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价值利导因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陈 小 华

(柳州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这门课,共有六章,六根主线贯穿其中,分别形成了“人生”价值区块、“信仰”价值区块、“爱国”价值区块、“核心价值观”价值区块、“道德”价值区块和“法律”价值区块。无论是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还是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抑或是将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相融合,或者将思想道德部分与法律部分相融合,都离不开上述六个价值区块的核心要义,离不开教师的自我修养和发展高度,离不开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离不开老师和学生课堂发言及辩论的适合程度与效果之好坏。

课程教学改革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和方法,都有与之相应的价值因子贯穿其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1]520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上述六个方面的价值理念让学生欣然接受,并在课堂上参与到讨论发言过程之中,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545教师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气氛又会感染许多学生,带动帮助那些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的学生投入课堂学习讨论之中。

所谓“价值利导因子”,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激励事物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是事物自我完善的动力源,也是事物自我否定的内在动因,其具有巨大的价值利导作用,因而富有极高的价值利导性。大学课堂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所有教学环节中的“价值利导因子”,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知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要做到“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坚持读书和运用相结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2]129。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围绕教材的六根价值主线,着力从“人生”“信仰”“爱国”“核心价值观”“道德”“法律”等方面下手,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拓展教师的知识范围,增强教师的学术造诣,整合教材相关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3]350。切实保证“德法”课的教与学相得益彰,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师生课堂互动效果的价值利导性。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讲好思政课,老师必须发挥立德树人的表率作用,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3]348的良好学习环境,为打造生动活泼的“德法”课堂奠定扎实基础。彻底改变重知识、轻素质的现状,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让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到思政课教学评价过程之中,切实推进高校教学手段和工具的深刻变革。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学术造诣:

第一,教师应当重视言行仪表,淡泊功名利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4]191在理论或实践教学环节中,老师与学生密切接触,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尽在眼里。尤其是在讲授思想道德这部分内容时,老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人生目的的确定、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态度的端正都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示范力。老师上课时的仪表言行之好坏,对学生有着巨大的价值引导性。老师的这些功力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具备的,关键在于:教师长期的自我修炼,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老师具备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时,才能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传承人类文明,指引学生选择追求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

第二,教师的亲和力源自于立德树人的表率作用。思政课“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5]326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教育办学方向。教师对于社会主义的态度、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感情,都会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5]376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高校办学的基本遵循。思政课教师必须发挥立德树人的表率作用,因事制宜,因时制宜,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由此,教师在课堂与学生互动时,才具备亲和力,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第三,讲好“德法”课,教师要做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提高学术造诣。思想道德与法律领域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表面通俗易懂,但讲深讲透却不易。比如,在讲授第二章的内容时,涉及共产主义原理的相关内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要求老师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共产主义。为什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什么要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要把我国发展得更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力量。”[5]4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说:“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5]34讲好第二章的内容必须以“信仰”价值作为本章的区块链,融合教材不同章节内容于一体,补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信仰信念的价值利导性。为此,教师就要为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榜样、追求真理的楷模,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增强自身的学术造诣。只有这样,老师才有可能在课堂与学生互动时,得到学生的信任,让学生真实理解相关知识点,用“信仰”价值引领学生,使学生形成对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

第四,教师要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典范。正如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所说:“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6]8“德法”课堂上的互动,要紧紧围绕运用教材知识解答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来展开,突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角性。重要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就唤起它;
不管你要加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必须即刻就进行;
不管你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6]11如果课堂讨论互动背离了这一价值目标,这种课堂互动就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互动,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是僵死的、呆板的,背离了教育的核心追求。“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6]9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环节,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教材知识理解现实生活的能力,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知识里包含的思想所具有的力量和逻辑之美。“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领会这些思想对理解生活的作用。”[6]21这体现了结合实际进行课堂教学的价值利导性,对于“德法”课教改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反映出教师的言行仪表、功名态度、立德树人表率作用、亲和力、职业道德、学术造诣以及运用知识的技能,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具有巨大的价值利导性。

“德法”教材的第三、四章与第六章的内容可以部分整合。例如,第三章的部分内容可以与第六章的部分法律内容相融合。在讲到爱国情怀的培养时,可以融入增强两岸统一、内地与香港共同发展的法治观念,结合宪法及宪法相关法的部分内容讨论相关问题。介绍一些《反分裂国家法》《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领海及毗连区法》等法律知识。让学生将“爱国”价值理念融入法治理念,更好地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政策。

