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与台湾原住民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要:随着全球社会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共享现代资讯带来便捷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民族多元化”与“文化全球一体化”矛盾的凸现。回归乡土,关注本土和地域文化,寻找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成为当代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 乡土美术 课程资源 美术教育

[本成果为“2013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10665013)”。]

引 言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共享现代资讯带来便捷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民族多元化”与“文化全球一体化”矛盾的凸现。回归乡土,关注本土和地域文化,寻找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成为当代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特别是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文化多元论意识的增强,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地域美术的文化价值;倡导回归乡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珍视本土文化的观点,已切实影响了国内外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学校美术教育正朝向本土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进行了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民族文化 “总普查”,日本也实行了“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政府不仅加大对日本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颁布了保护本土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将民间艺术为学校美术的正式教学内容,编入了文部省审定的教科书中,而且对传统的民间艺术作坊和资深民间艺术家提供资金保障。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日本民众对本土地域文化的认同。

20世纪70年代后期,台湾掀起了摆脱追随西方、回归本土社会关怀的乡土运动,致力于建立具有台湾本土性的美术研究。台湾文化及教育行业开始注重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上世纪80年代,台湾教育部专门制定了《重要民族艺术传艺计划之相关社会教育法规》、《重要民族艺术传习计划案》,1995年,开始实施《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1]。这一计划的推广,既使民众普遍了解传统民间艺术的内涵、特征及性质,又通过传统艺术的展演和展示来推广传统民间艺术。促使民间艺术理论研究与保护、教育密切配合,也使学校本位课程的乡土美术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大陆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近十年,对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开发与运用日益收到重视,教育部修订颁布的学校美术教育课程标准,便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理念,将民间美术教育纳入正归的学校教育体制中,通过教育加强青少年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关注。

一、教育取向的台湾乡土美术与大陆西部地区民族

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指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不同地域条件所形成的具有差异性的文化艺术,它是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为群众所传承,大众喜闻乐见,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域性美术,它体现一个民族,在一个地域长期生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以及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特定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使得一个民族拥有自尊的资本,并获得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

民间美术的教育资源包括传统的民族绘画、建筑、工艺、民俗造型活动(平面造型:民间剪纸、刺绣、民族服饰、祭祀彩绘;立体造型:傩面具、雕刻艺术、民间编织艺术、民居和宗教活动用具以及非物态的视觉艺术形式)等具有艺术特色的地域美术文化。

宝岛台湾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占台湾人口2.1%的原住民广泛分布在台湾山区(尤其是台湾中部),台湾原住民经历了一系列的文化变迁,使原住民与其他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在吸收来自大陆地区以及欧洲、日本等其外来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内化成具有适应本土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及其思考模式,融合了闽南、客家、原住民等不同族群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文化艺术。文化模式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了各族群间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丰富而又具有台湾本土特色的文化艺术。例如,排湾族、雅美族的木雕艺术[2],泰雅族、鲁凯族的珠工[3],排湾族、平埔族妇女的刺绣工艺[4],以及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形成了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民间(乡土)美术的教育资源。而居住在台湾花莲地区的阿美族,其传统服饰色彩艳丽,主要以黑、红色为主,女子用红色和少许的黑色,男子则以蓝色上衣、黑色短裙或红色绑腿裤为主要装束,男女的裙子都绣着精美的图案。从阿美族的服饰中可以看出穿着者的年龄、阶层、职位等。在教学中引入民间艺术资源,我们不仅仅是研究其制作工艺,色彩技巧,同时还要关注这些服饰符号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及其象征意义。

大陆西部地区聚居着包括彝、白、壮、傣、苗景颇等30多个兄弟民族,崎岖险峻的地形阻挡了外部民族对其兼并与融合,也隔绝了该地区内的人们与外界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并提供了一个免受外界干扰的外部环境。使地区内居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以自由地各自向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因此,这里的民间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十里不同俗。如少数民族的蜡染艺术、苗族布依族的服饰艺术,剪纸、刺绣、编织工艺、侗寨的风雨桥、白族的民居建筑、不同形式的民俗活动以及非物质形态的视觉艺术,往往几步之遥便风格各异。如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的“风雨桥”,广西、贵州、湖南等地区就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建筑样式。

