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杨锦浩 李宇星 张 月 吕钊彦 黄正来 张文静 马尚宇 樊永惠,*

(1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6;
2 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近年来我国年平均温度升高了1.1℃,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区域的温度上升较为明显[1],预计21世纪末期全球年平均气温将上升1.0~3.7℃[2],主要呈现出非对称性增温的特征,即夜间和冬春季增温幅度大于白天和夏秋季[3]。相对于白天,农业生产对夜间增温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4]。因此,探讨气候变暖背景下小麦生长发育对夜间增温的响应,对小麦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是我国最先被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人类食物总量的11.1%来自小麦[5]。小麦作为越冬型作物,环境温度是影响其生长的关键生态因子之一。有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0℃,小麦产量将下降0.5%[6]。刘玉兰等[7]研究发现,温度升高使得宁夏地区冬、春小麦的产量不断减少。但也有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可以有效避免小麦花前冷害的发生,避开灌浆期高温胁迫,进而提升小麦产量[8]。有关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影响的结论依然存有分歧,Fan等[9]研究发现,冬春季夜间增温通过提高小麦灌浆前期旗叶抗氧化代谢能力,减弱膜脂过氧化程度,对旗叶衰老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从而有利于产量的形成。邓祎等[10]的研究同样表明,夜间增温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但房世波等[11]研究发现,初春夜晚温度上升2.5℃会造成冬小麦产量降低26.6%。田云录等[12]和Fan等[13]研究表明,夜晚温度上升通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提升了小麦的总产量。前人关于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影响的结论不同,可能是因为增温时期、增温幅度与增温方式不同。目前模拟夜间增温的主要方式有温度控制箱、温室[14]以及田间被动或主动式夜间增温[15-16],后者与田间状况更相符,因此试验结果更为真实。

干物质是小麦光合作用产物的最终形式,对小麦产量形成十分重要。小麦产量的形成大多源于花前干物质转运和花后同化物的累积,前者主要用于小麦结构性物质组成,后者主要用于产量形成且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花后光合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60%~80%[17]。有研究表明,夜间增温会提高植物的夜间呼吸速率,从而加剧叶片中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但同时也会刺激白天的光合作用,提高干物质的积累量[18-19]。高素华等[20]研究表明,增温使宁夏冬春小麦干物质积累有所降低。左玲慧[21]研究表明,晚冬早春阶段性升温促进了营养器官内干物质的转移及花后同化物向籽粒的转移。前人关于小麦不同生育期夜间增温处理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全生育期的增温[14]、越冬前增温[22]、花后增温[23]等,这些研究均不能反映当前气候变暖背景下小麦生长季面临的非对称性增温特点,而阶段性夜间增温研究更适合当前的生产实际。此外,以上对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的研究中,大多为对小麦旗叶、余叶、茎秆和籽粒的研究,而对小麦各部位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试验以苏麦188和安农0711为材料,将小麦单茎分为旗叶、倒一叶、倒二叶、余叶、穗下节、余节、穗,分析不同时期夜间增温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气候暖变暖背景下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安徽农业大学校内试验基地农萃园(31.83°N、117.24°E)进行。土壤类型为黄褐土,播种前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9.85 g·kg-1、土壤全氮含量1.19 g·kg-1、碱解氮含量91.80 mg·kg-1、速效磷含量55.00 mg·kg-1、速效钾含量278.00 mg·kg-1。

1.2 试验设计

试验材料为对温度敏感性不同的安徽地区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苏麦188(SM188,春性)和安农0711(AN0711,半冬性),以不增温为对照(NN),增温时段为夜间(18:00—8:00),设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NWT-J)、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NWJ-B)、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NWB-A)3个处理。各处理试验小区面积为2.5 m×2.5 m=6.25 m2,行距20 cm,3次重复。