同时,教材内容的部分整合也要结合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拟好课堂讨论问题,让学生针对讨论的问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7]515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于选择什么样的教材内容最适合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则要看教师如何将教材内容化为教学内容,这要依靠老师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就是教师对于教材内容取舍的价值引领。学生的这种需求,不是即兴的,也不是偶发的,而是符合社会需要的;
不是自私的,而是面向人类共同未来的。这种需求对于课程教学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利导性。“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7]330教师将“爱国”“道德”“法律”价值区块予以融合,让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作用将不再停留在理想层面。正如美国教育学家乔尔·斯普林格所说:“教育应当由运用感官渐渐过渡到运用理性。”[8]228思政课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关心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转向关心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美国哲学家布鲁姆认为:“教育的核心应当是关于宏大问题的理性对话,比如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理想的社会、爱与美的本质。”[8]135只有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发展,才能达到教育的这种目标。恰如布鲁姆认为的那样,“教育是由黑暗向光明的运动”[8]136。因此,思政课教师通过价值引导,能够帮助学生走出认识黑域,通达本真世界,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德法”教材的第五章与第六章的部分内容融合,可以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价值取向,将第六章部分的行政法、民法和社会法等实体法部分内容融在一起予以讲授。课堂教学要注重发挥“法律”的价值利导作用,其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都是人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法律”的价值利导性。这种价值利导性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他们生活中的法律都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时代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法律只是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的客观表达和一般形式。”[9]158

“德法”课教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共通感,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的五种普通感觉”。这是一种学生利用个人禀赋快速提高自己的能力。“教育或培养一般指一种潜在的自然素质或天赋的能力的培养,它是一种人类发展自己本有的天赋和能力的特有方式。”[10]22这是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具有的共同感觉,能够使学生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对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增进学生对社会共同体的自然情感和热爱。“共同体使我们在忘我地追求所谓客观知识和客观真理中认识那种关怀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另一种更为重要的知识和真理,人的存在和价值是我们的根本目的。”[10]32

“德法”课教改,不应当脱离学生的人生需求,“与人生脱节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违背人生理想及目标的教育,则是不好的教育,乃至于是一种反教育”[11]93。当今世界变化万千,一方面是高科技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新冠病毒又久居不离并不断变异,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思政课堂必须考虑学生因时代变化引起的思维和思想方面的变化,考虑学生因这些变化引发的新需求。比如,关心家人健康的需求,应对巨大竞争挑战的需求,职业规划符合社会和个人现状的需求,思想观念适应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需求,个性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个人情感方面的需求,等等。要满足学生这些多元化的需求,就必须将教材的“人生”“信仰”“爱国”“核心价值观”“道德”“法律”等价值链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用教材的区块价值因子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内容的主旨思想理念之价值利导性,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寓教于情,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人文情感的渗透方式,合情合理,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的。”[12]181

“德法”课教改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改变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规则,将课堂教学过程与课堂学习效果评价过程有机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及时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况。加拿大教育学家迈克·富兰深刻认识到,要“改变评估方法,了解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以便进行下一步教学”[13]76。只有切实改变考核学生的方式,才能及时调整授课方法,才能及时调整授课进度,这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改,即如迈克·富兰所说的,是“具体的、在课程和教学法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13]77。

这些都启示我们,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时,首先要明确课程教改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如何学习这些知识才有价值?如何评价这些知识的学习?”[14]4课程教改要重实效、轻形式。无论采取课堂学生演讲还是采取课堂问题讨论方式,重要的是考察这些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在一边教学一边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过程中,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和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15]410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教材的不同章节内容是可以部分融合讲解的,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取舍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发挥课程区块价值链的引导作用,挖掘其价值利导性,才能真正讲好“德法”课。

学生实践活动教学与师生课堂互动式教学,一方面要有“热度”,即课堂讨论要有一定的热烈程度;
另一方面又要有“温度”,即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和学生的发言与辩论都要保持分寸,适可而止,保持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友好交流。

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思政课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也要注重实践、关注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5]62教师对于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和事例,融合教材内容精心打造,可以将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衔接起来。例如,每周上完四节课后,利用周末时间安排学生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心开展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或辩论。

