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朱国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二部副主任、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把教育工作、科技工作和人才工作安排在一起集中表述、统筹部署,除总论外,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四个专题加以阐述。这样的安排既符合教育、科技、人才和创新之间的逻辑,也更加凸显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报告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和一大亮点,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新的使命任务所作出的新的战略谋划和重大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党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面对严峻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立足当前和今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考虑,对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要求,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观点,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逐步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实践证明,也正是我们党坚持了这个正确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人才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创新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其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是党中央在改革开放后的不同时期提出并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其中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正式提出并开始付诸实施的;
人才强国战略是在2000年提出和实施的人才发展战略基础上,于2002年正式提出的;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这三个重大战略都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对科技、教育、人才、创新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战略的实施,既推动了我国科技、教育、人才和创新事业的发展,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这三个重大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非常及时且成效巨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需要继续坚持、不断完善、深入实施。再次,报告把科技、人才、创新这三个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放在一起表述并加以统筹、集成,是一个重大创新,意义深远。这样的处理和表述是建立在对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揭示了三大要素和三大战略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有机联系,体现了系统观念和全局性谋划、整体推进的思想方法,进而为新时代新征程“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科技、教育、人才和创新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为此,报告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三大支撑要素、三大战略及其相互关系的新认识、对当前国内外新形势和我国发展存在的短板弱项的把握,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需要,对新时代新征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提出的总要求。从中可深刻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以及创新在推动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到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征程坚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真正意图,进而增强对实现近期目标、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教育关乎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是人民普遍关心的重要民生问题;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是重要的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报告在教育专题部分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题,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既进一步肯定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报告指出,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的努力,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同时报告还指出我国教育发展还面临不少难题,再次强调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因此,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发展改革的总要求。在此前提下,报告对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改革作出了新的部署。报告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别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是今后我国教育发展改革的基本遵循。

第一,明确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职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正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凡涉及教育方面的内容基本上都有这方面的表述,是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批示和指示中,多次提及这个问题并作出了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深刻回答和阐述,丰富了党的教育方针,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根本指针。报告要求,新时代教育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比以前的报告,本次报告特别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全面发展的内容中增加了“劳”的要求。这既是对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德育和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的回应,也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我国的教育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要,是党的初心使命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新征程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为此,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具体措施上,报告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等。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的相关表述比较,这些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虽然都曾提出过,但这次报告都有了新的表述,增加了高质量、优质、优化、强化和全面的要求。这是在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之后,提出的提升教育公平质量和水平的新要求,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第三,坚持系统观念和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导向,优化教育结构。服务社会是教育的重要职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不断提高教育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是我国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优化教育结构、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发展急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报告提出的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也是对优化教育布局结构的要求,是国家区域发展的需要;
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既是优化教育类型结构、学科结构,也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的具体要求;
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既是针对克服当前民办教育存在的发展不规范问题提出要求,也是优化办学结构的体现。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着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以解决。报告主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革,都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难点,也是今后教育改革的重点。一是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这在历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提出。教材是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材体系也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质量对教育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的教材体系,应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二是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关乎学校和教育发展的方向,建立科学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评价标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为学校和教育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引导,应成为今后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三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育人的重要主体,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中的协同作用,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都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此外,报告还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是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党的十四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都有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报告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这是新时代新征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第六,推进教育数字化。随着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经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教育形态的深刻变化,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在党代会报告中是首次。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升级版。教育数字化有利于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化、教育管理和服务便捷化、教育教学个性化,是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此外,报告还明确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其中“学习型大国”是首次提出。这既是满足人民对学习的需求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赋予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关乎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事。报告提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强化了教育方面的责任,也是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一直都重视科技事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科技事业和科技创新提高到了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报告在回顾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工作部分,充分肯定了我国科技工作取得的辉煌成绩,主要是“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同时,报告还指出了目前面临的困难和突出问题,主要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关于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报告提出,未来五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高”,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这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报告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题,在明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总要求的同时,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完善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和要求。科技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领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报告提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科技领域的具体要求,是实现党对科技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保证,是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提高科技治理效能、推进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报告还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就是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科技跨越式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也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既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此,报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目的就是建立高水平的国家创新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战略支撑。二是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目的是有利于集中优势科技力量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利于建立各类科技创新中心的联系网络,优化创新资源布局,整合和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和发挥国家科技创新的合力和整体优势。四是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有利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五是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有利于提升服务战略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科技战略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明确科技体制改革的新重点。科技体制是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一系列制度相继出台,已基本确立了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但仍存在一些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问题,如科技评价制度、科技投入体制、法治保障等亟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此,报告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关于深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即“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通过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为激发科技主体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提供健全、有力、有效的体制保证。

