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东川区:把“人口资源”变成“人口红利”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张 昆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和关键举措。东川区立足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区情,把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把“人口资源”变成“人口红利”,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全面进步。

东川区位于昆明市最北端,辖6镇2街道1乡165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2万人,共有农业人口24.3万人,实有农村劳动力12.48万人。东川区曾是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和昆明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2019年顺利脱贫摘帽。东川区是云南省革命老区、国家衰退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和重点生态功能区。2021年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针对区内山高谷深、产业发展不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等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东川区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着力破解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中“放任自流”、组织化程度不高、就业质量不高等困难和问题,取得明显成效。

第一,高位统筹推就业。东川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指挥部,下设分指挥部和指导点若干;
在每个乡镇(街道)成立不少于5人的劳务输出办;
在行政村组建了125人的就业工作队和200人的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采取“一个队员包一个村、一个队员包几个村”的方式,进村入户宣传就业政策及岗位信息,开展劳务供需对接。针对易地搬迁群众规模大、人口多的特殊实际,在城区集中安置点专门设立易地搬迁就业创业服务站,组建易地搬迁就业服务小分队,“一对一”开展就业指导。同时,把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纳入全区重点工作考核“红黑榜”,坚持“周排名”“季考核”,形成层层压实责任、处处抓落实、人人讲担当、事事讲效率的工作氛围。

第二,摸清底数促就业。组建百人就业工作队,组织千人进村入户,开展万户劳动力基础信息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信息库,建立“一户一档”就业档案,并实行月核实、季更新,动态更新完善,做到农村劳动力人员底数清、求职愿望清、就业去向清、收入来源清、服务账单清,实现在线服务日常化、上门服务常态化、基础工作信息化。

第三,畅通信息快就业。开展多方位优质线上、线下岗位推荐活动,确保在疫情防控期间服务不中断。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就业微信群推送、重点优质企业“面对面”推荐等形式搭建劳务供需对接平台,有针对性地推荐岗位信息,促进提升宣传实效。开展多层次、广覆盖、“一对一”的就业服务活动,实现农村劳动力“零距离”知晓用工信息、“零距离”找到就业岗位。抢抓春节等农民工返乡重要时段,发动驻村队员、村组干部走村串户“送岗下乡”“送岗上门”,向农村劳动力宣传政策、推荐就业岗位,有效帮助了农村劳动力快速获取信息和快速就业。

第四,技能提升助就业。制定《东川区就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由人社部门牵头、乡镇(街道)组织、培训机构承办,部门协同,对有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年均开展1次以上就业创业或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开展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
结合求职意愿开展家政服务、育婴师、茶艺师、计算机操作等初高端技能培训;
顺应农村劳动力适应城市生活及企业规范管理要求,积极开展法律知识、心理健康、安全防范等引导性培训;
对长期在外务工的人员开展短信送学,不定期编辑务工常识、求职应聘技巧等相关实用技术,让他们不用回家也能学到相应的技术。

第五,就近就地保就业。针对老龄户、大龄户、青年户、难就业家庭户等不同类型,分类施策采取就业帮扶措施,帮助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增收。鼓励区内用工单位定向招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通过整合区级各行业、重点工程领域的资源,吸纳人员就地就近就业。针对部分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或患重病等情况,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1个、就业扶贫车间56个、就业扶贫基地4个,累计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5000个。全区累计帮扶3万余人实现了“家门口”上岗。

第六,优化服务稳就业。东川区有近7万农村劳动力在区外务工就业,做好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稳岗服务,事关区外转移就业的成败。一是建设外出务工群众“异地港湾”。在东莞、昆明设立2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昆明等地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服务联络站,与上海普陀区、北京朝阳区、昆明主城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机制,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和管理,确保“输得出”“留得住”。二是把企业建成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港湾”。加强与输出地企业的沟通衔接,入职之初,统一组织乘坐公交车、共享单车使用和智能手机使用等生活常识方面的培训,帮助其尽快融入城市和企业生活。后期工作中,常态化进行走访,适时了解东川籍务工人员的需求和困难,协调企业及时给予帮助解决。三是把后方建成“安心港湾”。充分发挥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的作用,组建服务小分队,协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农业生产、家庭应急等实际困难和需要。截至目前,东川区外就业稳岗率达到了90%以上。

2020年,东川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13万人,转移就业率达96.8%。东川区“百人就业扶贫队”案例入选全国人社行业扶贫典型,就业扶贫荣获全国“优秀项目奖”,东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东川区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经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和启示。

第一,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自信。要坚持思想帮扶和技能帮扶“双轮”驱动,在思想上帮助其树立“走出去”的动力和勇气,在技能上使其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质量。

