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视域下环境设计学科交叉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史英豪

(郑州工商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国作为茶树的发源地,其茶文化源远流长。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时期,茶叶最早的功能也仅体现在药用价值上,具有消炎、解毒之功效。之后发展成为我国上至帝皇宫苑,下至百姓寻常家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传统饮料。现代社会依旧沿袭了传统饮茶习惯,同时在饮茶、种茶、分类、制作等方面都有了飞跃式地发展,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先进的生产体系,茶文化也成为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自《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各地高校都在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被认为是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是探索该途径的有力先行者。探索该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明确环境设计专业的方向特色,精确人才定位,避免教育投资的浪费,以此推动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

1.1 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环境设计专业多学科交融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支撑文献较少,理论研究深度尚浅。在现有的文献中,发现多数文献都是基于宏观问题进行分析,在量化实证方面研究较少。研究的热点也集中于师资力量整合、校企协同育人、倡导转型发展、创建工作室制度等宏观策略。现阶段的研究发展,应该集中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对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做出总结,提出具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以“茶文化”作为切入点,将“茶文化”所涉及的农学学科的茶叶种植知识、文学学科的茶主题诗词文化、食品学科的制茶工艺与工学学科的制茶器具设计等多学科内容形成知识体系架构,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综合融入到环境设计作品当中,以满足环境设计作品的多样性表达。

1.2 研究组织结构现状

当前在我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各大高校当中,专门设置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的少之又少,多数是以各自专业门类为独立的教学单位,各自专业各自为营,独自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涉及到其他学科的课程,往往都是以通识基础内容为主,分配少量课时,由本专业老师先自行学习后,再进行讲解。环境设计专业涉及多门学科,包括艺术设计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等一级学科,各学科在各自的领域都具备有深厚的理论支撑体系,并非单个专业闭门造车就可以触类旁通,因此需要打破各自为营的专业结构组织,搭建新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平台,共同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型人才的创新发展。

1.3 相关政策现状

目前,从相关政策来看,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应用型高校的建设与发展,相继出台多项优化政策推进转型进程。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多学科发展要成为一种趋势,理念上要注重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打破传统方式,转变创新的理念和模式,搭建多学科共享平台,以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纽带,加快知识、技术的转化,更进一步推动交叉融合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环境设计专业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可以高效地发挥自身优势,早日完成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1 课程体系不合理

目前,由于各专业独立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掣肘,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围绕艺术设计学为核心展开,原因归于环境设计专业对口的老师均来自艺术设计学领域,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涉及其他学科的课程设置专业化程度不高。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时候,通常延续了艺术设计学的思维方式,交叉学科专业的课程基本都是艺术设计学本专业的老师担任,本身老师并非该专业,研究方向的不同,导致课程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学生很难接收到学科核心内容以及该专业知识的扩展。

在专业课程建设上,还存在各学科所占比重分配失衡的问题,各个学科所占的比重的分配依据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大多数高校把专业方向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方向,且以室内设计为核心进行建课。室内设计专业课通常设置《酒店空间》、《商业空间》、《办公空间》、《居室空间》等按照空间功能与性质进行分类,分类较为详细,但景观方向的课程则通常是《景观规划设计》一门,作为通识类课程向同学进行普及,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不理解景观的含义,实际景观方向所涉及的内容并非一门课程可以讲授完毕。景观设计所属风景园林学科,风景园林学科涉及的内容包括《植物学》、《花卉学》、《土壤学》、《园林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施工》、《植物造景》、《园林建筑》等,是一个完整、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其划归成一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化程度不够,课程量少,分配不合理,并未达到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的要求。除此之外环境专业还会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相关专业的内容,同样存在该问题。

2.2 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2012年,我国教育部将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独立设置为环境设计专业,使其成为艺术设计学科中八个独立本科专业之一。由于环境设计属于美术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等学科的延伸,理论基础比较弱,知识的融合性与系统性程度不高,以致发展至今,并未形成明显的环境设计本身的专业特色。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可以看出,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单独聘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企业较少,常见的是市政园林企业聘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事效果图制作工作,也常见建筑公司聘用环境设计专业的作为施工助理,使得环境设计学生毕业后第一时间很难接触到核心工作,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接触到核心的设计方案工作,而这些工作通常是由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学专业这些专业化程度较高、具备明显特色的专业所担任。

