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电影中的武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鄂冠男,侯光明

(1.北京服装学院 时尚传播学院,北京 100029;
2.北京电影学院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8)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等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并持久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础。对少林电影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少林武学思想的探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中华武术作为“国之武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健康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2]。中华武术蕴含的仁学理念,“通过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身体文化诠释着作为当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强而不霸’的责任担当”[3],在服务国家精神、构筑国家形象等方面体现出了特有的思想价值。

当前,结合新时代国家精神形象建设需要,传统武术如何在发展建设中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特质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以助力国家在国际化大家庭中展示中国形象和中国面貌,具有重大意义[4]。武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学思想与电影的完美融合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电影类型——武侠功夫电影。而少林电影作为武侠功夫类型电影中的典型代表,其所蕴含的武学思想和佛教哲学,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在电影中的集中体现,为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深邃而持久的思想力量。少林电影以少林武术为表现形态,植根于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和佛家伦理中,包含着因果善恶与正邪力量、个人理想与集体意志,并展现了强烈的中国电影学派[5]风格。本研究旨在对少林电影中的优秀传统思想进行探究,在梳理一系列少林电影作品的基础上,阐明少林电影中优秀传统思想的传承与表达,并进一步论述其武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为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以及少林电影的创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1.1 少林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少林武术自北魏以来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宗教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祖庭之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少林武术是在普遍吸收与融汇中国传统武术技艺与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北魏元年,为继续学习佛教经典,稠禅师南下来到嵩山少林寺。而后,少林寺僧人在稠禅师的带领下,诵经习武、尚武卫国。在儒、释、道等思想指引下,“佛教生活的世俗化使少林寺接纳了武术;
禅宗宽容开放的精神使少林寺在汇集百家的基础上综合创造了少林功夫”[6]90。少林武术的肇因缘自其所处的地理和历史环境。1)少林寺位于河南嵩山,属于中原腹地少室山,故名“少林寺”。因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发,为保护寺院免遭强盗土匪侵扰,保护寺院财产和僧侣的人身安全,强身习武就成了僧众保卫少林寺安全的重要前提。2)少林寺自北魏孝文帝建寺以来百余年间,政权几经易主,天下战火四起,民不聊生。在这种前提下,很多江湖名士纷纷隐居嵩山少林寺,更有不少名士剃度为僧,改名换姓。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在来到少林寺之前就具有很高的武艺,他们皈依佛门之后不仅把武艺教授给其他僧人,还与众武林高僧相互切磋交流,使武艺得以传承发展、世代延续。这造就了少林寺众僧习武的传统,是形成嵩山少林武术的重要因素。

历经魏晋到明代的武术实践,在历代僧人的传承下,经过不断完善、提高,形成了完整的中华少林武术体系,并在实战中确立了少林武术在全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凝聚升华形成了浓厚的少林武术传统和独特的武学思想文化。少林武术以禅宗为核心,朴实无华、刚柔相济、技巧精湛,它集百家之长,汲各派之精进行创造和发展,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武术流派和博大精深的武学思想内涵。少林寺禅宗祖庭地位于宋代确立,“禅武合一”成为少林功夫的主流思想和核心要义。

1.2 少林武学思想的内在渊源

1.2.1 少林武术的思想基础——禅宗思想 少林文化是“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少林僧团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宗教土壤条件下创造的以禅宗文化为核心,以禅修、功夫、禅医、佛教艺术为表现形式,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独特文化现象”[7]。其中,达摩壁观修炼得悟的佛学智慧与中华思想文化融合而生成的禅宗思想,成为少林武学的思想基础。佛教禅宗讲求通过身心的自我调节,改善心境状态,保持身心和谐,心灵纯净,发挥人潜在的能力与智慧。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禅宗思想是少林僧人学佛习武的思想核心。禅定是禅宗修炼所倡导的锻炼心境之重要法宝,也充分体现了禅宗思想内涵。