一是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变思想观念。通过思想引导、典型带动等方式,广泛传播农村劳动力“走出去”就业后发生的变化来影响其他村民,引导农村劳动力形成正确的求职观、就业观,慢慢改变其保守落后观念,增强外出就业的信心和决心。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普遍存在的对新生活不适应的问题,要采取场景模拟、企业实训、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村劳动力克服对新生活的“畏惧”,使其就业后能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的生活。

二是建立用工需求与培训工作相衔接的工作机制。整合分散在就业、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科协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农村劳动力就业意向、培训意愿以及区内外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注重不同群体的差异,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措施,使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提升与就业岗位需求相匹配。同时,通过发放消费券、培训费等形式,激发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是切实做好“90后”“0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以更好地满足各行业领域发展的需求和其自身的就业需求,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

第二,拓宽以县城为中心的就业“蓄水池”。乡村振兴,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要着力汇聚各方要素,将县城打造成人居功能齐全、居住条件更好、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留住“人气”,构建就业在县城、居住在乡村的良性互动格局。

一是将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增强有效投资作为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潜力的主要抓手。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建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吸纳农民入园入镇务工。引导适合农村的二、三产业向有条件的镇(街道)、村布局,引导并支持企业将生产实体和加工流通重心下沉,将更多岗位留给农村劳动力。同时,抓住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食品牌”机遇,加强绿色及高标准农田设施、仓储、冷链物流等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农村“补短板”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二是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技术要求不高、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招商引资,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村投资建厂,支持企业等经营主体在乡村建设扶贫车间、产业基地,促进乡村资源就地转化,为农村人口提供稳定持续的就业机会。

三是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为抓手,积极开展对返乡农民工、农村创业青年的电子商务培训,借助直播带货等新型农产品互联网销售模式,提高本地就业容量。

第三,用优惠政策和举措吸引“城归”。要坚持“输出去”与“流回来”相结合,避免出现“务工过热”而引发的“乡村荒”现象。

一是大力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业。根据地方实际发展情况,细化对返乡、创业人员在贷款、税收、子女入学方面给予较为科学、合理的优惠政策,使其在享受普惠性政策的同时,能感受到特别的支持,吸引外出务工后积蓄一定资本、人脉、资源的“城归”回流,缓解乡村“空心化”,为乡村振兴积蓄人才和力量。

二是推行“培训+创业”的扶持模式。组织协调农村科技人员、企业家、专家以及创业成功人士等成立创业服务专家团队和农村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为返乡入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导、经营管理等专业服务。

第四,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和管理。要从农村劳动力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和困难入手,用真心、真情切实帮助农村劳动力所急所盼,确保输得出、留得下、稳得住。

一是进一步利用好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建立专人负责的输出地劳动力信息收集、反馈及供需对接等机制,培育有一定知名度的乡土劳务品牌,带动更多人实现转移就业。

二是对已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要注意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权益保障、落实社会保险、基本生活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对接,做好已转移就业人员的教育引导,确保思想稳定。同时,疫情期间,还要特别关注防疫物资落实、工资兑现等情况,及时协调处理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最大限度解决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留守老人和儿童是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走不出去”“留不下来”的最大“后顾”。对于子女外出务工的留守老人,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快完善农村养老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养老难”问题。对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留下的子女教育问题,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更多地关注、爱护他们,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

东川红土地之歌 陈文高/摄

第五,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充分就业是搬迁群众消除经济壁垒、实现经济融入的主要渠道,是搬迁群众适应美好新生活的经济基础,也是实现“逐步能致富”的重要举措。因此,不仅要注重搬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数量,还要高度重视搬迁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质量上存在的问题,不能因为数量上的达标而忽略质量的下降;
要努力为搬迁农村劳动力寻求相对稳定有保障的工作,可通过协作、招标等方式与相关用人单位合作,为搬迁农村劳动力提供特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为就业有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尤其是针对有务工能力的“5060”人员;
建立动态化易地搬迁农村劳动力就业评估和追踪机制,持续关注搬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变化情况,让搬迁农村劳动力真正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三悦文摘·教育学刊(2022年10期)2022-05-31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成功营销(2021年8期)2021-03-23三部门:多渠道帮助返乡留乡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决策探索(2020年15期)2020-08-04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新农村(2016年11期)2017-02-05《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新农村(2016年9期)2016-07-11《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新农村(2015年19期)2016-03-12新农村 新一辈艺术评鉴(2014年22期)2015-01-17

推荐访问:东川 昆明市 人口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25/58945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