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李丝贝

(成都工业学院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存在重课程工具性目标而忽视人文教育性目标的现象。教师习惯把提高学生听说技能视作该课程的终极目标,教学素材内容理所当然就成了学生学习的“语言样本”,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也自然成了评判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教师在课堂上不注意挖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忽略听说过程中辨析语言概念意义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直接影响,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视野狭窄、思维狭隘、缺乏问题意识。

思辨缺失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影响一个人的整体素质[1]。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包含多个维度,既有文化基础维度,也有个人发展维度和社会参与维度。如果单从文化基础这个维度来谈中国大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可分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各自又包含三个要点,即人文底蕴方面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科学精神层面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2]。也就是说,学生除了需具备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之外,还应具有崇尚真知、尊重事实、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
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辩证解析问题等。显然,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出“外语教育不仅要实现提高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标,还要达成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标[3]。”人文性目标着眼于学生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反映的是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终极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而要达成这些人文性目标离不开课程思政的参与和引导。“课程思政”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力求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并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既是教育理念的呈现,也是囊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方法,还是一种课程教学体系和教育实践活动[4]。基于此,本文聚焦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探讨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融课程思政于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之中,如何协调语言技能与思辨能力的同步发展,从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技能提高的有机融合。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提供科学、技术支持[5],这就要求其培养的人才既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以笔者所在的成都工业学院为例,学校始终秉持“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和“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按照合格本科标准和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其课程思政的内涵应凸显“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特色,既可以围绕“地方性”充分挖掘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色育人资源,促进学生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的深度了解,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围绕“应用型”挖掘思政资源,引领学生充分了解地方行业产业的布局、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清晰不同岗位对人才的内在要求,加强劳动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培养[6]。

如果我们把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划分为:基本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7],那么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师在讲授有关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时,应把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这样的课堂“重视在语言学习中为学习者的人格发展和价值养成创设独特的学习体验,使其在润物细无声的语言学习中感受思政教学目标的浸润,实现显性外语学习和隐性思政教育相统一”[8],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实现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的有机融合。

鉴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英语不占优势的缘故,这类学校的听说教学不能脱离文本的学习。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包括内化于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内容,更适宜基于听力文本内容建构思政元素。教师可以提炼其中的核心观点,基于文本内容建构思政元素,“从学科视角挖掘语言背后隐含的价值内容,引导学生客观对待并驾驭这些价值标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其思辨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8]。”尽管这类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但他们对学校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已有初步认识,教师需要思考的关键点是如何借助听力文本内容的相关话题去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职业认知能力,使学生有意愿、有能力去识别、分析和深刻理解语言形式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最终使他们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成为能较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高学术素养和较强职业技能的建设人才,实现课程思政和思辨能力的无缝对接。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第七单元为例,该单元主题为“Time of technology:A blessing or a curse?”,教师可重点整合教学内容中有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知识点,这不仅与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学校重点学科群相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认知,还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根据学界有关思辨能力双维结构模型的解读,思辨能力实际上是指人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特质(affective dispositions)的统一体。认知维度可分解为六项能力,即: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和自我调节,其中分析、评价与推理为核心技能,每项认知能力又包括多项子能力。情感维度包括好奇、自信、开朗、灵活、公正、诚实、谨慎、善解人意等[9]。听说能力是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不仅包括对听力材料的分析阐释能力,也包括对文本材料的评价、推理和解释能力,因此,大学英语听说教学需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为鹄的。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借助语言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交流的技能,从而提升他们反思语言特征与语言功能之间关系的思辨能力。

目前,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力度还不够,许多教师出于追求显性成效的缘故把学习重点放在听说语言技能的掌握上,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意识不强。受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多数学生在听的环节只关注单词记忆和短语用法的理解,而欠缺综合判断和推理归纳能力,不善于分析和思考,因此听力学习的成效不尽如人意。在说的环节又表现为语言组织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语言交际能力较弱,口头交流通常止步于日常生活的简单会话,很难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语言综合应用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更不用说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了。

听说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观点,还要求学习者在听的时候有意识地对信息的价值和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价,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审视这些语言文化信息后面的思想,以此充实、修正、完善学生的文化体验,最终将其内化为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这一内化的过程也是思辨能力养成的过程,需要课程思政的干预和引导。包含大量积极元素的听说课程素材,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观念树立、品格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实现思政教育的融入与拓展[10]。

思辨能力融认知技能与情感特质为一体,其中情感维度的各项特质正是课程思政的关注要点,表明思辨能力本身就部分涵盖了课程思政的诉求。如果我们把认知维度的各项技能作为获取和应用听说文本材料语言文化知识的手段,那么情感维度的各项特质则是听说课程思政要素最终得以体现的落脚点。同样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第七单元为例,该单元的听力对话谈论一种被称作“Wilfing”的上网行为,即毫无目的指向的网上闲逛。众所周知,现代人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互联网给正常生活带来的困扰,对互联网无节制的依赖已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现代人的通病。该话题显然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就上网频率或上网理由进行简单设问,为学生准确听懂对话内容作铺垫。可以这样提问:

(1)How often do you surf the internet and why?