1.2.2 少林武术的融合发展——“习武修禅”思想少林武术是传统武术与禅学的完美融合:以武入禅,以武艺锻炼和增长体能;
以禅证武,以禅宗要旨增长智慧,达到“明心见性”“大智大勇”之境界。少林众僧习武的传统源于少林寺初建伊始,社会动荡不安,少林僧人在修禅之余开始健身自卫、习武护院,而后逐渐将习武当作禅修的一种重要途径。此外,佛教文化在中国本土化后衍生出更为世俗化和简易化的禅宗文化,禅宗不拘修行,成佛之肯綮在于“顿悟”,而习武与修禅之动静结合则是内外兼修之要义。修习少林武功,不仅在于观照形神、动静、刚柔、虚实、开合、起落、进退和攻防等演练招式,更在于体悟其间的哲学思辨与觉悟,提升思想和精神境界。禅宗思想为少林武术结合修禅与习武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支撑,而少林武术吸纳禅宗兼容并蓄的思想,发展出了以禅入武、禅武合一的武术禅[8]。

1.2.3 少林武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禅武合一”思想 嵩山少林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合,逐步形成了少林武术文化系统,在其演进过程中受到了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对中华传统武术继承和创新之后,少林武术融于禅宗日常修行之中,既修心亦修身,禅中有武,武中亦能参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武合一”的少林武术文化。少林武术是少林武僧对禅宗信仰的坚守和对传统武术继承后的产物,“武”是“禅”的外在表达,“禅”是“武”的内在核心,以武悟禅、以禅证武,二者合一,相互映照,遐迩一体。

2.1 少林电影的诞生与发展

少林电影是以少林寺、少林武术或少林弟子为故事内容,以展示少林文化和体现佛家哲学、儒家思想、禅宗境界和中国武侠精神的电影类型。天下武功出少林,武侠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少林意象便成为重要的表现内容。少林电影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明星公司出品的中国首部武侠神怪电影《火烧红莲寺》,而后佛教武术元素在电影中频繁出现。1939年,由洪仲豪执导的电影《火烧少林寺》已经具有少林电影的基本类型元素,可以看作是少林电影的开山之作。20世纪中期,以岭南文化为背景,取材“南少林”武术的多部少林电影相继问世,如冯志刚执导的《少林五大奇侠》《少林七侠五探峨眉山》和胡鹏执导的《火烧少林寺》等。这一时期的少林电影中拳拳到肉的真功夫开始渐渐取代之前花拳绣腿的戏曲招式,电影创作团队中首次出现了“武术指导”这一身份,专门负责武打动作的设计和指导。这一时期的多数少林电影尚未深入触及少林禅武的思想核心,往往只是将少林功夫作为一个故事背景和内容噱头,电影内容还是以江湖纷争、恩怨复仇为主。20世纪70年代是少林电影的探索时期。以张彻导演为首掀起了“南少林”电影创作热潮,其执导的电影《方世玉与洪熙官》以少林寺为故事背景,通过其独特的少林电影叙事逻辑为之后电影《少林子弟》的成功打下了创作实践基础。这一时期经过张彻、刘家辉、陈观泰、刘家良、吴宇森等电影人的探索与尝试,集中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少林电影,如《少林五祖》《洪熙官》《陆阿采与黄飞鸿》《少林三十六房》《少林搭棚大师》《南少林与北少林》《少林与武当》《少林门》等。这些优秀的少林电影作品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为少林电影的鼎盛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少林电影开始形成基本的武术动作范式,南派武术在此时的少林电影中占据主导地位。少林电影中塑造的主要侠义人物被着重地凸显出来,表现少林武者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侠义精神,逐步建构起以表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劝恶扬善、珍爱生命、顿悟佛心等为主旨的叙事程式。

20世纪80年代,以电影《少林寺》为代表的一批少林电影掀起了第二次创作浪潮。《少林寺》是改革开放之后香港与内地电影人首度合拍的武侠电影。这部电影不仅让少林电影重新回归嵩山禅宗祖庭少林寺,而且实景实拍的少林寺塔林、壁画、影石、练武坑等人文景观使得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名扬海内外。《少林寺》是少林电影创作至今都难以企及的鸿篇巨制,创造了超过5 亿观影人次的奇迹。其后,中国影坛又涌现了一大批以少林、少林寺、少林武僧等为题材的影片,开启了香港与内地进行少林电影合作拍摄的新模式。这一时期还有徐小明执导的《木棉袈裟》、张鑫炎执导的《少林小子》《少林童子功》《少林寺弟子》《少林俗家弟子》等影片都将故事发生地设定在中原“北少林”,更多地融入了北方武术的风格元素,武术动作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特点。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和真实的历史地理原貌让这一时期的少林电影更具历史质感和年代气息。