第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科技创新环境是激发科技创新主体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环境不够完善、作风学风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报告提出了“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的要求。通过创新文化的培育,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
通过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家精神,增强科技工作者使命感、责任感;
通过涵养优良学风,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崇尚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遵守学术规范、严守科技伦理,求真务实,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通过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鼓励科技工作者大胆创新、勇于创新、积极创新。

第五,坚持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开放创新生态。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开放合作是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在国际竞争和全球挑战中,争取主动,赢得先机,就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既要坚持自信自立,又要坚持胸怀天下,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科技力量。报告要求“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通过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构建多边科技合作机制,主动牵头组织和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合研发,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就是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形成开放包容、互利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环境。通过积极主动的作为,不断提高科技开放合作水平,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实施的国家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及时作出“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的重大战略性判断,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要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和明确要求,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部署,提出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和措施,更加突出了创新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显著提高、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是着眼于实现这两个目标提出的要求。“四个面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针对我国发展正在乃至今后将要面临的更加严峻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风险挑战提出的应对之举。报告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为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解决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的卡点瓶颈、补齐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的短板,报告提出了三个重要战略举措。一是通过“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在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上攻坚克难,实现突破,抢占科技制高点,打破外部的封锁、打压和遏制。二是“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必须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的联合攻关。三是“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加快补齐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筑牢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第三,改革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投入和财政保障机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从2012年到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
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力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但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技投入效能和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性原创性方面的研究、挫伤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制约了创新的活力。为此,报告明确要求“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改革提升科技创新发展保障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发挥投入和财政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第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进入社会生产过程实现产业化,科技才能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创新才能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现实动力。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中,打通科技创新与企业的渠道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修订实施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还存在产学研融合有待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报告针对这些问题,明确要求“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通过强化和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
通过强化目标导向,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突出问题,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第五,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主体,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对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据统计,2021年,我国企业科技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3万家,研发投入比例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优化、企业创新还面临资金和人才不足等。对此,报告明确提出了四项重要举措:“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努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队伍建设,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战略举措,人才工作创新取得新突破,推进人才事业不断发展,人才资源质量加速增长,到目前已达到2.2亿人,稳居世界第一,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才强国建设,重申到2035年建成人才强国的目标,并就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第一,明确人才培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极端重要性。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报告明确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这既指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指明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这就是德才兼备、高素质的人才,是信念坚定、爱党爱国、乐于奉献、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是能堪当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第二,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和作用发挥的环境。环境影响人,政策引导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为人才成长发展、干事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报告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这就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党管人才原则,通过“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而激发和“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第三,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人才队伍建设的标准和举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报告就建设什么样的人才队伍和怎样建设人才队伍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关于建设什么样的人才队伍,报告提出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三个标准。关于如何建设人才队伍,报告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一是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和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根据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需要,依据国家人才战略目标,统筹培养、引进和使用各方面人才;
通过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进而达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的目标。二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都是国家战略人才,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为此,报告明确要求“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三是加强人才国际交流。通过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拓展人才国际交流渠道,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四是用好用活人才。通过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体制、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各类人才能够人尽其才,大有用武之地。

第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发展的基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一系列改革政策举措,构建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发挥了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新要求,报告提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建立和完善人才保护、评价、激励、培养、吸引、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形成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打通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报告要求“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就是要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猜你喜欢 报告战略科技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1-26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报告南风窗(2016年26期)2016-12-24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5年10期)2016-01-20报告南风窗(2015年22期)2015-09-10报告南风窗(2015年7期)2015-04-03

推荐访问:基础性 战略性 全面建设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14/61115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