这些具有地域及族群文化的视觉符号和具有精神内涵特征的文化艺术,作为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理解传统民艺的文化凝聚力,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达到了解本土文化特色、体会地域审美趣味,感受区域民情风俗,有十分重要意义。另外,经由学校的课程学习乡土美术,将为民族民间美术培育更多的欣赏者和继承者,使民间艺术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将改变优秀的民间艺术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以维系民族民间艺术血脉的延续发展。

二、台湾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开发应用的价值取向

2001年,台湾颁布了《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在 “艺术与人文”新课程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艺术学习与人文素养,是经由艺术陶冶、涵育人文素养的艺术学习课程”的教育理念;提出“欣赏生活周遭与不同族群之艺术创作,感受多样文化的特质,并尊重创作者的表达方式。认识社区内的生活、收集有关生活周遭乡土文物或传统艺术、生活艺术等艺文资料,并尝试解释其特色及背景,透过观赏与讨论,认识本国艺术,尊重先人所缔造的各种艺术成果”。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探索生活环境中人和景物的机会,倡导通过广泛而全面的艺术教育,使青少年在亲身参与艺术活动中,了解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感受及其社会意义。改变了过去艺术教育强调技术本位和追求艺术本位的学习,忽略艺术素养的人文功能。

台湾乡土美术教育秉承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的课程理念,本土课程系列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大部分的汉文化乡土教材,也包括部分原住民艺术。在研究方法、教学评量、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都十分重视艺术的人文价值以及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台湾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取材方向从儿童生活着眼,把儿童生活的环境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一部分。认为唯有儿童熟悉的事物才能产生亲切的经验联结,使孩子真真实实地爱家爱乡,与自已的土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每个儿童不仅可以找到多样性素材,在创作结果上也会较为活泼多变。如把端午节包粽子、做香包,以及台北市立东湖国民中学傅斌晖老师的《教学动起来——以客家故事动画“虎姑婆”为例》等故事动画,作为“美术与人文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美术教育课程之中,帮助儿童认识家乡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背景。通过对乡土美术资源的接触体验,使学生养成对淳朴踏实劳作的尊重,养成沉稳、勤勉、忍耐的习惯和培养手工制作与造型表现的能力。

其次,探索社区取向的美术教育模式,注重教育、生活与艺术的关联。例如:台湾花莲教育大学的IC方案课程,强调以主题性的概念连接相关的生活事件、环境问题或社会问题,以艺术的多元化特征为切入点,深入了解花莲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环境脉络、社区文化与生活关系。将当地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从民俗学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活动纳入教学内容,如屏东凤西国小的《国民小学美劳科利用社区古建筑及地方文物指导欣赏及创作之研究》、张全成教授指导的“国小中年级小区取向视觉艺术教育课程”。 通过请生活在当地的原住民讲解其部族的发展历史、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演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艺术的制作方法,使学生认识自己所居住的社会环境、地域、群体中具有特殊功能与性质的美术,经由艺术教育激发儿童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改变过去以西方强势文化审美或某一社会阶层的审美品味为优越的错误观念。

另外,美术教育的成败往往受美术师资的影响,尤其是美术师资的艺术素养、风格的偏好、教法的选择等,均会影响教学的成效。教材研发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例如,屏东县为推动国民中小学乡土教育实施计划,开展了“艺术种仔”在职教师培训,屏东县各中小学编制内教师、乡土教学自愿人员等参加了这次学习;注重美术教师在民间艺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中群体的文化传达,目的是引导中小学教师深入认识台湾文化艺术的整体面貌,特别是台湾原住民元艺术的特质。

综上所述,台湾教育界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强调一种统整性的课程理念,关注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之间的普遍关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倡导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教育模式。从不同层面对乡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强调对原住民地域美术教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增强了学生对原住民族群的生活方式、审美特征的理解和文化身份的认同。