这样,可以及时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或自然班级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校园文化自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5]378让学生在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5]68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彰显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价值利导性。

传统填鸭式教学都把学生当作接收器,教学主体只有老师,而没有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当作客体对待就是被当成了没有生命的东西,进而也培养学生把别人看成客体”。[8]251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人文精神,总是习惯于把他人看成客体,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诟病重重,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学校推行思政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的“三合一”实践教学模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潜在目的是将外在社会要求积极转化成在校大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要求。”[16]34这既能发挥学生实践的价值利导性,又能增强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价值利导性,但该种教学模式很难做到与专业实践的真正融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可能走过场。

有的学校推行网络虚拟实践,推进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融合,让学生的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在网络平台上整合在一起。“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的模拟现实,覆盖了大学生学习、交往、求职、创业等各个生活领域。”[17]120该种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实践教学成本,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在网络平台上应有尽有,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但该种模式的“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还是有差距的,仍然是一种“观念”上的实践,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还有的学校推行“慕课”“微课”教学模式,建立大数据教学平台,构建思政课智慧教育系统。“智慧教育环境将学生直接带入了复杂的理论知识场景之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智慧课堂活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高阶思维、发散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18]186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融合多元化技术和多方面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充满好奇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教学环节与学生实践环节紧密相连,从而确保思政课教学始终生动有趣。但学生在多场景多视域的氛围中容易迷失方向,选择的学习界面有可能与“德法”教材内容相差甚远,挂一漏万,达不到教材教学大纲的学习要求,难以完美实现教学目标。

师生课堂互动还可以运用应答式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富有互动、启发和探究趣味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要求教师通过问题设计、案例搜集、教学工具和原则的选择,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课堂互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以便于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学到知识。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是否学好了、如何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不断进步?“应答式教学是改进教学的途径”。[19]36“德法”课堂上教学问题的设置和案例搜集,要围绕着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真实事例,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道德和法律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和辩论,明了是非,充分发挥“道德”和“法律”价值的引领和利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辅以教学督导,效果更佳。教学督导员每周一次去听某位采取应答式教学方法的老师授课,“在听课的过程中,督导尽力发现能够带来最大影响的某种改革方法。”[19]271反馈给该位教师,就能让这位教师不断改进课堂问题的设置,通过把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总之,为了增强学生实践活动和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教学模式可以从单一模式向混合模式转向,线上线下结合,教与学融合,教学过程与考核评价过程整合,技能驱动、态度驱动、能力驱动,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模式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这些教学模式以新型的学习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20]327思政课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更好发挥贯穿“德法”课程的“人生”“信仰”“爱国”“核心价值观”“道德”“法律”等价值的利导作用。

综上所述,“德法”课教改,效果之好坏取决于教师自身修养、人格魅力、终身学习理念、学术造诣、教材不同章节内容融合、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学生实践活动和课堂师生互动等环节的变革。这些环节的改革效果,关系到整门课程教学改革之成败,关系到贯穿该门课程主线的区块价值是否能够发挥其利导作用。

思政课教师使命重大、任务艰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就对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全面素养殷殷期盼,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应当“强政治信仰、深家国情怀、新教学思维、广学术视野、严党纪自律、正学识人格”[21]11。老师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信息、价值观念等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1]31。无论是混合式教学,还是线上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客体,也是主体。思政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沉浸于课堂师生互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兴趣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情境性和多维度的”[22]67。所以,在“德法”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不断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应当明了“对于师生关系,需要理解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重要性,拥有感知这些关系在什么时候对学习者最有帮助的社会敏感性”[22]78。因此,思政课教师不能只重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只关注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师生关系,丧失了在最佳时间教育学生的敏感性。这样的课堂互动必然是没有生气和灵气的,其氛围也不是友好的。教师会逐渐失去学生的信任,当然也就难以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利导作用。

诚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固然是正确的,但是,过于频繁地改变教学方法,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失去学生的信任。所以,“德法”课教改,也要坚持适度原则,千万不能过犹不及。“有一些变化是好事,但保持连贯一致也是好事。”[22]110可见,做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才是正道。

猜你喜欢 思政价值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美在课堂花开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10期)2021-10-20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一粒米的价值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7期)2017-02-04“给”的价值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9

推荐访问:利导 因子 思想道德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726/63095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