络组织模式效率是最高的,可以实现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上信息、决策、财务和运作等方面的联合优势。从组织的知识转移或编码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组织采购、生产和销售需要有效的沟通,要求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或规则,尽可能快速地直接进行编码,以使组织内各个部门之间消息沟通快速,实现技术领先或产品的市场领先。

跨国公司可以利用EMS(工程、制造、服务)模式实现业务外包,跨国公司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主要是制定产品标准)和市场营销,将其他非核心环节外包,而EMS生产商按照跨国公司的要求,提供制造加服务的整体服务方案,开展产品制造以及与制造相关的应用技术开发、维修、物流等业务。在这种模式下,跨国公司只需有个“想法”,EMS厂商就能把这个“想法”变为产品,实现产品工程化,即交出产品制造的工程书与工艺文件。

最后由于业务外包,将企业内相匹配的优秀资源结合起来,产生了巨大的协同效应。

(3)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模块化经营抗跨国公司风险

模块化生产可以减少企业合作中的风险成本,交易成本模块化使跨国公司和供应商实现共赢。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和运用使产品各部分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它可把各部分从功能上连接在一起,跨国公司通过实现模块化采购,实现系统化供货或模块化供货的发展趋势,将整个模块的设计和开发外包给有能力的供应商,使供应商承担更多的开发和制造任务,减少投资风险。对供应商来说,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多的订单和业务,某些有条件的供应商就成为某一模块的“专业能手”,迅速提高他们的竞争实力,使跨国公司和供应商共同受益。

三、跨国公司模块化发展内容

从模块化的标准化和方法论的内涵来看,我们认为跨国公司模块化发展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生产和技术的模块化;另一方面是指跨国公司经营模块化。跨国公司生产和技术的模块化可以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方式与生产效率的统一,解决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跨国公司经营模块化可以解决地理上的分散化和工业系统一体化的矛盾格局。

传统的产品结构模式是由零件和元器件直接组合构成产品。新产品设计也是从零件(器件)设计人手,逐步完成部件及整机设计,除少量通用件外,几乎都是全新的,生产上及技术上的继承性甚差。按这种产品结构模式,新产品设计周期长,工艺装备及生产准备工作量大,生产线需作较大(或很大)调整,产品更新周期甚至以十年为计算单位。这种以零件直接构成产品的结构模式,不仅不能适应复杂产品和系统工程的需要,而且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多样化的需要,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

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对产品的构成和结构模式进行改革,即运用标准化理论,掌握用最少要素的组合来构成最多产品品种的标准化设计技术,将产品构成单元中分成不变的(通用的)固定部分和为实现多样化效果的变动部分,将这两部分巧妙地组合起来构成新产品或使产品多样化。若按模块化原理,上述产品结构模式,可由下式描述:

新产品(系统)=通用模块(不变部分)+专用模块(变动部分)

这个式子表明,新产品不是由新的零件及元器件直接构成,新产品设计主要变成为少量新(专用)模块的设计。

这种模块化的产品结构模式,使产品结构呈现柔性化。它不仅可简化系统及复杂产品的设计、制造,缩短新产品研制周期;并且可以用巧妙、灵活而多变的方式组合出多样化的产品,以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就模块而言,由于它可以通用于多种产品,扩大了生产批量,延长了它的寿命周期,可取得批量生产的效益,实现了多品种、小批量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福特生产方式为代表的灵活的柔性制造系统是基于模块化理论之上的,它的意义在于其生产线是由不同功能的模块单元所组成,诸如生产单元、运输单元、仓库与计划管理单元等。功能单元是柔性的载体,它的结构可保证快速、简便地过渡到新的生产计划上去,柔性的功能模块可以组合成柔性工艺生产线或系统。组合的方式取决于工段、车间或企业的生产规模。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成组技术(GT)实质上是零件的柔性生产线,它将不同零件按形状、尺寸、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合理地集中成一定的组进行加工,其加工工艺相同,设备相同,可提高加工批量数。在成组技术中零件的分组及加工编程均运用了模块化原理。

跨国公司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把生产系统和物流系统整合在一起,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和处理信息,跨国公司在生产模块化和管理模块化基础上使信息系统得以优化。

四、结论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跨国公司在全球具有模块化发展的态势。跨国公司通过模块化生产和管理,控制研发设计、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高端环节,抓住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和升级,把非核心职能如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产品分销的物流组织等实现了标准化的环节外包到具有成本优势的地区,经过各自优势资源不断深化重组,形成一个又一个新模块。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使模块具有标准化的特性,通过模块之间的信息纽带进行不同模式的融合,产生创新的动力,最终带来跨国公司在信息时代产生新的生命力。

模块化是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工作方法、设计方法和新的标准化形式,适合跨国公司生产的信息化、分散化、社会化、国际化潮流。它通过优化产品结构,进而优化生产结构、管理体系和产业结构,使系统得以简化,实现系统结构的规范化与柔性化,跨国公司以“模块化”方式组建物流系统,在面对市场时,根据被模块化的部分,按照“组装”的原则,灵活组织所需的物流保障机构,迅速增强物流保障力量,实现跨国公司在管理上的创新。同时,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使得世界各地的企业能够互相合作,共享资源、技术、管理的优势,跨国公司实现模块化生产,为零部件厂商的产品可以提供给众多的下游制造商使用,减少产品专用性的限制,跨国公司主要任务不是生产产品,而是进行不同模块组合,而每一种模块组合基于一个市场需求,基于跨国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对模块的智能组合,实现跨国公司在营销上的创新。

推荐访问:跨国公司 信息时代 模块化 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09/58196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