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仪器用于急诊科心脏骤停的应用效果分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庄小香 泉港区医院急诊科 (福建 泉州 365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仪器用于急诊科心脏骤停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徒手心肺复苏治疗,观察组接受心肺复苏仪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体征指标、心肺复苏成功率、动脉血气指标、心功能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57.50%(23/40)高于对照组的35.00%(14/40),观察组病死率42.50%(17/40)低于对照组的65.0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3、4.073,P<0.05),且体征恢复时间更短(P<0.05);
比较动脉血气指标,复苏前两组比较P>0.05;
复苏后,观察组SaO2、PaO2更高,PaCO2更低(P<0.05);
比较心功能指标,复苏前两组比较P>0.05;
复苏后,观察组CK-MB、mAST、HBDH更低(P<0.05);
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2.50%vs22.50%),观察组更低(χ2=7.3143,P<0.05)。结论:相比于徒手心肺复苏治疗,心肺复苏仪可提升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心功能、动脉血气指标,进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临床急诊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则为心脏骤停,指多因素所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无大动脉波动心音,重要组织和气管严重缺氧、缺血[1],若不及时诊治,会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一直以来临床均采用胸外徒手按压联合人工呼吸进行抢救,虽在抢救心脏骤停上效果理想。但因徒手心肺复苏方式存在较大劳动强度,很难持久确保按压频率、按压深度,且在更换按压人员中会中断胸外按压时间,此均会直接降低心肺复苏效果[2]。随着近年心肺复苏技术逐步提升,心肺复苏仪问世后,有望替代徒手胸外按压,可改善徒手按压中中断按压、容易疲劳等状况[3],但其安全性、复苏效果等暂不完全明确。现本文共纳入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分组重点论述心肺复苏仪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心脏骤停原因:9例外伤性(22.50%)、31例非外伤性(77.50%);
年龄32~75岁,平均(52.21±1.02)岁;
体质量指数(BMI)为21.35~28.68kg/m2,平均(24.21±0.25)kg/m2;
女性19例(47.50%),男性21例(52.50%);
观察组:心脏骤停原因:11例外伤性(27.50%)、29例非外伤性(72.50%);
年龄31~74岁,平均(52.65±1.06)岁;
BMI指数21.52~28.75kg/m2,平均(24.35±0.21)kg/m2;
女性20例(50.00%)、男性20例(50.00%)。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满足《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4]中心脏骤停判定标准;
②发现心脏骤停至实施抢救的间隔时间<3min;
③病历记录完整。

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者;
②外伤造成的心脏失血性呼吸骤停者;
③心脏骤停前出现心源性休克、泵衰竭、室间隔穿孔、心脏破裂者;
④合并晚期恶性肿瘤者;
⑤肝肾、肺、脑等组织功能衰竭者;
⑥中途转院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徒手心肺复苏,解开患者衣领,平卧,去枕,由2~3位资深医师有序轮流的实施胸外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则为按压位置,按压深度为胸骨下陷5~6cm,100~120次/min。仰面抬颌清理呼吸道,确保气道开放。用“EC”手法和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2次。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比例为2:30,直至患者颈动脉出现搏动,自主呼吸得到恢复。

观察组接受心肺复苏仪治疗,仪器底座放置在患者后背部,避免直接接触皮肤而出现挫伤,把按压机放置在胸前,连接底座后,接通电源后,设置按压深度5~6cm,频率为103次/min。其余抢救方法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体征恢复状况,记录血压恢复时间、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
②心肺复苏成功率,记录心肺复苏成功率;
③动脉血气指标,用血气分析仪(丹麦雷度,ABL9)测得其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
④心功能指标,用酶联法测得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转氨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羟丁酸脱氢酶(HBDH),标本为心肺复苏前(入院时)、实施心肺复苏后6h内采集的静脉血液;
⑤不良事件发生率,记录气胸、胸腔脏器损伤、胸肋骨骨折、胃内容物反流发生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χ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体征恢复状况、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57.50%(23/40)高于对照组的35.00%(14/40),观察组病死率42.50%(17/40)低于对照组的65.0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3、4.073,P<0.05)。观察组体征恢复时间更短(P<0.05),见表1。

表1.两组心肺复苏成功者的体征恢复时间比较(±s,min)

表1.两组心肺复苏成功者的体征恢复时间比较(±s,min)

组别 n 血压恢复时间 循环恢复时间 自主心跳恢复时间 呼吸恢复时间观察组 23 42.21±1.02 33.21±1.25 9.02±1.21 12.21±1.65images/BZ_142_212_520_2303_677.png

2.2 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比较动脉血气指标,入院时两组比较P>0.05;
心肺复苏后,观察组SaO2、PaO2更高,PaCO2更低(P<0.05),见表2。

表2.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s)

表2.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s)