其中分蘖期至拔节期(NWT-J)处理时间分别为2019年12月7日—2020年2月26日(增温1.16℃)、2020年12月14日—2021年2月21日(增温1.27℃);
拔节期至孕穗期(NWJ-B)处理时间分别为2020年2月27日—2020年4月4日(增温1.43℃)、2021年2月22日—2021年3月21日(增温1.52℃);
孕穗期至开花期(NWB-A)处理时间分别为2020年4月4日—2020年4月14日(增温1.75℃)、2021年3月22日—2021年4月8日(增温1.85℃)。试验期间试验地增温幅度如图1所示。

注:NN:对照;
NWT-J: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
NWJ-B: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
NWB-A: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
TNN:对照温度;
TNW:增温后温度;
△T:增温幅度。

本试验采用被动式夜间增温方法[24],采用可移动的塑料增温棚实现增温,增温棚长3.1 m,宽2.8 m,高2 m,每天由专人于日落时覆盖塑料薄膜,日出时揭开薄膜。为保证作物夜间的呼吸和正常通风,设备设有通风区域,为防止增温影响降水的接纳,在雨雪天不覆盖薄膜。试验地配备全天候自动化温度监控系统——RC-4HC温度记录仪(徐州江苏精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每10 min自动记录1次数据,监控小麦冠层温度。

播种日期为2019年11月7日和2020年11月5日,基本苗为22万/亩,采用全生育期复合肥50 kg/亩,尿素18 kg/亩的施肥模式,基肥包括50 kg/亩的复合肥和8 kg/亩的尿素,拔节期追施尿素10 kg/亩。其余管理措施同大田高产栽培。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产量与其构成因素 成熟期收取一米双行样段进行实收计产,脱粒风干后称重,并记录一米双行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

1.3.2 穗部性状 于成熟期取20个麦穗,测定穗长、总小穗数、可孕小穗数、不孕小穗数和穗粒数。

1.3.3 旗叶叶面积 于孕穗期、开花期取20个单茎,使用LI-3000叶面积仪(美国LI-COR公司)测定旗叶叶面积。

1.3.4 株高 于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取20个单茎,用直尺测量株高。

1.3.5 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 于开花期和成熟期,每个处理分别取20个单茎,105℃杀青,75℃烘干至恒重后称干重,按公式计算如下各指标[25]:

营养器官开花前贮存干物质转运量(kg·hm-2)=开花期干重-成熟期营养器官干重;

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前储藏干物质转运量/成熟期籽粒干重×100%;

花后干物质积累量(kg·hm-2)=成熟期总干重-开花期干重;

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籽粒干重×100%。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19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SPSS 2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Origin 8.5软件作图。

2.1 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与对照(NN)相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NWT-J)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NWJ-B)提高了小麦产量,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与对照之间达到显著差异,而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NWB-A)小麦产量较对照有所降低,两品种两年试验结果一致。与对照相比,苏麦188和安农0711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5.63%和6.77%,在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下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1.00%和3.97%,在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下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降低了4.03%和3.64%。与对照相比,各增温处理均降低了小麦的有效穗数;
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较对照均提高了小麦的穗粒数,但未达到显著差异,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与对照相比降低了小麦的穗粒数;
与对照相比,苏麦188和安农0711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的千粒重显著提高。

表1 2019—2021年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与对照(NN)相比,苏麦188和安农0711分别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NWT-J)、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NWJ-B)下提高了小麦的穗长,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对于小麦的总小穗数,苏麦188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较对照分别提高了8.43%和3.37%,安农0711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0.36%和9.69%,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与对照之间达到显著差异。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较对照虽然提高了小麦的可孕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但仅安农0711的可孕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苏麦188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表2 2020—2021年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对小麦旗叶叶面积和株高的影响

由图2可知,与对照(NN)相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NWT-J)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NWJ-B)提高了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的旗叶叶面积,苏麦188开花期旗叶叶面积在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NWB-A)下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安农0711在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NWB-A)下显著低于对照。两品种孕穗期的旗叶叶面积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显著高于对照。说明与对照相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对小麦旗叶叶面积的提高幅度最大,旗叶叶面积的提高有利于其捕获更多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为产量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