20世纪90年代,黄飞鸿系列电影成为少林电影第三次创作高峰的标志,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电影人紧密合作、共同携手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少林电影,如卢远明的《花旗小和尚》、徐克的《黄飞鸿》《狮王争霸》、元奎的《方世玉》、刘家良的《醉拳2》、袁和平的《太极张三丰》、王晶的《新少林五祖》、刘镇伟的《花旗少林》、杜伯航的《少林十八小铜人》、朱延平的《龙在少林》、洪金宝的《西域雄狮》等。这些影片的成功也成就了一批如李连杰、成龙、赵文卓、甄子丹、于荣光等优秀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功夫明星。进入21世纪,少林电影创作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叶问》系列电影和《新少林寺》是少林电影创作的创新尝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商业成功和社会反响。

回望少林电影百年发展历史,从类型创新到生产模式、从叙事程式到武术风格、从技术革新到思想内涵等,其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少林电影人不懈努力的硕果。犹如西部片中的“牛仔”和日本电影中的“忍者”,“少林”是中国武侠功夫片中最重要的标志。少林功夫电影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是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中国电影立足世界的文化名片。禅武文化是少林历史文化的深沉积淀,丰富的历史记载和传奇故事为少林电影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素材,少林电影也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与载体。

2.2 少林电影中的武学思想探析

2.2.1 “不学礼、无以立”的宗法观念 儒家文化讲究以“礼”教化天下,“礼”的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学礼,无以立”是孔子《论语》中对塑造人格的基本要求。少林武礼思想由孔子的礼教思想与少林武术融合而成,既是佛家宗法观念的基本要求,也是习武之人社交礼仪的基本准则。“未曾学艺先识礼”,行武礼既要先于习武技,更要始终融会贯穿习武的全过程。武术礼仪思想是儒、释、道等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规范等的融合,体现了习武之人与他人、与天地、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是少林武僧习武修行之本。

佛家武礼思想的行为体现为少林抱拳礼和合十礼等特定仪式。“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相较。但偶尔遭遇,未知来历,须先以左手作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照式答之,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道之谊。”[6]214这是少林戒约对基本礼节的要求。武僧之间习武练拳之前的抱拳礼,掌是和平的代表,拳是武力的象征,左掌包容右拳,表达四海之内皆朋友之意。而双手合十礼也是向对方表达无限祝福和美好祝愿。在电影《南北少林》中拳房和棍房进行比武时,两方在比武之前集体行双手合十礼。在诸多少林电影中,较为正式的佛事场面也皆行双手合十礼,既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又体现对佛祖的虔诚。在电影《木棉袈裟》中,方丈圆慧身负重伤,将木棉袈裟托付于罗汉堂十八弟子,弟子们皆双膝跪地行双手合十礼。这种武礼思想的行为表现,在少林电影中极为普遍。

少林电影中的武礼思想还体现为尊师重道和明礼诚信。师命不可违,体现少林寺师徒关系的礼教传统,对师傅和师兄要尊礼重信;
师徒关系又犹如父子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少林师父为弟子传道授业解惑,弟子必须听从教诲,尊敬师长。电影《南北少林》中,智明在寺外见自己的徒弟们时,双方互示少林抱拳礼。而少林电影中常常出现的拜师之礼,是师徒之间传承武礼思想确立师徒关系的重要形式。这种武礼思想让少林弟子与师父之间构筑了一种类似血缘的师承关系,也借此表达出弟子对师父的崇敬,彰显师父的威仪。

