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学旅行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苏小燕,闫索拉,梁留科

(洛阳师范学院 国土与旅游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2016年11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地也纷纷出台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相关支持政策及实施方案,不少省市将研学旅行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近年来,教育学界、旅游学界均展开了对研学旅行该如何开展等一列研究,成果日渐丰富。

以中国知网为研究数据库,以主题词“研学旅行”“研学旅游”“修学旅行”“修学旅游”“教育旅行”“教育旅游”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并以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为期刊来源,截至2021年10月,共检索出371篇文献。人工剔除无效内容后得到355篇包含题目、作者、关键词、机构等信息的有效文献。

为更加清晰明了地探索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展和趋势,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分析。这一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团队开发,通过对文献关键词、来源、作者、机构等信息进行共性、共引、耦合等定量分析,形成由点和线段等直观性图片表示的分析结果[1]。运用CiteSpace V5.8R2软件中的关键词共现、聚类、作者合作分析等功能,对筛选后的355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获得了有关研学旅行的关键词共现、聚类、核心作者、机构合作等知识图谱,分析了各时期研学旅行地研究热点和研究者合作情况等。

(一)发文趋势

在中国知网检索到主题有关研学旅行的研究最早是1992年,按发文量变化可初步以2016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平缓阶段,1992年至2016年发文量较少,年发文量不超过15篇。第二阶段为快速增长阶段,2017年开始至今,呈现出逐年大幅递增的趋势。其中,2018年至2019年是发文量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由于2021年仅统计到10月份,因此发文量在2020年达到顶峰。

研学旅行发文量的变化与国家政策的引导息息相关,2016年《意见》的印发以及不少省市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政策,为研学旅行研究提供了政策背景。与此同时,研学旅行实践开展中出现的制度不健全、协调机制不完善、研学课程内容不明确、安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也引发了学者们的诸多思考,教育领域尤为关注如何发挥研学旅行在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思政素养等方面的功效。

(二)研究作者与机构分析

对研究研学旅行的作者及其所属机构展开分析可以掌握学者们的合作情况及研究议题的成熟度,以此判断不同地方及机构针对该议题未来发文的潜力。本文选择核心作者和核心机构进行分析。

1.核心作者分析

把文献文本内容导入CiteSpace V5.8R2软件中,选择“作者”,对文献的核心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核心作者与合作图谱(见图1)。图中共有247个节点,整体网络密度为0.0034,作者节点的大小与发文量成正比。节点之间的连线表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看到,虽然有些作者开展了两人,甚至是三人以上的合作,但从图谱分析可知,仅有以陈东军、段玉山为代表的两组研究者展开了多人合作,更多的是以曾敬、吴儒练为代表的独立研究者。

图1 我国有关研学旅行研究的核心作者与合作图谱

2.核心机构分析

对1992—2021年我国有关研学旅行的主要研究机构的概况进行梳理后可知,发文量大于10篇的研究机构有福建师范大学(15篇)和华东师范大学(13篇),大于5篇的有北京师范大学(8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6篇)、赣南师范大学(6篇)、华南师范大学(6篇)、华中师范大学(6篇)。

从地域分布来看,研究多集中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北上广地区占据一半席位。从研究机构的属性来看,多是师范类重点高校,说明研学旅行在教育领域展开了广泛讨论。从发文时间来看,有6个机构的初始发文年份都在近五年,这与2016年《意见》的出台有关,也与上述我国研学旅行研究从2017年开始快速发展相符。

借助CiteSpace V5.8R2软件对355篇文献文本中词组出现频率和中介中心性提取关键词。分析不同阶段下研学旅行的研究热点及其特征。

(一) 热点演化特征及阶段划分

利用CiteSpace V5.8R2软件,选取每年词频最高的前50个进行计算后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在布局(Layout)中选择“Timezone View”生成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见图2)。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将同一年份出现的热点关键词排列在一个区域,有助于找到某一时间段的研究热点。关键词图标的大小表示关键词词频的高低。据图可知,研学旅行、修学旅行、修学旅游、研学旅游、客源市场、中小学、文旅融合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关键词之间连线的粗细程度表示着两者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越粗,关系越紧密,通过软件分析得到350个节点,连线616条,网络密度为0.0101,孤立的点并不多,这表明各个关键词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相关研究议题较为连贯和集中。

图2 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根据研学旅行文献的热点词信息(见表1)和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见图3)可大致把研学旅行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2001年),这一时期涉及研学旅行的文献极少,十年间在核心期刊共发表了10篇相关文献,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旅游、旅游产品、主题旅游、客源市场、挫折教育等偏向旅游方面。第二阶段(2002—2016年),研学旅行热点话题由旅游类主题转向文化旅游、中小学、开发、体验等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议题,该阶段的研究开始关注研学旅行文化教育、思想等功能。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有关研学旅行的研究快速发展,研究内容趋向多元化,涉及教育、旅游、服务等诸多方面,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核心素养、地理教学、文旅融合、国际经验、实践育人、研学基地等核心主题。可见,有关研学旅行的研究经历了由旅游类单一主题,到开始关注教育功效,再到当前的教育、旅游类主题并重。

