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直播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应用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余洁琳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广东 深圳 518000)

所谓慢直播,指的是借助直播设备对实景进行超长时间的实时记录并原生态呈现的一种直播形态[1]。2020年1月27日,央视频APP推出《慢直播:与疫情赛跑的中国速度》,超过5 000万人化身“云监工”,见证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崛起。这场直播让“慢直播”这一媒介形态走到更多受众的面前。

事实上慢直播的传播应用还要追溯到2009年挪威的一次电视直播,在卑尔根铁路建成100周年之际,挪威电视台用七个多小时对火车行进过程中的景色进行了一次慢直播的记录。根据媒体报道,这次慢直播的收视率意外地超过了黄金时段的热门节目,在此之后,挪威的媒体又开展了多次慢直播的尝试,包括挪威海湾5日游、篝火之夜、毛衣编织等。五花八门的慢直播主题,打开了人们日常生活之外看世界的窗口。

不同于传统电视直播,慢直播没有脚本、没有剪辑,也没有精美的后期制作,采取的是固定机位、固定场景,注重原生态、现场感,更容易唤起情感共鸣。慢直播也不同于短视频强调短小精悍、追求完播率,慢直播更注重沉浸式,通过时间去感知变化。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慢直播是讲好中国故事、熔铸情感共同体的有效方式,慢直播贵在真实,通过持续不断的直播,让观众时时“在场”,随时跟进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

(一)慢直播在突发应急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在借助移动传播方面,慢直播成为一个有力的传播方式,在疫情等突发新闻报道中,主流媒体开始更多地运用慢直播来抢占移动互联网传播阵地。

(2022年4月10日,广东台推出《直击广州方舱医院建设现场》慢直播)

继2020年火神山、雷神山慢直播之后,慢直播在疫情期间逐渐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央视新闻APP慢直播《守“沪”上海加油!》,在上海面临常态化防控以来疫情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挑战时,以慢直播展现疫情下的上海,包括标志街景、保供现场、居民小区、核酸检测现场、辰山植物园等;
上海电台的视频号“话匣子”推出了《直击浦西封控》等慢直播;
“广东台触电新闻”视频号推出了广州琶洲方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等等。在这一系列的慢直播中,镜头对准的都是受众想看到的,想了解的,不管是静态管理下的城市,还是未雨绸缪、奋力跑在病毒前面的建设现场,在慢直播中,媒体通过不同的主题、摄影机位来完成议程设置,从而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议程设置理论指出,[3]“大众传播中,人们获知当前最重要的议题,将媒介议程融入他们关于社会面临的关键问题的议程中。”[2]疫情当下,针对人们可能出现的焦虑以及疑惑,主流媒体主动设置议题,通过慢直播来积极引导舆论,引导受众关注哪些重点,一方面是破解一些谣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安静的镜头语言缓解部分受众的焦虑情绪。

针对俄乌局势,也有媒体将慢直播这一媒介形态运用到报道中。对于国际形势的分析,以往的报道形式可能是直播间的访谈加上视频素材的变换,而现在则加入了慢直播。澎湃新闻在连线专家时,同步呈现的慢直播镜头对准的就是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实时画面,这让受众在听到专业解读的同时,也能沉浸式看到当地实时的状况,对于局势的解读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022年5月10日,深圳台推出《防范强降雨 直击晚高峰》慢直播)

此外,慢直播在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的突发应急新闻报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遇到台风暴雨天气,常见的做法是安排多路记者,驻扎在三防部门、气象部门,到台风暴雨最严重的区域去,获取第一手的资讯,但出于安全考虑,当台风暴雨严重到一定程度时,记者是不可能长时间停留在现场的,而慢直播的出现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通过启用分布在城市各区域的慢直播镜头,可以随时呈现台风暴雨的实况,通过切换镜头了解到不同地区受台风暴雨的影响情况,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突发报道,引导市民采取适当有效的防御措施,更好地发挥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充分运用好慢直播等传播手段,有助于捕捉第一时间的画面,精准把握时度效,更快地介入报道,抢占舆论先机,确保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及时发出主流媒体的权威声音。