2.2.2 “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行为戒律 佛教有着戒律森严的宗法制度。少林武术能够历经千载传承至今,关键在于其完善的僧规戒律,这是少林武规思想的集中体现。武规思想是少林武僧与少林内部之间的行为准则。“自是人众品杂,纯谨者犹能遵循轨范。不肖之徒,竟有忘其本来面目,失佛门倡立此术之遗旨。以慈悲救世之场,竟变为弄拳习棒之地。故觉远上人惄焉忧之,乃重立戒约,以垂示来兹。”[9]这就阐释了少林武术戒律创设的初衷是对“不肖之徒”的“戒律规范”。电影《少林三十六房》对这一武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展现,该片将少林寺刻画成一所等级森严、组织机构严谨的武术学校。其中,方丈为少林寺的领导核心,是少林寺的最高统治者,寺院诸事“皆俯首听命于方丈”。中层为戒律院首座、达摩院首座、证道院首座、罗汉堂首座、般若堂首座和藏经阁首座,分管少林各方面事务。在少林电影中,少林弟子要想出少林寺,必须经过层层考验。如电影《少林木人巷》中的少林哑徒弟,在武功小成之后想要下山,就必须通过木人巷的测试;
如果未经允许擅自出寺则会受到寺规的严厉惩罚,如电影《南北少林》中明智擅自下山,不仅连累师傅受罚,自己也被罚在山洞中面壁3年。这些都体现出少林寺严密的寺规戒律和少林武术严格的考核制度。

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佛门弟子的基本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少林寺众僧因习武练功,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习武十戒约”,即“禁叛师、禁异思、禁妄言、禁浮艺、禁盗窃、禁狂斗、禁违戒、禁抗诏、禁欺弱、禁酒淫”,犯者轻打百尺,重者驱之,用来约束少林武僧习武的行为规范。少林电影中很多桥段都反映出少林寺戒律之森严,如电影《少林木人巷》中的逆徒法愚,罔顾少林“五戒十约”,以致罪孽深重被关进山洞后仍执迷不悟,最终自食其果。而在电影《少林寺》中,觉远虽已剃度出家,心中仍难免时常念及与白无瑕的感情,在僧值的再三逼问下,最终选择斩断情愫。少林要求僧人忍辱负重,这也是武规思想的集中体现。在电影《少林寺》中,小虎为报父仇,决心出家,研习武功,体现了佛家精进思想。影片展现了小虎发奋图强、苦练武功,最终替父报仇、手刃仇敌的过程。另外少林寺弟子虽武艺高强,但是对于武艺的应用也有严格的规矩。同样在电影《少林寺》中,官兵都是手持利器,残暴凶狠,而少林弟子则是手持木棒,一般不会置对方于死地,这正是少林武规思想的体现。“寺外不练功”“少林武功不外传”“少林武功以防御为主”等少林戒规,体现佛门众僧皆以慈悲为怀,即便武艺超群,也只能用于自我防卫,点到为止,不逞一时之气。而且若被发现有与人争勇斗狠的行为,触犯戒律,皆会受到寺规的惩戒。

2.2.3 “文以泽心、武以观德”的道德追求 少林武术讲求内外兼修,其“内练”是指对习武者自身精神世界的磨练,也是习武者对于道德的追求。武德思想是少林武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武者对精神世界的崇高追求。《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深刻诠释了少林武术持之以恒、厚德载物的武德思想。儒家思想提出自身修养是未来成就大事业的基础和前提,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厚德载物”体现了一种胸怀宽广的包容思想。从电影《少林寺》中可以看出,少林众僧虽处战乱时代,粮食短缺,但为济世救人仍施舍米粮接济穷苦百姓。在电影《少林木人巷》中,尼姑五梅见哑徒弟的功夫杀气太重,教诲其少林武功之根本在于立正其心,以心求境,以境求心,而并非置人于死地。法智师傅在得知哑徒弟的武功是少林逆徒法愚所授后,本要断其武功取其性命,但念于少林武术慈悲为怀的武德思想,最终没有下手。他向哑徒弟道出少林武术武德思想的真谛:“练武乃修身养性之道,用于邪道则涂炭生灵、祸国殃民,用于正道则化为浩然正气、普度众生。”由此可见,少林武术不仅在行为上约束习武者,同时也在思想上规范习武者高尚的道德品格。电影最后哑徒弟也悟道少林武术的真谛,在获悉教授其武功的法愚是杀父仇人之后,念及师徒恩情仍然留其性命,并没有主动置法愚于死地。咏春拳法源自“南少林”武术,在电影《叶问》中,由樊少皇饰演的北方拳师金山找在输了拳后说道:“北方拳输给了南方拳。”由甄子丹饰演的叶问却这样答道:“这不是南北拳的问题,是你的问题。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由此不难看出叶问的武术哲学不在拳脚功夫上,而是道德与修养的行为体现。精忠爱国、家国情怀是武德所表现出的浩然之境。电影《少林寺》中少林众僧多为无家可归之人,师傅昙宗为躲避追杀皈依佛门;
大师兄丧妻之痛借酒浇愁,最终顿悟“醉棍”;
小虎为替父报仇进入少林学习武艺。少林寺不仅仅是一个学武习武之所,更成为这些无家可归之人的家园。所以当家园遭遇灾祸时,他们必然为保卫家园而战,因为“有家才有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宗旨是最基本的准绳。当家国在生死存亡之际,少林弟子铲除奸贼、保护黎民,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武德大道。武术固然能强身健体,但更重要的是在练就一身武艺之后能够肩负起家国责任。