归根结底,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原因是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专业发展方向没有特色,盲目致力于多方位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依赖于其他专业,例如有些院校景观设计方向依赖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建筑设计方向依赖于建筑学专业,以拼凑的方式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势必同质化程度高。

2.3 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环境设计专业独立时间较短,目前的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人才的定位较为模糊。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要满足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撰写两项内容,毕业设计选题方向较多,学生可以选择室内设计与室外设计方向,也有部分同学选择建筑设计方向,存在明显的问题就是选题的局限性。题目确定之后,通常会限定设计范畴,例如近些年选题较多的旧房改造工程,选择室内方向的学生专注于室内空间的营造,将其改造为办公室、酒店、民宿、展厅等等,但是丝毫未考虑到其外部环境,甚至建筑的外观亦不给予考虑,认为景观部分不属于旧房改造项目的设计范畴,这明显是错误的看法;
反之亦然,选择室外方向的学生,致力于景观的营造,旧房在其设计图纸上也仅有白色方块来代替表示,那么这样的毕业设计与风景园林学生的毕业设计区别在于什么呢?这样的毕业设计通过答辩之后是颁发环境设计毕业证,还是风景园林的毕业证呢?

事实上,目前不管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单独做室内设计,或者景观设计,亦或是建筑设计,甚至近些年有些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向风景园林进一步渗透,开始以城市生态绿道设计、河道生态修复等这些极具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内容为毕业选题,多数环境设计院校都准予学生毕业,颁发了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证,授予艺术学学位。这样就导致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没有明确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只懂得室内设计而对景观设计一窍不通的同学,可以从环境设计专业毕业,只会做景观而不懂室内设计的同学,亦可以从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这样导致用人单位对环境设计的专业方向产生疑问,对环境设计毕业生具体能够干什么没有清晰的界定。久而久之,景观公司直接招收风景园林的学生,建筑公司直接招收建筑学的学生。环境设计专业应该明确学生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结合专业特色,清晰认知什么标准的学生可以从环境设计专业毕业,形成专业特色。

2.4 师资队伍跨学科素质能力亟待提升

目前,大部分环境设计专业设置在艺术院系之下,任课教师多数来自艺术设计院校,设计方法的教学延续了传统艺术构图的形式,从点、线、面讲起,加以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相关内容,强调设计作品的形式美,基于视觉出发,追求美感。那么从人居环境学科的角度来讲,忽略了人的感受,环境设计的作品是服务于人,应该从人的身体感出发,营造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宜人空间。这也折射出环境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跨学科素质能力较弱。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包含了风景园林学、工学、艺术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内容,这就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

3.1 明确课程目标,修订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方案

要明确环境设计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拓展课以及公共课明晰课程的目标和定位,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围绕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增加选修课程数量,打破院系之间、专业之间的授课壁垒,开放选修平台,增加交叉学科公共选修课的比例,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选择,并可给予一定的置换学分鼓励。

在实际项目中,常遇到以“茶”为主题的设计项目,例如茶室、茶主题餐厅、茶园景观等等。设计师要对“茶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茶的起源、茶树的栽植与养护,诗词文化内涵、制作工艺,以及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茶道思想都要进行学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允许学生选择人文学院关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课程与农林学院关于茶树栽植与养护的相关课程进行选修,实现跨学科、跨学院选课,满足环境设计专业技能培养需求。

3.2 增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训教学课程体系

环境设计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建议本科自大一学年开始,每一门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基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的引导。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壁垒。理论课程必须设置实训或者实验环节,增加实训环节的成绩比重,要求占到期末成绩的50%以上。在实训过程中,要求书写实训报告,记录实训过程,对于实训结果,鼓励用竞赛的方式来检验,不适合参与竞赛的,以展览的形式展出。实训课程的时间安排上前后要贴合实际的设计过程,例如完整的环境景观设计过程包括草图阶段、方案阶段、施工图阶段等,实训安排应以此开设手绘课程、CAD基础、SU建模、PS效果图、CAD施工图等课程,做到循序渐进。