(二)慢直播在多领域新媒体产品中的应用

除了突发事件应急报道之外,慢直播的另一个广泛应用的场景就是旅游。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受众的线下活动受到限制,出行旅游、观光游览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体推出的对动物或景点的慢直播就成了一个新的数据增长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想要看世界的愿望。同时,这样的直播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展示城市人文风貌、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央视新闻APP常态化推出的《静静时刻|一起来发呆看熊猫》,抓住人们对萌萌的大熊猫的喜爱,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的生活状态,为日常紧张的生活营造一点放松的空间。而在观鸟的季节,央视新闻APP还推出了《慢直播|观鸟季 鹭鸟起》,通过慢直播镜头,可以体验观鸟的乐趣,同时也是城市文明宣传、生态环境宣传的一大利器。

此外,慢直播也被应用到了天文现象或自然现象的观测中。例如,深圳市天文台就曾经直播过流星雨、火星冲日、超级月全食、西涌海域的“蓝眼泪”奇景等,以往人们可能需要舟车劳顿去到郊外、自行准备好专业设备、守上很久才能观察到的天文或自然现象,现在只要在家里,就可以随时观看专家直播的专业角度呈现的天文或自然现象,不需要守候,可以伴随着自己的生活节奏,融入自己的平常生活里。

在这类慢直播的应用场景中,慢直播的伴随式、沉浸式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在短视频盛行、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中,慢直播的出现能让节奏慢下来,因为是慢直播,画面变换速度不快,不需要担心错过什么重要信息,因此不需要聚精会神地观看,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观看体验。并且在慢直播的持续过程中,事件的发生和传播是同步的,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种未知的等待也颇具有趣味性,满足了一些人猎奇的心理。

在观看慢直播的时候,虽然单位时间内视频画面内容有限,但是由于慢了下来,人们有更多时间可以去思考,因此慢直播带来的想象空间变得很大。同时,媒体融合时代的慢直播也不是单向的传播,不同的人源于共同的关注点,汇聚在一个直播间里,他们在观看直播的同时发出自己的评论,又针对其他人的评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在直播间里碰撞,不同的网络群体之间形成了信息交互,他们之间的互动也构成了慢直播的一部分,成为慢直播的重要补充。

(三)慢直播对媒体融合实践的助力

在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当下,主流媒体仍然拥有着不可比拟的公信力,其发声代表着权威的声音,如何抢占移动互联网传播阵地,扩大主流媒体发声的影响力,需要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面对行业深刻变革,我们所要进行的媒体融合不能只是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结合,而要从根本的观念上去推动融合,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借力,通过对新的媒体生态进行深入研究,以新的观念和思路去融合、去创造,以谋求真正的媒体转型。

而在这个过程中,“慢直播+移动直播”也成为融媒实践的一大亮点。2022年3月21日,深圳广电集团推出了《你好 星期一》融媒体大直播,展现深圳人恢复正常工作秩序和生产经营的第一天。从早晨7:30开始到上班早高峰,直播一直是以慢直播的形式来呈现的,中间还通过同步画面,播出了直播间的主持人画面以及多路外采记者的连线视频画面。

这场慢直播融合了广播和电视的不同优势,在可看性方面,慢直播画面中既有高清地面实景实时拍摄,也有无人机360°全景航拍,画面元素丰富,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对视频画面的把控能力;
在可听性方面,慢直播还加入了广播主持人的解读,交通广播主持人发挥自身所长,与网友实时互动,播报路况信息,让交通频率的路况播报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丰富了这场直播的内容。截至当天中午12点,这场直播全网总观看量超过1 400万,央视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同步直播。这既是新媒体产品的创新,也是对媒体业态融合发展的探索。

慢直播给主流媒体业态带来了新技术、新传播手段,但是归根结底,打铁还需自身硬,媒体能呈现的内容才是决定是否吸引受众的因素,这需要我们有创新思维,持续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敢想敢干、精耕细作,利用新技术驱动,打造更多有竞争力、有吸引力、有传播力的作品。