2.2.4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人格塑造 “千年文人侠客梦”,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为国为民”的武侠情结是儒家、墨家、道家等传统思想在武术中的延续。“忠孝仁义”是武侠的精神本质。《墨子间诂》指出侠义精神在于“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10]。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如此描绘侠士:“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11]侠士重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乐助人,“救人于厄,振人不赡”;
恩仇必报,“士为知己者死”。侠之行侠,是为内在的侠义精神所驱,是出于天性且乐于此道。在武侠作品中,侠士被塑造为典型的理想人格,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至善至美的一面,见义勇为、豪爽耿直、锄强扶弱、惩恶扬善、自强不息、浩然正气、救世安邦等侠之精神,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崇高品格。

电影《少林寺》主人公觉远正是侠义精神的担当者。他“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而剃发、受戒,并继承师傅“保护少林、匡扶正义”的遗志,既尽孝亦报国。觉远的复仇是为“义”所感,他的反抗和任侠是主动的,是奋起对抗整个恶劣环境的侠士典型。而少林僧众集体与恶势力作斗争,扶人间之正,“众人遇我,众人报之”,展现了集体以武行侠的正义。少林电影中的侠情、侠义、侠行,充分展示着为正义而战、为国家而战的中国传统儒墨思想。《少林寺弟子》也讲述了一群见义勇为、坚守正义的武僧,匡扶正义、铲除叛逆的侠义故事。《新少林寺》中3 位少僧行侠仗义,与军阀对抗,誓死保护战火中的黎民百姓及少林寺,最终军阀大彻大悟后出家为僧,体现了渡人渡己的禅武精神以及救世安邦的侠义精神。

3.1 少林电影是弘扬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影像载体

少林电影深深地浸润于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之中,作为少林武术文化最独特的电影类型,必然传承着少林武学思想理念,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文化特质。少林电影多取材于传统武侠故事文本,不仅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武打场面和美轮美奂的名山古刹、壮阔秀美的自然风光,还将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内涵凝练其中。儒家的济世为怀、道家的超凡脱俗、佛家的善恶有报和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优秀思想文化在少林电影中被集中以艺术手段得以呈现。这些思想通过动作场景与电影中营造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融合,呈现出“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那些根植于中华民族观念中的思想内核透过一段段武侠故事得到传承与弘扬,不仅是对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文的贯通与融合,还体现了千百年来对人生真理和宇宙真理的求索和叩问。少林电影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原型的刻画和深度挖掘,对弘扬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同时少林电影也必将成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艺术表现形式。