图3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

表1 研学旅行文献热点词信息

(二) 1992—2001年热点演化及进展

1992—2001年,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更加富裕,国内旅游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市场。在这一时期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旅游”开展的,只有少量文献对修学旅行的开发进行研究。赵幼芳在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论述了青少年旅游市场,分析了研学旅行在我国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2]。在政策提出方面,陈建南较早提出了发展研学旅行的对策,并以厦门集美区为例详细地分析了开发研学旅行的有利条件[3]。也有一些学者关注了国外修学旅行研究,如日本开展修学旅行时间较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比较成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4]。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我国对研学旅行在政策上还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在理论研究及实践开发上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

(三) 2002—2016年热点演化及进展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针对青少年的旅游类型引起不少学者关注,研学旅行在政策方面也有所加强,其特有的教育意义开始受到重视,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相关节庆活动。2004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组织夏令营、冬令营等教育未成年人”,这说明国家开始关注、重视旅行的教育意义。2006年,曲阜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孔子修学旅游节”,带动了“修学旅游”“孔子文化”的研究发展[5]。

2013年,国家开始重视研学旅行的发展,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将研学旅行列入其中。同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规定了研学旅行活动范围、时间、形式等内容,并在河北省等10地进行研学旅行试点。这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陈东军等把2013年以前划为研学旅行的“酝酿准备阶段”,2013—2016年划为“局部试点阶段”[6]。由于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得以有序开展。但随着研学旅行实践的初步开展,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学者们开始思考研学旅行开展中存在的理论缺失、政策不够完善、产业程度低等诸多问题。陈非指出,研学旅行实践快速发展,但缺少理论支持[7]。此外,研学旅行相关政策还不完善,旅游产业还没有完成转型升级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四) 2017年至今热点演化及进展

2017年开始,我国有关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究方向更加多元化,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研学服务、地理教学中的研学旅行等方面。在此阶段,研学旅行相关政策的发布和落实推进了研学旅行实践的开展。2016年11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将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这一意见的提出在学界引起了对研学课程的广泛研究,教育类议题得到充分关注。丁运超指出,研学旅行的一些特性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相吻合[8]。冯新瑞提出研学旅行作为考察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研学旅行丰富并发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9]。殷世东等论述了中小学研学课程的实施路径[10]。张帝等以重庆市一小学为例,再现了研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11]。

在此阶段,旅游系统也从政策及实践中规范了研学旅行的开展。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研学旅游服务项目、安全管理、人员配置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推动了研学旅行在全国范围内的规范推广。研学服务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图书馆、博物馆、研学基地等,其中最突出的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有关图书馆的服务研究,金龙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研学旅游服务提供了创新策略[12]。刘景会在实践研究中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路径进行了系统分析[13]。鄢莹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了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方面的贡献,并对未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进行了展望[14]。许迎霞等以图书馆为研学基地进行了课程设计[15]。

需要指出的是,与研学旅行相关的地理学科也密切关注了研学旅行的地理学特征,例如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地理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这四大核心素养,而研学旅行的实践性和研究性特点使其能与这四大素养完美融合,尤其是与“地理实践力”的融合。因此,一些学者就此展开了地理学科中研学旅行的研究。吴振华等聚焦邯郸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育和应用,通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反思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16]。曹晔莉基于学生的研学实践,论述了研学旅行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性[17]。这些研究为研学课程实施提供了基于地理学科视角的有效参考。

研学旅行研究议题众多,已有的研究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度思考,也有实践领域的路径探索,当前已形成多元研究主题、多学科领域观照的态势。然而与其他成熟研究议题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者及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不足、思政教育研究主题较少、理论体系不完善等,据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一) 加强研究者、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研究者间的合作不仅需要形成核心研究群体,还要重视高校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高校是研究理论的高地,中小学是研学实践开展的主体,只有两者共同开发研学课程,才能推动研学旅行设想更好地落到实处。研究机构之间进行跨校、跨区域合作,不仅要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研究,也要在欠发达地区进行,这需要一些研究的“先行者”带动起来。

(二) 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五育融合的研究

研学旅行作为实践课程对培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起着突出作用,同时研学旅行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科素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培育。此外,对五育在研学旅行中的融合研究还有欠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但近年的研究侧重德育与研学实践的融合,忽视其他几个方面,有关研学旅行与“五育一体”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三) 完善研学旅行实践的理论体系

研学旅行作为“学旅融合”的实践方式,在教育领域和旅游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现阶段研学旅行的研究多是围绕如何开展、设计、进行等实践问题,对于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鲜有研究。因此,完善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为研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旅游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2年1期)2022-07-07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疯狂英语·初中版(2022年1期)2022-01-26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研学之旅小学生优秀作文(高年级)(2018年9期)2018-09-14小黑的旅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6期)2017-06-07旅游今古传奇·故事版(2016年24期)2017-02-07夏日旅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8期)2015-07-06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09年18期)2009-08-31

推荐访问:图谱 三十年 展望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13/61065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