关于茶文化融入到实践环节,可以带领学生到茶树种植基地,亲身体验采茶、制茶流程;
参观茶文化博物馆,感受茶文化魅力;
举办茶文化主题讲座,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扩展视野;
考察茶文化主题项目,学习茶文化的设计表达方法与形式等等,切身实际,提高学习效果。

3.3 整合多学科课程,模块化设计课程组群。

在明确各课程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专业课程将以课程组群的形式进行组合。例如《构成基础》、《版式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1(ps)》等课程组合为平面图像设计类课程模块;
再如《家具设计》、《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4(草图大师)》组合为模型制作类课程模块。课程在进行模块化组群时,要结合各专业课的特点,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为目的,消除学科壁垒,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孤立,提高综合认知能力,让学生融汇贯通。

“茶文化”可以作为综合设计实训课程组群的主题之一,围绕该主题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其中讲授“茶文化”;
开设《中国诗词文化》课程,在其中讲授“茶”相关诗词的内涵;
开设《造景植物应用》课程,在其中讲授关于“茶树”的种植、嫁接、养护等相关内容;
开设《茶艺》课程,讲授茶道技艺,让学生多方位感受“茶文化”魅力。

3.4 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

师资团队的构成不拘泥于单个专业学科,环境设计可以引进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艺术设计学等学科专任教师,这些教师将和管理人员公共参与专业建设研讨,并聘请优秀的企业导师作为应用型高校实践类科目的兼职老师。此外,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师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包括学期间的跨学科听课任务、暑假期间的进修提升和交流、定期到一线企业实践等等。

“茶文化”所涉及的学科专业包括艺术学、农学、文学、工学等,为避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可采用邀请、借调的方式,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例如其他学院的教师来承担《造景植物应用》、《茶艺》等课程,不足以单独开设的课程,例如中国茶诗词,可以采用邀请专家担任《中国诗词文化》当中“茶诗词”部分的讲授老师,设定好课时安排,集中学习。

3.5 以项目为纽带,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平台

提倡校企协同育人,学校与设计企业单位合作共同完成设计项目任务。在实际项目中,学校牵头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由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建设设计工作室,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合理分配设计任务,例如在景观设计项目中,城乡规划专业主要负责上位规划部分,建筑专业主要负责景观建筑、构筑物部分,风景园林专业主要负责室外部分,环境设计专业负责室内部分。在进行项目时,各专业信息共享,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让环境设计的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突出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项目也可以来源于设计竞赛,环境设计专业可主动开设一些综合类设计大赛,并选拔一些优秀的团队参加省级、国家级、世界级设计大赛。在构建团队时,鼓励成员来自多个学科,相互合作。

学校可以与茶叶生产基地进行校企合作,搭建实习平台,创建设计项目,可采用举办比赛的形式征集方案,内容设定为茶园总体景观规划设计、茶室建筑设计、茶文化展览馆设计、茶文化博物馆设计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以具体项目为纽带,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平台。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辉煌与成就,亦经历过风雨与磨难,无论任何时候中国茶道从未断层,一直延续至今,已经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传承与发扬茶文化是当代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设计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代表,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积极与茶文化相结合,汲取茶文化所提倡的“融合”思想作为指导,可以加快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同时可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交叉风景园林茶文化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科学与财富(2021年6期)2021-03-08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86期)2020-11-04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大东方(2020年1期)2020-03-17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科学与财富(2020年36期)2020-03-04“六法”巧解分式方程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19年6期)2019-08-13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旅游纵览·行业版(2019年6期)2019-07-08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年11期)2018-06-11连数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9期)2016-10-13连一连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6期)2016-07-02连星星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4期)2016-04-12

推荐访问:视域 环境设计 交叉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11/58262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