3.2 少林电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犹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一直以来就是电影内容创意生产的重要源泉。而少林电影因其自身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成为优秀传统经典艺术再造的最佳表现载体之一。少林电影创作者从我国的传统经典故事中获取灵感进行故事改编,从电影《火烧红莲寺》开始就已形成这一程式,通过筛选不同题材的传统故事,经过复杂的、多元的改编,将民间流传、史料记载、小说演义的故事文本搬上大荧幕,以侠义侠情电影的形式再现传统经典故事的光辉。这些作品都带有浓郁的儒、释、道哲学,体现出中国佛教特色;
还将中国民俗中的酒文化、饮食文化等市井文化融入其中,作品中不仅有“侠义”,还有打动人心的“侠情”,是对传统经典文本的成功改编。优秀传统经典故事与少林电影一样,都基于现实世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想象与超越。电影凭借其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视觉呈现,通过理想化人物的典型塑造重塑传统经典故事,将原本以文字记录的文化内容和元素影像化,将想象空间中的武僧英雄、江湖侠客呈现在大银幕之上,由此增加传统经典故事深刻内涵的可理解性和可传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播不仅渗透到大众精神生活的深层肌理,还承载着文化意义上的价值担当。少林电影聚焦历史经典文本,肩负着传播国家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中国梦”思想的重要职责,需要用中国手法讲中国故事、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为人民奉献艺术精品。

3.3 少林电影是“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重要路径

在中国国家形象多维立体的建构过程中,应注意挖掘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当代价值,以中华文明支撑和丰富国家形象[12],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国家形象不仅能通过标志性的语言符号来表现,还能通过电影自身的叙事逻辑进行呈现[13]。而少林电影正是这种独立文化魅力下的典型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通过影像化表达可以最为直观、准确地展现少林功夫所蕴含的武艺、武学和武道,可以展演习武者的修炼、修行和修养,更可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少林电影中典型的“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无意之中是真意”“禅拳合一”“拳打一条线”“以声催力”风格特征已通过中国武侠功夫电影的传播而为世界各国的武打片所效仿、沿用和延伸。中国武学思想文化中的止恶扬善、超越自我、人性升华等精神价值和力量,不仅成为全球华人普遍的精神认同和民族凝聚力,而且为世界各民族的观众所接受、认同和喜爱,架起了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理解和交流的桥梁,更成为人类共同、共通的价值体系和精神追求。

中国是一个走向复兴的开放中国,中国话语建构必须站稳人类立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话语体系重构,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14]。我们要通过电影世界让全球知道开放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追求天下大同的中国、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让中国武侠动作电影通过电影语言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标识、表述中国故事的范本。“讲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是建构共时性的、可对话的“中国话语”[15];
讲好中国故事是大国形象传播的重要要求,是“十四五”规划中“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的着力点[16]。这意味着在少林电影的创作中始终要把讲好中国故事设为首要目标去思考、着眼和定位,不仅要“讲故事”、讲“好故事”,还要在技术层面“讲好故事”。

少林电影通过少林拳法、练气运神、宗教礼仪全面展示了传武、习武、用武的少林“武”文化。作为中国一大武术名宗,少林文化传承了儒家的“仁者爱人”,崇尚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承袭墨家“兼爱”“非攻”的精神,融合佛教禅宗“顿悟成佛”的佛理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少林武礼思想、武规思想、武德思想和武侠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7]。博大精深的少林文化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与美学理念,同时还将承担起新的文化职责与历史使命。在世界文化新格局中,创作出能够传播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优秀少林电影,弘扬传统少林武学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绽放在世界舞台,是新时代中国电影人的历史使命。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中,少林电影对构建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提升中华民族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中国“是在‘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理念的浸润之下,才能以远超民族国家的精神气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倡议和天下想象”[18]。少林武术正是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滋养下,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形象;
少林电影也因此成为国际影坛上“中国人的力量和他们对自己历史的自豪感”[19]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思想影像化的独特艺术表达。

猜你喜欢 少林寺少林武术 中华武术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编辑部的故事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2021年4期)2021-05-11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少林小罗汉拳(十)少林与太极(2020年3期)2020-07-14少林小罗汉拳(五)少林与太极(2019年10期)2019-12-14少林小罗汉拳茵(四)少林与太极(2019年8期)2019-10-08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齐鲁周刊(2015年31期)2015-08-19张少林诗词选中国诗歌(2015年2期)2015-06-27我要去少林寺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推荐访问:少林 武学 当代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06/60775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