由图3可知,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小麦的株高。在小麦开花期时,苏麦188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65和0.86 cm,安农0711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96和1.56 cm,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
在小麦孕穗期时,苏麦188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77%和1.10%,安农0711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40%和2.35%;
在小麦拔节期时,苏麦188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而安农0711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综上,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增加了小麦株高,促进了小麦的生长;
在相同处理下,品种不同,株高增加量不同。

图3 2020—2021年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对小麦株高的影响

2.4 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影响

由图4可知,与对照(NN)相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NWT-J)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NWJ-B)下均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提高幅度大于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NWB-A)较对照降低了小麦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苏麦188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较对照分别提高了9.98%和5.95%,安农0711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39%和4.61%。苏麦188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均提高了小麦旗叶、倒二叶、穗的干物质积累量,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的旗叶和穗干物质积累量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
安农0711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下与对照相比,虽然提高了小麦旗叶、倒二叶、穗的干物质积累量,但未达到显著差异,在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下的旗叶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

图4 2020—2021年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对小麦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由图5、6可知,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NWT-J)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NWJ-B)较对照(NN)提高了小麦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对照>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NWB-A),两品种两年试验结果均一致。苏麦188、安农0711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下两年平均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0.39%和7.97%、6.84%和3.93%,苏麦188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小麦穗的干物重,两年平均提高了11.52%;
安农0711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小麦旗叶的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提高了12.70%,安农0711的穗干物质积累量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较对照两年平均提高了10.44%和4.48%。

图5 2019—2020年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对小麦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图6 2020—2021年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对小麦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对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量和比例的影响不同。对于茎鞘和叶片的分配量,两个小麦品种均表现为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NWT-J)>对照(NN)>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NWJ-B)>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NWB-A),各增温处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
穗轴和颖壳的分配量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高于对照,在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下低于对照;
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较对照提高了小麦籽粒的分配量及所占比例,且苏麦188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说明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可提高小麦各器官的分配量,在小麦籽粒中体现较为明显。

表3 2020-2021年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对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分配量和比例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与对照相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提高了两个小麦品种花前干物质转运量(dry matter translocation amount before anthesis, DMTAA),但差异不显著。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处理较对照降低了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contribution rate of dry matter translocation amount before anthesis to grains, CDMTAATG);
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mount after anthesis, DMAAA)和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contribution of dry matter assimilation amount after anthesis to grain, CDMAAAG)。两小麦品种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的DMAAA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说明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处理可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以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为主,为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

表4 2020—2021年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由图7可知,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特性密切相关,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与籽粒产量呈线性正相关,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与产量呈线性负相关。可见,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有利于增加产量。

图7 2020—2021年小麦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关系

3.1 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小麦的生长发育受众多环境因素影响,其中温度对小麦的影响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夜间最低温度的增温幅度比白天最高温度的增温幅度要高达一倍以上,这种白天和夜间增温的不均匀性可能会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夜间呼吸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26]。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可能有利于中高纬度的作物增产[27]。而Zhang等[28]研究表明,夜间增温会导致小麦产量降低7.5%。也一些研究表明,增温会降低冬小麦的产量[29-30]。以上研究均未考虑增温的非对称性。本试验结果表明,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提高了小麦的产量,提高幅度表现为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较对照降低了小麦产量。与对照相比,苏麦188和安农0711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5.63%和6.77%,在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下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1.00%和3.97%。这与魏金连等[31]和Neville等[32]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处理对苏麦188和安农0711产量的影响有所不同,可能由品种本身的感温性不同所致。本研究发现安农0711对增温较为敏感且与苏麦188相比具有较好的耐寒性,与前期研究结果相似[33],即半冬性品种在增温后表现出更高的产量提升比例。

本试验结果表明,各增温处理虽然降低了小麦的有效穗数,但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提高了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这可能是由于分蘖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缓解了小麦冻害的发生,从而有利于小麦的小花和幼穗发育。有研究表明,冬季冻害会造成小麦减产[34]。而温度升高可以有效避免小麦花前冷害的发生,有利于小穗和小花的发育,避开灌浆期高温胁迫,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35]。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可能与地域差异、增温时期、增温时间长短、增温幅度以及积温有关,而本试验只设置了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处理,未设置全生育期夜间增温处理,因此关于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试验来完善和验证。