心肺复苏后SaO2(%) PaCO2(mmHg) PaO2(mmHg) SaO2(%) PaCO2(mmHg) PaO2(mmHg)观察组 40 63.58±1.02 48.21±2.02 45.24±1.36 85.45±1.21 34.21±1.25 88.65±4.21对照组 40 63.52±1.01 48.25±2.01 45.28±1.32 78.25±1.26 40.25±1.23 82.25±4.25 t 0.2643 0.0887 0.1335 26.0670 21.7829 6.7663 P 0.7922 0.9295 0.8942 0.0001 0.0001 0.0001组别 n 入院时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比较心功能指标,入院时两组比较P>0.05;
心肺复苏后,观察组CK-MB、mAST、HBDH更低(P<0.05),见表3。

表3.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3.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心肺复苏后CK-MB(ug/L) m-AST(U/L) HBDH(U/L) CK-MB(ug/L) m-AST(U/L) HBDH(U/L)观察组 40 80.52±10.21 55.24±1.21 412.54±11.21 55.24±6.35 38.24±1.25 363.21±13.21对照组 40 80.56±10.23 55.28±1.23 412.85±11.23 62.24±4.25 42.65±1.21 395.35±13.05 t 0.0175 0.1466 0.1236 5.7939 16.0321 10.9468 P 0.9861 0.8838 0.9019 0.0001 0.0001 0.0000组别 n 入院时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2.50%vs22.50%),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4。

表4.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心脏骤停指心脏出现不可预测的停搏,若无法及时实施有效抢救措施,患者死亡的几率非常高[5]。目前临床急诊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操作则为心肺复苏,提升心脏骤停者脑部和心脏的灌注血流量,进而避免脑部和心脏出现不可逆死亡。抢救心肺复苏患者的黄金时间为心脏出现骤停的20min内[6,7],时间越延后,其复苏几率也就更低。因此,确保心肺复苏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也非常重要。目前,心肺复苏中常用徒手复苏方式,但其复苏效果易受操作者胸外按压程度、按压位置、按压频率、按压熟练程度等因素干扰,无法确保胸外按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8]。

心肺复苏仪为同步、全自动胸外按压和间歇正压通气呼吸器,近年已在临床心肺复苏抢救中得到了应用和认可。叶镱等[9]学者在报告中分析了77例心脏骤停患者,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抢救成功率(83.33%)比对照组(62.86%)高出20.47%,且在复苏后1h、心功能指标、血氧饱和度指标也得到了恢复(P<0.05),证实了心肺复苏仪能进一步提升心肺复苏成功率,稳定体征指标,缓解心功能损伤。本研究也显示,在心肺复苏成功率(57.50%vs35.00%)上,观察组更高(P<0.05),此结果与叶镱等[9]学者报告结果相符。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时,胸外按压为重点,在设计心肺复苏仪时则遵循了胸泵原理,利用机械装置按压患者胸部,其胸外按压效果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很好地避免徒手按压易出现中断按压、疲劳等不良事件,提升心输出血量,加大脑部、心脏血流灌注,机体动脉血气得到改善,缓解各器官缺氧、缺血,提升复苏效果[10,11]。本研究还显示,在心功能指标上,观察组更理想(P<0.05)。其原因为应用心肺复苏仪具备的有效按压胸外和持续节律性,还可降低灌注损伤,进而改善心功能。与徒手复苏方式进行比较,心肺复苏仪可缓解各医护人员的双手,降低其劳动力度,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促使各医护人员可给予患者高级且充分的生命支持,提升抢救成功率,进而缩短其自主呼吸和循环恢复时间。心肺复苏仪在各项机械装置的配合下,可根据医护人员设定的参数按压其胸外,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标准、规范的心肺复苏,具备较好的可控性[12-14],不仅可确保心肺复苏效果,也可降低因按压力度、深度差异而造成的胸肋骨骨折、胃内容物反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在使用心肺复苏仪过程中,也需注意仪器按压部位有无出现偏离,一旦偏离则可能会发生肋骨被压断的危险,且仪器故障和断电也会加大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此,在使用心肺复苏仪时,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仪器和患者状况,避免出现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相比于徒手心肺复苏治疗,心肺复苏仪可提升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心功能、动脉血气指标,进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猜你喜欢 徒手动脉血急诊科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22年4期)2022-11-29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医院管理论坛(2022年8期)2022-10-14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7期)2022-05-10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7期)2022-04-22勘误声明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1年9期)2021-12-02公安民警徒手抓捕技能浅论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2期)2020-11-16NIPPV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对慢阻肺合并慢性呼衰患者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1期)2020-11-16徒手攀岩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徒手“撕开”原子弹动漫星空(兴趣百科)(2018年11期)2018-10-29

推荐访问:复苏 心肺 心脏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718/62692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