(2)Do you enjoy doing it or think it a waste of your time?

通过这样的热身互动引导学生在理解性听力环节获取对话中的正反观点,即(1)“I don’t think people should use the Internet at work,unless you need it for your work”,(2)“Using the Internet helps to give you a break....People should use the Internet as much as they like”。完成第一步的“观点辨识”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上网习惯,借用对话中的信息和观点,完成“比较分析”和“评价判断”的认知活动,要求学生秉持客观标准来分析互联网给现代工作生活带来的利与弊。以上思辨听力活动可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特质,激发学生对科技新发展、新趋势的关切和探索意愿,这些思辨品质均为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之根本,与课程思政之功用可谓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思辨听说即通过批判性倾听获取信息后进行批判性陈述。学生对输入信息(听到的信息)的阐释、分析和评价能力以及基于这些信息进行推理和解释的能力即为学生的思辨能力。这里涉及批判性倾听和批判性述说的问题。批判性倾听就是通过听去评价所听信息的质量、恰当性、价值和重要性的过程[11]。这样形成的听说能力包含了思辨能力,基于思辨的语言能力才有助于实现文本/话语的有效理解和逻辑表达。基于此,思辨英语教学理念主张:通过思辨性听说读写活动,使英语学习与思辨学习融为一体,同步提高英语能力和思辨能力[12]。从这一点来看,大学英语听说活动即是思辨能力培养的载体,教师需要在这些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听的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所听材料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夯实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话语逻辑、文化含义等进行分析、阐释、推理,提高思辨能力。在说的环节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公正评价,既尊重事实又谨慎判断,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分析阐释,能自觉反思和调节自己的思维过程。听说教学的全过程均需贯穿融思政于思辨能力培养这一理念。

再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第二单元“Journey into the Unknown”为例,其中一篇听说教学材料以旅游名城威尼斯所面临的困境为话题,听力输入环节可着重引导学生以“Problem-Solution pattern”来对听力材料进行逻辑分析,输出训练则启发学生对其他旅游城市的“Problem-Solution”进行思辨,进一步拓展话题讨论,使学生在反思讨论的过程中主动说、有话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严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见表1)。

表1 思辨听说教学课堂设计

担任听说课程的教师要关注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强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据听力原材料反映出的事实和证据做出合理的分析、推理和评价,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正直诚恳等情感特质。上述内容紧紧围绕该单元的听力文本材料设置,教学目标多维,既有文化知识、语言技能的讲授和训练,又有跨文化意识与国际视野的开发拓展;
既注重学生听力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又不忽略大学生必备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学步骤环环相扣,与教学目标中的技能方法相呼应,强调变听力为“耳朵的阅读”,增强听力中的层次与结构意识,该听力环节是一种高于理解性听力的思辨听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技巧和思辨能力。

以思辨作为目标的听力活动,能对听力理解形成反向拉动,促进听力基础技能和话题相关知识的运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13]。前文提供的一小节听说教学的课堂设计,聚焦思辨听力的培养,重点是教学过程,而非教学结果,这样考虑的原因是思辨的关键在于明确信息之间的关系。尽管我们明白理解是听说教学的基础,然而学习者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这一表层,还需综合分析听力内容,进行自己的推理和判断,进而作出恰当的评价,实现理解和思辨的双重目的。语言这一媒介在促进信息传递、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充当了探索世界、认知世界的工具。因此,英语教学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不仅应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人际沟通的能力,更应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的能力[12]。为此,刘晓民基于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构建了“营造课堂气氛-依托课程内容-加强自主学习-改革评测方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14];
林晓、何莲珍提出了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理解-评价-扩展-应用-反思”思辨能力培养框架,认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俱佳的人才,为消除现行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弊端提供了有效参考[15]。无论是输入过程的批判性听力还是输出过程的批判性思维,都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自我对话、自主判断的学习习惯,其人格的健全也会得到发展,与课程思政的初衷同出一辙。

人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即为思辨的另一说法,这是一种思考方式,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过程皆需培养思辨能力。语言的文化属性决定外语教学不能只注重工具性,还需兼顾人文性。大学英语涵盖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中国文化等多种话题的教学内容,可以促使其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期抓手[16]。高校外语教育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培养息息相关。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一环,其特殊性在于人才培养更具指向性、适应性和跨学科性。为满足学生对于语言工具实用性的需求,大多数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往往围绕技能机械式地重复操练,忽视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淡化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较弱。基于学界已有研究,大学英语思辨课堂总体框架已清晰搭建,本文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以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思辨式”听说为突破口,力求厘清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当前的语言能力困境及其表现,探索培养行业适应性双语人才的有效路径,为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听力应用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Units 1—2 听力练习时代英语·初中(2018年2期)2018-05-14Units 3—4 听力练习时代英语·初中(2018年2期)2018-05-14Units 5—6 听力练习时代英语·初中(2018年2期)2018-05-14Units 7—8 听力练习时代英语·初中(2018年2期)2018-05-14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推荐访问:思辨 大学英语 听说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715/62557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