可以说,慢直播的应用对正在媒体融合转型的媒体来说,是媒体融合实践的“助力器”,如何继续用好这种传播方式,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整合电视媒体和广播媒体的资源,将其转换为能够助力新媒体发展的动能,为媒体融合赋能,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思考和实践。

(四)慢直播带来的细分赛道思考

随着慢直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媒体节目中也出现了很多慢下来的作品,B站(哔哩哔哩弹幕网)推出了深夜陪伴·限定直播《万籁》,以“穿越城市 陪你入梦”为主题,每期节目的画面都非常简单,一辆车自驾穿梭于城市道路之间,在夜色中随着红绿灯停顿或驰行,再配上与这个城市调性比较一致的歌曲,例如深圳篇就配上了很多港乐,目前直播已经走进了武汉、厦门、长沙、重庆、深圳、上海等多个城市,带着受众云兜风。此外,《万籁》还有“放老歌磁带”系列,画面同样是简单的,一部老式磁带机,几个手办,直播打开一块经典老歌的磁带,放进去播放,播完了就更换;
还有“全宇宙陪你入睡”,直播从太空看地球的画面等等,这些直播期望能精准地解决失眠人群的助眠问题。

可以说,除了在新闻报道中应用之外,慢直播在节目领域也开拓了一个细分赛道,传统的节目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制造更多的亮点或者矛盾冲突,以引发受众关注或讨论。而由慢直播为媒介呈现的节目,则反其道而行,不追求快,反而以“慢”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慢”节目这种做减法的尝试可以说契合了一些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面对都市生活里的竞争压力,面对各种“卷”的工作节奏,一些无形的焦虑需要找到出口,而慢直播就提供了这么一种方式,是一种缓慢的陪伴,可以随着节目的慢节奏而慢下来,放松下来。此外,疫情居家期间,慢直播也可以让人感觉随时与现实世界产生联结,可以实时感知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各种事情。

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 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报告》还指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数达142.5万个,全年新增5G基站数达到65.4万个。

移动互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为包括慢直播在内一系列直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有效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更习惯使用手机上的客户端来上网,这使得随时随地了解资讯、观看直播成为非常日常的事情。同时,5G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特点,这正是长时间不间断且流畅的直播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这种传播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了更高质量、高清晰度的画面。

此外,慢直播的发展也需要考虑摄像头的布局,慢直播的可看性和可运用领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摄像头的布局。因此,如果希望慢直播可以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在更多的城市重要交通路段、城市标志性建筑物等地点设置摄像头,扩大慢直播镜头覆盖面,这样在遇到突发应急事件时才可以更好地调取镜头画面开展直播。当然,摄像头的设置也要合法合规,以免产生相关的纠纷。

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慢直播技术问题是,慢直播在媒体融合的应用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直播安全问题,由于慢直播画面呈现的是未经剪辑、原生态、正在实时进行中的画面,因此存在的不可控因素增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后台增加相应的审核岗位,利用延时播出的时间,及时关注并切走可能影响播出安全的画面,避免发生播出事故。

可以展望,未来5G/6G、4K/8K、AI、VR、无人机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拓宽慢直播的应用场景,为慢直播等直播形式带来更多融合传播的可能性,让媒体可以在互联网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打造更多精品,从而为受众提供更多不同的视觉体验。

综上所述,慢直播自带的不可剪辑、沉浸式等属性让它成为新媒体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媒介形态,并且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应用广泛,从疫情、台风暴雨、战争等突发应急事件的直播报道,到旅游、人文等生活领域的新媒体产品的创新,慢直播都展现出其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也期待慢直播可以与更多的新技术相融合,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为融合传播带来更多的可能,助力主流媒体实现媒体融合发展,抢占舆论主阵地,不断提升新闻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猜你喜欢 受众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2年8期)2022-06-14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乐府新声(2021年1期)2021-05-21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无线电工程(2020年11期)2020-10-29《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视听界(2018年4期)2018-01-24

推荐访问:融合 进程 直播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727/63099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