三、大陆西部地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研究现状

大陆地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相继提出了积极开发地域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建设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实行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并给予地方、学校30%的自主课程的政策支持。教育部“十五”期间曾立项“中国民间和乡土文化资源与美术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广西艺术学院刘南一教授对于广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贵州省教科所兰岗先生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中利用当地课程资源的研究,这些专家学者从理论层面对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越来越多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教学的美术教师,也开始关注本地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运用于美术教学实践中。例如,湖南谢丽芳女士主持的“蒲公英行动”课题研究,将湘西民间美术引入农村地区学校课堂,旨在探索一种将现代美术教育融入本土文化之中的、可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的美术教育模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使得我国的美术教育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目前,大陆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因为教科书内容的容量多,难度大,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面上,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点上,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相对薄弱,资源开发往往停留在分散实践的技术层面,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内容等审美特征的研究较为普遍,而民族民间艺术相关教育理论的深层发掘显得较为欠缺,未能以宏观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运用;教学时主要采用学校内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没有从根本上拓展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加之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利用校外公共教学资源的效能较差,相关的民俗馆、民间艺术博物馆由于管理水平和社会教育功能的建设相对滞后,也很难向学校提供民间或乡土美术教育的技术支持,致使学校在开发利用这些校外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举步维艰,难以实施到位。

四、台湾原住民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利用对大陆

西部地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开发的启示

随着当代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如何加强各地区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建设,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加快校本课程建设的步伐,改变地区民间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台湾地区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方面卓有成效的探索,对大陆的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开发和利用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必须从教育的宏观视角,运用当代多学科的视野挖掘、整理、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态的图形文化,系统而合理地将经过挑选和甄别后的民间艺术作为教育资源,并按照其特点有计划地配置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尽可能地选择具有可操作性、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把地方课程资源与现行课程标准精心整合,充分拓展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

其次,借鉴台湾地区对乡土美术教育研究的成功经验,如“社区取向的美术教育” 模式,以后现代课程多元化与多重阐释的教育理念,结合儿童生活经验,在审美活动方面可选择当地的民俗馆、博物馆及社区的各种艺术品,作为学校美术教学活动的延伸。努力争取社区内的艺术家或民间艺术作坊的积极参与,以增进学生对传统艺术、地域文化的了解,养成爱护与保护民族民间美术的自觉意识。通过对校内和周边社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使其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增强族群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在社区保留、营造一个浓郁的少数民族视觉文化的终身教育环境,也使工业文明造成的文化失衡得以改善。

另外,培养一批致力于研究少数民族视觉艺术及其教育的教师队伍,为民族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传承与支持者。美术教师应具有搜集、整理、利用本地美术教育资源的明确意识,专家对教师有效地开展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给以一定的理论指导,帮助美术教师提高整合地域美术教育资源的能力。这不仅仅是活跃学校美术教育的需要,也是有效地传承民间美术(特别是处于边沿的少数民族的亚文化),其本质是对文化差异性、民族文化特质的尊重与维护。

总之,教育的使命是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个人及群体的不断发展。人类学家认为,美术作品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艺术家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任何文化艺术都具备其固有的价值;任何族群的美术文化都是平等的。我们在制定学校美术课程、编写美术教材时,针对当代文化转型中民间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境遇,不仅应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把握好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更应当考虑主流艺术文化与边沿艺术文化间的均衡,使学生在理解地域文化艺术价值的同时,能尊重、接纳不同社会群体的美术文化,才有利于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 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主要由台湾国立艺术学院传统研究所、研究中心执行.中心以传统艺术的保护、研究与发展为主要工作。

[2] 排湾族、雅美族的木雕艺术:这些雕刻大自贵族房屋的横梁雕刻,小到日常生活用具的烟斗、木箱,这些用品均可见到人像纹、菱形纹等制作精美的几何纹样、

[3] 泰雅族、鲁凯族的珠工:用橙、黄、绿等小玻璃为材料,以人像纹样饰于底布上,或将贝壳切成圆筒形细片,磨成贝珠,用线穿上,成串成串地缝饰在衣服上,做成贝珠衣或贝珠裙

[4] 原住民刺绣:多采用橙、黄、绿三色,技法包括十字绣、直线绣、缎面绣、锁链绣等;纹样则有菱形纹、阶段形纹、三角形纹 花叶形纹等。

参考文献:

[1][4] 潘小雪.台湾美术地方发展史全集—花莲地区[M].台北:日创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3

[2] 洪根深,朱能荣.台湾美术地方发展史全集—高雄地区[M].台北:日创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4

[3] 董冬富.台湾美术地方发展史全集—屏东地区[M].台北:日创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5

[5] 台湾美术地方发展史全集·花莲地区[M].台北:日创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3

作者简介:

李 洁,铜仁学院教授,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民间美术与文化。

勾娜娜,铜仁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2012级美术学在读学生,2013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

推荐访问:原住民 台湾 乡土 少数民族 教育资源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10/58211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