3.2 夜间增温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从小麦的穗部性状来看,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提高了小麦的穗长、总小穗数和可孕小穗数。余泽高等[36]研究表明,小麦的穗长、穗粒数与总小穗数呈线性正相关。也有研究表明,在小麦二棱期,较高的积温可以有效提高总小穗数和穗粒数[37]。杨飞[38]研究表明,夜间增温可以提高小麦的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这与本试验研究结果一致。

有研究显示,小麦的叶面积和株高主要受自然环境和基因的影响,且叶面积和株高对小麦产量有一定影响,环境影响因素以温度为主,在一定时期内,日平均温度越高,叶面积指数越大[39-40]。农作物冠层对光的利用能力和生长发育速度一定程度上由小麦的叶面积决定。本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小麦的冠层温度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和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下两年平均提高了1.22、1.48和1.8℃。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提高了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的旗叶叶面积,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田云录等[41]研究表明,在水分状况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小麦冠层温度平均提高0.9~1.7℃时,开花期的叶面积会得到明显提升。也有研究表明,冬季夜间增温可以提高小麦的旗叶叶面积[42]。这与本试验研究结果相同。本研究发现,夜间增温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的株高;
与对照相比,各增温处理尽管也提升了小麦开花期的株高,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李万昌[43]研究表明,在适当范围内,较高的株高通过提高小麦冠层的透光率使下层叶片获得更充足的光照,有益于光合作用的进行以及光合产物的积累与转运,最终提高产量。因此,小麦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形成得力于开花期小麦旗叶叶面积和株高的提高。

3.3 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的影响

干物质积累过程对小麦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小麦产量和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关系密切[44]。有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会提高有效积温,减短灌浆期,最终减少小麦成熟期穗部干物质量,但忽略了作物本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与适应[25,45]。小麦生育前期气温较低,易发生冻害,不利于干物质生产[34]。有研究表明,增温幅度低于2℃会缩短小麦越冬期,使扬花期提前,降低灌浆期高温胁迫出现的可能性[41]。本研究发现,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较对照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沈学善等[46]研究表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为18.0%~34.1%,郭天财等[47]研究发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这说明花后干物质积累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本研究显示,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为65%~74%,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为26%~35%,各增温处理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低于对照,而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较对照提升幅度最大。仅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较对照提高了茎鞘+叶片在小麦中的分配量,但降低了其所占比例,穗轴+颖壳和籽粒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的分配量均高于对照,且苏麦188籽粒的分配量和所占比例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这说明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可以提高小麦成熟期各器官的分配量。可能是由于夜间增温有效提高了小麦的叶面积和株高,使植株获得较高的光合能力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了地上部生物量的积累。杨舒蓉等[48]研究发现,叶片光截获面积和光能利用率作为小麦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基本的“源”,对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重大。本研究表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与产量呈线性负相关。马尚宇等[49]和邵庆勤等[50]同样研究发现,小麦产量随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提高而增大。这与本试验研究结果一致。综上,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可提高小麦的生物量,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在不同阶段夜间增温中,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和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较对照提高了小麦的旗叶叶面积和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的分配量以及产量。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提高幅度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苏麦188和安农0711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5.63%和6.77%。

猜你喜欢 拔节期叶面积籽粒 水稻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关系研究进展农学学报(2022年8期)2022-11-16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籽粒形态性状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22年13期)2022-05-31撒落成星星作文·小学低年级(2021年10期)2021-01-25小麦新品种济麦262抗旱性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19年2期)2019-04-06玉米籽粒机械直收应注意的问题科学种养(2017年6期)2017-06-13麦田欢歌农产品市场周刊(2017年17期)2017-06-02不同时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苏玉29抗逆增产的影响农业与技术(2016年21期)2017-03-06不同水利措施对烤烟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9期)2016-11-28涝淹深度和时间影响杂交中稻产量农家顾问(2016年8期)2016-05-142016年玉米籽粒收获机市场潜力大农村百事通(2016年8期)2016-05-14

推荐访问:转运 小麦 夜间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12/58331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